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子谈爱国,先明白这个思路
解释中华文化的两个思路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是被人们经常引用的马克思的名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和革命性跃然纸上。不过马克思在这里并没有否定解释世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只是说,哲学不能停留在解释上。解释很重要,解释世界往往是改造世界的前提,人们通常是遇到了问题,试图加以解释,提出假说,然后行动。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我这里要说的是对文化的解释。文化本身就包含对世界的解释,文化的解释则是对于解释的解释。解释某种文化,目的是扬其长避其短,对它加以改造,以适应发展的需要。
中华文化渊源流长,博大精深,自成一体。自古以来,这个文化都是自己解释自己。自圆其说没问题,自给自足也没问题。虽有外来文化进入,很快就被中华文化吸收,并未形成严重冲击,更没有形成主客颠倒之势。比如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主要是中华文化解释佛教文化,而不是佛教解释中华文化。我们掌握着解释权。
鸦片战争之后的西学东渐则是晴天霹雳,从根本上改变了文化解释的主客态势,解释权落入了旁人之手。我们忽然从解释者变成了被解释者,从评价者变成了被评价者,从老师变成了学生。这确实是几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从那时开始,评价标准几乎全是西方理论:民主,科学,实用主义,自由主义,进化论,无*府主义,个人主义,乃至马克思主义,总之寻找真理必须向西看。这个过程直到现在还在进行中。我印象最深的,是蔡元培先生在杜威60岁生日晚餐会的演说词中的话:
我觉得孔子的理想与杜威博士的学说很有相同之点。这就是东西文明要媒合的证据了。
但媒合的方法,必先要领得西洋科学的精神,然后用它来整理中国的旧学说,才能发生一种新意。如墨子的名学,不是曾经研究西洋名学的胡适君,不能看得十分透彻,就是证据。孔子的人生哲学与教育学,不是曾经研究西洋人生哲学与教育学的,也决不能十分透彻,可以适用于今日的中国。
这话是年4月14日说的,距今百年了。蔡先生并不主张全盘西化,他说的是中西方文化的“媒合”,我觉得“媒合”的意思与“结合”接近。但是蔡先生坚定地主张“媒合的方法,必先要领得西洋科学的精神,然后用它来整理中国的旧学说,才能发生一种新意”。这等于说,必须以西方文化的视角看孔子,解释中国文化,否则就“不能发生新意”。
这就是解释中华文化的第一种思路,可以称之为以西释中。五四运动以来,这几乎一直是中国知识分子和文化人的主流认识,它至今仍有相当的合理性和强大的生命力。鲁迅先生反对中医,就是这个思路。鲁迅学的是西医,中医医死了他的父亲。请注意屠呦呦的青蒿素研究遵循的也是这个思路,她确实从中医的经验中获得了启发,但研究方法完全不是中医的望闻问切阴阳五行辩证施治等。我认真地学习过毛主席关于中医的论述。我发现毛主席说的是,鲁迅对于中医的看法“不大正确”,毛主席没有说鲁迅的观点“不正确”或者“错误”。毛主席说中医是一个“宝库”,我觉得用词非常精准,屠呦呦就是从这个宝库里找到了宝贝。毛主席倡导中西医结合,但究竟怎样结合,并没给出具体思路。文革中,我也曾学过一点中医,给自己给学生针灸过。我粗浅的体会是,用中医理论解释西医,非常困难,用西医理论解释中医,相对要容易一点。比如中药,可以用西医的分析方法解释成某种化学成分起的治疗作用,但这未必正确。另外如经络,用西医解释至今没有多大成果,中医对经络的来历又语焉不详,谁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但无论如何,用西方文化解释中华文化,总算是一种常见思路,而且卓有成效。
不过这种思路的缺点也很明显。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西方文化根植于西方土壤,完全以西方文化的视角解释中华文化,就可能失真。中华文化的骨子里的大国自信和自主性不能允许国人完全用外国人的眼睛看自己,所以中国人即使处于文化最弱势地位的时候,也是聪明地采纳了与本土文化最有亲和力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最反西方的西方文化因素,它至今在西方仍被边缘化和饱受攻击,证明中国人的选择是何等明智。即使如此,中国人也还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口号,不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教条。
