文章来源:《各界·下半月》年04期
非遗文创品图片来自网络
文化创意产业主动地将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吸纳到自己的商业建构中,出现徘徊在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文化创意产业。徘徊指的是,发展某一类文化创意产业,既不能简单地说其发展依托的是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也不能简单地说其依靠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得以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保护和利用物质与非物质徘徊区间的文化遗产时,常常呈现一种动态性、整体性、创意性的特点,核心依旧是人的创造力。
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有形文化遗产”,即传统意义上的“文化遗产”,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其内容包括历史文物、历史建筑、人类文化遗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相对于有形文化遗产即可传承的物质文化遗产而言的概念,是指各族人民世代传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
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好非物资文化遗产对我们的文化传承有重要作用。文化创意产业是以文化元素的创意与创新为基础,再经过现代技术的加工形成的创意与文化相结合的产品,从而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且较为有潜力的产业。在利用中实现保护,是文化创意产业为实现利润增值而自发的资源利用行为,这个将文化遗产到文化资源的转换过程,也为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贡献了时代的力量。
在文化遗产的文化资源化过程中,出现了一种特殊的转化现象,即文化创意产业在利用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两类创意元素过程中所呈现的徘徊现象。在这种徘徊现象下,此类文化创意产业是否有其独特的产业特点与类型?适应这些特点与类型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又如何呢?
文化创意产业保护和利用物质与非物质徘徊区间的文化遗产时,常常呈现一种动态性、整体性、创意性的特点,核心依旧是人的创造力。
动态性:首先,这类文化创意产业内部各组成部分或发展要素,它的结构分布位置、比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变化的;其次,这种动态性发展必然是开放的,开放形式是文化创意产业处于动态性发展的条件。
整体性:一方面是文化遗产保护的生态整体性,文化创意产业在利用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产业运作基础元素时,尝试通过恢复或再造,以保有文化遗产得以长久传承的整体环境。其中,再创的动力是利益驱动;另一方面是文化创意产业通过将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产业发展元素,互相叠加,得到1+12的效果,这也是整体性的另一表现。
创意性:毋庸置疑,改良、创造与融入形成的创意性是这类文化创意产业最靠近、也最有力量创造产业效益的特性。可以通过与科学技术紧密结合,打造科技创意下的完美呈现;可以通过设计改良或创意组接,打造接合时代发展的创意空间;可以通过广告包装和媒体宣传,打造文化创意的全新曝光点。
文化创意产业在其对创意内容的无限挖掘中,利用物质文化遗产中更具文化吸引力又不容易破坏的部分,加之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可以唤起民族文化情怀和有可能激发消费欲望的部分,成就徘徊现象下两种文化创意产业的现实类型:活态附着单一型、区域整体复合型。活态附着单一型:通常指物质文化遗产包含非遗挖掘价值。这种情况下,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常具有同一个分类属性。
在历史的洪流中,这类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及其所裹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旧较为完整地保留下来。这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挖掘和利用创造了良好的系统效应。区域整体复合型:产业分布區域内,既包含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又包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性发掘。这类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属同一门类,相对独立,但具有相同消费诉求的利用价值。两者的良好互动创造了全新的文化空间与商业吸引力。
当今世界,文化创意产业保持源源不断的发展活力,一方面源自*府或其他相关组织机构的号召推动,另一方面来自大众潜在的不断爆发的文化休闲冲动。因此,为了创造更为丰满的文化形象,刺激文化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充分利用文化遗产,尤其是创新文化遗产中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方式,成为新态势下文化创意产业蓄力发展的焦点之一。
文化创意产业在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徘徊现象催生了多种类型的产业形态,包括聚焦文化好奇的纪录片、创造旅游新风尚的历史文化街区、重视觉与文化体验的现代展览等等。
本文着重分析文化创意产业其独特的产业特点,以及适应这些产业特点的文化创意产业类型。这个研究过程更像是分析一种现象,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组织和个人渐渐意识到“文化资源”不只是有历史价值、审美价值等,还具备潜在的巨大经济价值。并且,我们可以更加清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