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行业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理论吴为山写意雕塑的形态与文化意义
TUhjnbcbe - 2021/7/6 18:47:00
北京治疗白癜风多少钱咨询 http://m.39.net/pf/a_4611076.html

▌《中国美术报》第24期学术月刊

写意雕塑的形态与文化意义

吴为山

“写意雕塑”的文化概念是十五年前我在“第八届中国雕塑论坛”上演讲的主题。当时,对于这个概念的提出引起了众多的争议。十多年来随着人们对传统的重新认识与反思,对价值的判断与审定,以及通过创作实践的佐证,写意雕塑已为更多的专家学者和艺术家所认同。近年来,更是有不少人将“写意雕塑”作为活化传统的代名词而加以研究。

▌敦煌莫高窟第窟西壁

一个文化概念和文化命题的提出必然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密切关联。否则,只是空泛的概念而已。而概念的真义和价值是需要通过探索与实践去实现的。历史上,有许多概念先于实践,也不乏根据实践而归纳与总结出的概念。当然,一些概念和学术主张及艺术追求常常被流派的名称所代替,比如“印象派”“巡回画派”“扬州八怪”“金陵画派”等。流派名称的内涵是很丰富的,包括了形式、风格、富于创造力的艺术家,还有其学术主张、创新理念以及人文精神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美术史就是由若干流派与代表性艺术家写就的。

20世纪初叶,中国留学西洋的雕塑家将写实造像法和建造纪念碑法带回国,为现实人物塑像,为历史建纪念碑,延传了来自古希腊、古罗马、文艺复兴、巴洛克以及19世纪以来西方的传统,使得西方写实艺术得以在中国弘扬。20世纪50年代,随着留学苏联的一批雕塑家学成归来,他们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与中国社会文化建设与*治运动紧密结合,形成了革命现实主义的雕塑风格,为树立工农兵形象和领袖丰碑建立了不少功勋。高、大、全的审美标准使得这一时期的形象脸谱化。改革开放以后,西方现代主义涌进,抽象主义、表现主义等风靡美术界。近年来,当代主义思潮更是影响着年轻一代的艺术追求。在以抽象表现为代表的现代主义和以装置为代表的当代主义的影响下,曾经被视为主流的“写实”雕塑逐步被边缘化。

世界的丰富,创造了多元文化,相互借鉴会促进艺术的深厚与博大。但是,倘若一味地接受他人而失去了自己,则将产生新的危机。我们一方面肯定近百年来西学东渐给我们带来的新的文化生机,另一方面又不免担忧:由于外来文化的作用,中国雕塑的传统被置于主流之外。这“主流”指官方大型展览,重要的学术研究、学院的主干教学以及艺术评价体系。传统雕塑大有成为“恐龙化石”的趋势。这与有了计算机之后,书法曾一度被基础教学所忽视的情况近似。这种情况应当引起我们的反思与深思。因为,它不仅涉及方式与形式的问题,从深层来分析,还涉及内在文化心理结构的断层,民族自信心的弱化问题。有责任感的文化人当以自己的情怀和心力去挖掘深藏于传统之中的文化价值,并融入不息的艺术创新源泉。

▌敦煌莫高窟第窟西壁龛内北侧

民族、民族文化的核心是精神、灵*,而历史传承与现实生活是丰富和滋养这种精神与灵*的重要因素;文化的诸形态、诸样式是其表征。作为人类最古老的雕塑艺术,从原始时代到当代,都伴随着人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而变化,并以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和独特风格呈现出时代的精神,是时代艺术智慧、审美观和创造力的结晶。尊重先民的创造就是尊重历史,就是珍视我们民族进步的每一个足印。这种自我欣赏和自我肯定,也可以让我们找到支点、保持平衡,不至于在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中失重。并在一种平和、包容的文化生态中使每一个艺术家的潜在价值、每一种风格流派的生长可能性得以发挥。

雕塑由雕与塑组成,雕者,由外而内,乃减法,如石雕、木雕等;塑者,由内而外,乃加法,如泥塑。加与减,反映了人对事物的认识、评价,也折射着审美观。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在“自强不息”的上下求索中,不仅将精神史写在文字里,也铸刻到雕塑中。因此系统、科学、客观地研究传统是增强民族自信、文化自觉的必须条件。承与传只有在此基础上,才可以持续发展。