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西方的主流文化是一种有神论的文化,侵略掠夺的文化,个人主义的文化,而中华文化的基因正相反,是无神论的,防守型的,群体主义的。你完全用西方视角解释中华文化,只能把无神论解释成缺乏信仰,把防守思维解释成缺乏进取心,把群体主义解释成集权思想。这正是公知的论述方式。公知们读外国书读多了,满脑子都是西式概念,西式逻辑,久而久之,心灵就被西化了。其实这就是洗脑。被洗脑之后,肯定看着祖国哪儿都不顺眼,就成了国家的对立物,反对派,毁坏国家的力量。正如在商品交易中没有定价权总是吃亏,在文化交流中如果没有解释权,你的文化就会永远处于被指责,被歪曲,被孤立的地位,你只能把大量精力用在辩解,表白上。人家永远说上句,你只能说下句。这是一种非常被动的局面。中华民族几千年也没受过这个呀,所以先进的中国人,从承认自己落后那一刻起,就不停地努力,不放过任何机会,争取自己的解释权。
这就是我要说的解释中华文化的第二个思路:以中释中,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自己的文化,进一步,以中释西,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西方文化。这里说的以中释中与中国自古以来文化的自我解释不同,应该是现代中国人对自己文化的解释。它是现代的,但仍然是中国的,中国立场,中国视角,中国作风,中国气派。我举个例子,《愚公移山》。《愚公移山》是毛主席七大的总结发言。中国共产*的代表大会,当然要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旗帜,可是我们看这个发言,几乎没有什么西方文化的色彩。与言必称希腊的西式知识分子相反,毛主席在这里用中国的神话故事完美地诠释了中国革命的规律。符合马克思主义,却全是中国人自己的传统,自己的语言,自己的心态,自己的一贯作风。我觉得这是以中释中的典范之作。与毛主席较早的文章《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相比较,你会发现毛主席的论述越来越有中国特色,以西释中色彩越来越淡,以中释中的特征越来越鲜明。等到毛主席晚年提出“三个世界”和“资产阶级就在共产*内”理论的时候,那就完全是中国式的论述了,马恩列斯都不曾有过这类说法。我曾见过一篇文章说,**是阶级的代表,怎么可能阶级跑到**里面去呢?这是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但中国人却认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完全可能的。事实上苏联解体之时,*内确已形成了一个以叶利钦戈尔巴乔夫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难道不是这样吗?国内外公知大肆攻击愚公移山,实际上是一场争夺解释权的斗争。你会发现攻击愚公移山的人采用的都是西方人的思路。西方人主张“活在当下”,他们当然理解不了同时活在过去现在未来的愚公,而普通中国人自古以来很少只顾活在当下的,中国人管那种活法叫做“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忧”,是败家子的作风。从新冠疫情看来,西方人还真是“活在当下”,只图眼前痛快,既不想想历史教训,也不管将来如何,让他们理解愚公的境界,确实难为他们了。毛主席是同时活在过去现在未来的典范,他看的古书最多,与古人交流最多,他生前做的实事也最多,立德立功立言都是顶级的,他去世了,却还活着,分明是活在未来。
毛主席给我们做出了以中释中的榜样,这条路一定会有很多中国人继续走下去,逐渐积累,到了一定的时候,我们就有了对这个世界的解释权了。你用你西方的概念和逻辑解释世界,我也有一整套自己的语言和逻辑,能很好地解释世界。绝不能让西方垄断解释权,尤其不能让西方对中国的解释成为世界的主流论述。他们总体上是没有办法看懂中国的,跟他们说不清楚。
未来我们怎样解释世界?人类怎样解释世界?近代几百年来,主流的解释是西方文化的解释,形成了话语霸权,现在这霸权动摇了,其他声音,特别是中国声音越来越响亮了,百家争鸣了。争鸣也许会彼消此长、起起伏伏持续几百年。后来呢?《环球时报》主编胡锡进先生认为东西方有共同的普世价值,似乎能混合的样子。我对此不怎么认同。愚以为人类文化的未来不会成二米饭或鸡尾酒那样的大杂烩,而很可能是以一种文化为主体的大融合。无神论和有神论能永远和平共处?我不信。有可能永远并存,但一定以一个为主,不会并列下去的。我们可能是把以西释中和以中释中相融合,形成一个新的话语体系。其中对自然的解释,可能要多吸收一些西方文化,至于对社会和自我的解释,则可能主要采用以中释中的思路。所有这些解释,对于中国的知识分子,仍然是一个“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工程,伟大而艰巨,任重而道远。
王晓春
.12.30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