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行业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研究我国淡水渔文化的类型和特征上
TUhjnbcbe - 2021/6/19 16:44:00

我国淡水渔文化源远流长,随着历史演进、渔业生产方式变化、人们对文化功能的需求提升,以及对渔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淡水渔文化得到了长足发展。与海洋渔文化“以海为生”、“与海共荣”的特性不同,淡水渔文化在地域覆盖范围上相对更加广泛,涉及的民族更加多元,因生产作业方式、区域和对象与海洋渔业有所不同,淡水渔文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也发展出了不同的类型。分析这些不同类型淡水渔文化的功能和特征,对保护和挖掘渔文化资源,促进文化传承和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渔文化类型的几种划分依据

依据地域(民族)特点、渔业生产方式、价值和功能、文化形态、开发利用程度、产业细分等,我国淡水渔文化可划分为多种类型。

1

根据地域或民族特点划分

正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淡水渔文化也有其显著的地域及民族特色。不同的民族或族群,对渔业的感受和认知存在差异,表现在民族文化或族群文化上也有不同。汉族等大多数民族认为鱼是珍贵、吉祥的象征,自古有“年年有余(鱼)”的说法。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无鱼不成宴”的饮食风俗,鱼是逢年过节喜庆日子里不可缺少的美食,但在藏区,因宗教民族信仰而基本不吃鱼。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捕鱼工具、技巧,鱼的加工方法各不相同。各地还形成不同的渔风渔俗。同是婚礼,南北方不同地域间有不同的婚俗文化,新安江“九姓渔民”有抛新娘的习俗、白洋淀渔家有船轿迎亲的礼仪。此外,满族的鱼图腾、云南白族的渔潭会、维族同胞的鱼生肖、赫哲族的鱼皮服、藏族的马头船、摩梭人的猪槽船、台湾高山族的渔祭节、贵州苗族的杀鱼节、黎族的鱼茶、侗族的酸鱼席、撒尼族的酸菜鳅、布朗族的卵石鱼汤,渔文化呈现出多彩的民族特色。

赫哲族的鱼皮服

2

根据渔业生产方式划分

从渔业生产方式的发展历程来看,渔业经历了从捕捞到养殖的转变。捕捞就是水体中的采捕活动。这一活动的对象是生活在水体中的各类水生动植物。捕捞对象包括鱼类、爬行类、两栖类、哺乳动物以及水生植物等。在此活动中,各地渔民根据水流、地形特点、季节变化及水族的特性,逐渐发明创造出各种渔船、渔具以及各式渔法。如东北的旋网、挂子网、趟网,冬捕常用的大拉网,江浙一带使用的卡具、撒网,广东的吊网捕捞装置、湖北的麻罩和洪湖捕鱼工具、云贵高原的扳曾、四川的鱼笼子、虾耙、鱼罩子、鱼糠糠,重庆的溪流笼网捕鱼等。随着人类对鱼的了解,慢慢识别了鱼的品种、习性,继而开始适时捕捉与蓄养,淡水养殖逐渐兴起;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又发展岀相应的养殖技术、渔业工程等,并随着时间迁移,逐步形成专门的学科门类,使淡水养殖成为一大产业部门;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加工业、休闲渔业等获得长足发展,淡水渔文化的类型、层次也日渐丰富。

北方冬捕

3

根据价值和功能划分

渔文化具有多重价值和功能。依据价值和功能来划分,渔文化可以包括:饮食、服饰装饰、劳动工具、景观、建筑风格与格局、遗址等物质文化和观赏、垂钓、游船等感受式、体验式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浅层次的休闲渔文化;以及诗词歌赋、画作、舞蹈音乐、民间故事等艺术形态,民间习俗、历史轶事、宗教信仰、节日、生命礼仪、民间技艺等风俗时尚,古籍典藏、宗法制度等涉及观念、制度、精神等体现人类思维活动、美学思想和审美情趣以及改造客观世界的创造力的深层次的渔文化等,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价值理念。

首先,渔文化除了具有满足人们衣食住行等物质需要的经济功能之外,还日益凸显了满足人们猎奇、玩水、观景、审美、享受丰收等精神层面需求的文化功能。淡水饮食文化不光涉及人们对淡水产品的饮食行为,还包括淡水产品的加工制作和保存方式、宴席礼仪等;服饰装饰则体现了就地取材、适应季节和生产生活需要、审美等特点;休闲渔文化包括观赏文化、体验文化等多种文化形态,观赏文化以满足人们的观赏和猎奇娱乐需求为主,垂钓观赏、渔家文化体会等满足人们的体验、精神和文化需求。其次,渔文化还是人类思维活动、美学思想和审美情趣以及改造客观世界的创造力的体现。围绕渔业生产和生活,人们创造出大量艺术作品和艺术形态,滋养精神生活,人们又以约定俗成的民间习俗、宗法制度等来管理现实世界,通过筑造或改变观念、建立制度等维护社会秩序,与此相关的古籍典藏成为人类精神生活世界的佐证。上述浅层次的渔文化与深层次的渔文化共同形成完整的渔文化体系。

锦鲤邮票

4

根据文化形态划分

从文化形态来看,淡水渔文化又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指凝结着人类的生产生活状态、思想水平的物质过程及其衍生物质的过程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包括建筑遗存、历史文物、生产工具、服饰文化、各类文物的综合体以及乡村与城市遗址等,是文化要素或者文化景观的物化过程。具体来说,淡水渔文化的物质文化主要包括渔民捕鱼所用的渔船、渔网、渔具,养殖渔业的鱼种、设施设备等,以及渔民适应渔业活动所产生的服饰、饮食、建筑等。非物质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以及艺术审美价值,主要依附于人类的代代相承得以延续留存下来。非物质文化主要包括曾繁盛于淡水渔区活动范畴、失传或至今仍流传的口头传说和表述(如语言、渔家号子、渔史传说)、表演艺术(渔歌)、岁时节令、社会风俗(渔谚、渔俗信仰)、礼仪、节庆祭祀仪式、传统民间工艺,以及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等。

太湖渔船

5

根据细分产业划分

淡水渔业中包含各个不同的细分产业,如大宗淡水鱼、特色淡水鱼、虾蟹产业、贝类产业等,每一类产业均有诸多代表性的产业文化。在大宗淡水鱼产业中,“四大家鱼”是家喻户晓的淡水鱼品种,除了深受消费者喜爱,“四大家鱼”养殖展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在特色淡水鱼产业中,观赏鱼文化是极具特色的代表;虾蟹产业中以小龙虾和大闸蟹为代表的饮食文化是淡水渔业消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贝类产业中,淡水珍珠产业也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珍珠

--待续--

素材来自《中国渔业经济》年第4期第38卷公益性传播,非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研究我国淡水渔文化的类型和特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