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专攻情绪的心理学家认为,至少大多数的基本情绪是与生俱来的,而不是习得的。猫不需要学习如何在愤怒时发出鸣鸣声,弓起腰;狗不需要学习摇摆尾巴;人同样也不必要学习基本的情绪(Izardothers,)。甚至那些生来因为聋和盲而被剥夺了大部分正常学习经验的儿童,也表现出正常的情绪反应(Eibl-Eibesfeldt,)。
●然而,不同文化的比较表明,学习在情绪中起着两种重要作用。第一,文化学习影响情绪的表达,而不是体验。例如,有些文化鼓励情绪的自由表达,而一些文化则通过示范和强化指导人们在公共场合掩藏自己的情绪。在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保罗·埃克曼(PaulEkman,)做了一个文化学习对情绪表达影响的巧妙实验。他们让日本和美国被试观看具有痛苦和伤害等令人不悦的场景的电影,并录下他们的面部表情。当来自于两个文化的被试独自观看影片时,他们在情绪的面部表情上没有差别。但是当一个权威人士在房间的时候,“日本人比美国人更多地以伪装的笑容掩盖消极情绪”(Ekman,,p.34)。看起来很可能是日本禁止表达消极情绪的文化造成了这一差异。
●最近一个同事让我注意到一个文化禁止男性表达某些情绪的生动例子。年夏天,一个电视节目报道了几个穆斯林从受到战争破坏的波斯尼亚撤退的新闻。当一个男孩被递到卡车上父亲的手里时,男孩哭了起来。看到此情此景,眼泪也从他父亲的脸上滚了下来。父亲立即转过脸,使他不能看到自己脸上的泪水。父亲随后看起来尽力克制自己使自己不再哭下去。文化中的很多习得经验影响了情绪的表达。
●第二,不断积累的证据表明,不同文化下的人们对引发情绪反应的情境倾向于作不同的解释(Scherer,)。在情绪认知理论看来,这完全有道理。回忆一下,如果对情境的解释不同,同样的刺激情境在不同的人身上会作不同的情绪反应。看来很可能这些主观解释的差异是不同社会学习经验造成的(Bandura,,)。因此,不同文化下成长的人学会对情绪刺激作不同的解释是说得通的。
●日内瓦大学的克劳斯·谢勒(KlausScherer,)就这一主题作了一个跨文化研究,收集了37个国家的数据。在每个国家中,要求名大学生回忆他们所经历的七个情绪(高兴、生气、害怕、悲伤、厌恶、内疚、羞愧)中每一种情绪所发生的情境。然后询问这些情境如何触发了情绪。谢勒()发现文化之间的相似之处要多于差异之处,但是确实存在一些差异。例如,来自非洲国家的大学生更可能将消极情绪视为由他人的行为造成的,并将导致他们消极情绪的行为解释为不道德和不公平。相比而言,来自拉丁美洲的大学生不太可能将消极情绪看作是他人的不道德行为所造成的。
●情绪的文化差异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而且是一个能让我们对人类情绪有更多了解的领域。如果我们对生活事件进行的解释和赋予的情绪意义具有重要的文化差异,那么要想世界上的居民能够与他人充分的沟通与合作就必须理解这些差异。不管怎样,我们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将我们对彼此所持有的神秘感和刻板印象与真实的文化差异相区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