我曾在《我看中国雕塑的风格特质》一文中,从艺术形式本体的角度,将中国雕塑归纳为八大风格:原始朴拙的意象风、三星堆诡魅的抽象风、秦俑装饰性的写实风、汉代雄浑的写意风、佛教理想的造型风、宋代俗情的写真风、帝陵程式的夸张风和民间朴素的表现风。以上八大风格,均有大量丰富的作品与之对应。相比于西方古典雕塑的“写实”、欧美现代雕塑的“抽象”,很显然,中国雕塑的特质在于“写意”。

▌释迦牟尼佛敦煌莫高窟第窟西龛

“写意”的形成源自原始先民主客不分的混沌思维;源自万物有灵及空间恐惧心理所生成的原始意象;源自老庄哲学的“恍惚”。王弼(-)的“得意忘象”出自庄子的“得意而忘言”。他提出的“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意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阐释了象与意的辨证关系,启发我们审美要超越于有限物象。

它也源自中国书法中天象地脉的造型意象。文字的演化和书法的演变,在结构上逐步趋向简化,也可以说由“具象”逐步过渡到“意象”。而书法以其“法”将文字的构成升华为艺术的表现,它的点划之美,同化于自然的一草一木;它的开合之度,对应于天地的阴阳互补;它书写的节奏则合拍于江河湖海生命的律动。因此,有着气脉贯通的自然气象。不同书体的流变对应于其时代的审美。可以说书法是文字的雕塑;相应地,雕塑也是立体的书法。二者皆不离“意象”。

它还源自中国传统绘画中“意”的表达。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大宇宙生命理论,表现为象、气、道逐层升华而又融通合一的动态审美。特定的形象是产生“意”的母体。意,往往具有“超以象外”的特征;意,具有因特定形象的触发而纷呈迭出的特点。它常常由于象、象外之象、象外之意的相互生发与传递而联类不穷。从原始洞窟壁画到墓窟壁画,从彩陶纹样到帛画直至宣纸上作画,由于工具与材料的变化促进了表现方式的变化,其“意”、其“象”也各不相同。人与人、人与山、山与水、水与云的意象表达,都对雕塑造型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佛教雕塑所依托的绘画粉本,画史上所谓“吴带当风”“曹衣出水”对雕塑的直接作用,都表明了雕塑与绘画的姻亲关系。

以上种种,使得以“意”贯之的中国雕塑在其发展中有着厚重的文化支撑。

▌敦煌莫高窟第窟窟顶南披供养菩萨

如前文所述,由于20世纪上半叶,雕塑在社会功用上发生了变化,主要是造像、纪念碑的需要,所以传统雕塑的意象为写实所取代,继而作为审美范畴的“意象”也逐渐疏淡。百年过去了,回顾我们的先辈李金发、江小鹣、刘开渠、滑田友等从西方引来的雕塑体系;钱绍武、王克庆等从苏联借鉴来的现实主义,都对丰富、发展现代中国的雕塑,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为中西融通作了破冰之旅。滑田友早在他的代表作《轰炸》中就融入中国传统木雕的装饰意趣,并在教学中以中国画《六法论》作为雕塑创作的理论指导。雕塑家、美学家王朝闻先生在他的著作《雕塑雕塑》中以诗歌的比兴和意境诠释雕塑造型的形外之意,且论述如何以中国彩陶造型的抽象性作为写实雕塑可以借鉴和延用的元素。而法藉华裔雕塑家、理论家熊秉明更是通过对中国俑和西方雕塑的比较,通过对中国书法造型法则和审美特性的分析,强调中国文化在雕塑中的精神主导性,提出中国雕塑的造型可依据中国人长相而为,其朦胧、圆厚与浑沌不失为一种审美标准。他在学术观点和创作实践中强调得更多的是书法意象在雕塑中的“移情”。十多年前,他在巴黎为文,对我提出的“写意雕塑”概念表示认同,认为它体现了中国艺术的真精神。

▌吴为山家破人亡青铜高cm年

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中有着无尽的文化矿藏。老一辈学者、艺术家由于国学底蕴浑厚,他们在跨越中西的文化比较中深谙中华文化的价值所在,因此能够在世界文化多元互补与共存的格局中明晰中国文化所扮演的独特角色。其明确的文化观、坚定的艺术立场为我们做了很好的表率。当然,信息化时代的挑战与机遇更为激烈和复杂。在空间上要

1
查看完整版本: 理论吴为山写意雕塑的形态与文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