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作者:臧志彭伍倩颖华东*法大学
责任编辑:祝新乐同济大学
公益平台:文化上市公司
WXID:CulturalCompanies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的提出和落实,为湾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创造了重要的历史机遇。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初期规划阶段,深入研究世界三大湾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的文化创意产业结构及其近些年来的发展演化趋势,并进行粤港澳与世界三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的比较分析,对于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未来科学发展无疑将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图1粤港澳大湾区
一、世界四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总体比较:以上市公司为基础
(一)四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规模逐步扩张,东京湾区规模优势尽显,粤港澳大湾区增势超越美国湾区
文化创意产业正处于市场增长率高、需求高速扩大的成长期[1],在利润率的正向驱动下四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数量规模总体上得到扩张。四大湾区文创上市公司总量-年间波动上升,从家增长至家,环比增长11.79%。其中,东京湾区文创上市公司数量是四大湾区平均文创上市公司数量的2.10倍,优势地位突出。粤港澳大湾区起点最低,但增长势头最为强劲。年粤港澳大湾区文创上市公司数量仅为四大湾区平均数量的16.26%、东京湾区的8.37%、纽约湾区的14.93%、旧金山湾区的20.20%,但以年均10.50%的增速,在年反超旧金山8家,年迎头赶超纽约湾区7家,增至四大湾区中的第二位。
图2-年四大湾区文创上市公司数量
(二)从文创上市公司营收总额来看:四大湾区震荡上升,粤港澳与世界差距缩小
-年,四大湾区营业收入总额皆有显著提高,总增幅36.08%。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粤港澳大湾区文创上市公司营业收入总额分别增长28.76%、45.91%、35.23%、%。
-年,金融危机给四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整体营业收入发展造成严重冲击,同比下降1.03%。但由于金融危机中金融行业声誉受到打击等,促使了社会资源向旧金山湾区高科技文创企业和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小的粤港澳大湾区转移,两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营业收入总额平均增长22.28%和27.38%,成为四大湾区中逆势上扬的赢家。
-年,四大湾区营业收入总额逐步回升,年均升幅达6.86%。旧金山湾区更是得到上一阶段的蓄力后,在年成功超越纽约湾区文化创意产业营业收入总额。逐而东京湾区的走势则呈倒“V”型,东京湾区文化创意产业营业收入发展动力问题显现。
-年,四大湾区营业收入发展趋势出现分化,纽约湾区、东京湾区分别下滑0.98%、2.91%,而旧金山湾区和粤港澳大湾区分别上升20.94%、14.60%。旧金山湾区持续发挥苹果、谷歌等一大批文创科技企业巨头集聚的优势,于年超过东京湾区营业收入总额,进一步巩固其四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营业收入霸主地位。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营业收入总额占四大湾区总额比例从年的1%提高至年的11%,逐步拉近与三大世界一流湾区的距离。
图3-年四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营业收入总额比较(单位:亿美元)
(三)从文创上市公司营收均值来看:东京湾区下滑明显,旧金山湾区一枝独秀,粤港澳追赶较慢
考察期内,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平均营业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东京湾区在年后跌落。年,纽约湾区与东京湾区文化创意产业营业收入均值水平相近,且远高于同处低位的旧金山湾区和粤港澳大湾区。年前,四大湾区皆震荡上升,地位维持初始状态不变。年起,东京湾区文化创意产业营业收入发展遭遇瓶颈,东京湾区文化创意产业龙头固步难前,进而被纽约湾区拉开2.43倍差距。年后营业收入整体水平保持上升的三大湾区之中,旧金山湾区营收均值增幅最大,达2.04倍,苹果公司等文创领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凸显;纽约湾区的营收中值增幅最高,成为四大湾区中文化创意产业营业收入水平最高的。粤港澳大湾区营业收入均值水平则缓慢爬升,粤港澳大湾区虽然拥有腾讯等一批实力强劲的文创公司,但是还缺乏像苹果、谷歌这样的文创超级巨头,短期内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营业收入均值水平难以与世界一流湾区比肩。
图4-年四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营业收入均值(单位:亿美元)
二、世界四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结构及其演化趋势比较
(一)主导行业比较:纽约湾区创意与娱乐,旧金山湾区创新科技,东京湾区多元组合,粤港澳价值链低端
纽约湾区创意、娱乐类行业构成比重大。从上市公司数量比较来看,互联网软件与服务、电影与娱乐、出版、广告四大行业连续16年进入5强。纽约湾区借助其文化及金融中心的优势地位,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而稳定的内容创作、渠道分发等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体系。
在丰富的人才、技术资源支持下,旧金山湾区文化创意产业呈现高科技特点。互联网软件与服务、通讯设备、互联网零售三大行业连续16年稳占前5强行业。从整体来看,旧金山湾区文化创意产业集中在研发、创新的产业链前端为主。
东京湾区文化创意产业细分行业种类构成数量是四大湾区中最多元的,共涉及50个具体行业,前5强行业组成也较为多元,包括互联网软件与服务、广告、休闲产品、电影与娱乐、商业印刷等行业。东京湾区娱乐需求增长,内容创新、文化服务等新业态和文化产品制造、生产等传统业态发展较为均衡。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结构仍以产业价值链后端为主。互联网软件与服务、消费类电子产品,休闲产品、纸包装,通讯设备,服饰和奢侈品,博彩,*金、广告、纸制品等行业进入5强。虽然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业态在不断丰富,但仍处于利用自然资源和劳动力数量等相对优势发展资源型、装备生产类文创行业的阶段,需要不断优化升级,向价值链高端延伸跃迁。
表1-年世界四大湾区文创行业前5强
注:限于篇幅,在此仅列示-年数据。
(二)营业收入比较:电影娱乐、文创产品制造和互联网行业是世界三大湾区营收主力,粤港澳大湾区亮点未突出
-年纽约湾区文化创意产业共有电影与娱乐、有线和卫星电视、广告、广播、出版、专卖店等6个行业入选纽约湾区文创行业营业收入前5强。其中,电影与娱乐16年蝉联营业收入榜首,且占纽约湾区文化创意产业总营业收入比重逐年提高。
与纽约湾区相似,东京湾区也出现了互联网软件与服务行业数量多而营业收入较低的情况。16年中消费类电子产品、广告、商业印刷、电脑与电子产品零售等行业进入营业收入5强次数高于数量5强并排名靠前。文创产品制造类行业营业收入发展更加稳定,成为东京湾区文化创意产业营业收入支柱行业。
旧金山湾区互联网行业营业收入水平更优,16年来共有互联网软件与服务、互联网零售、家庭娱乐软件、应用软件等互联网直接相关行业进入旧金山湾区营业收入5强。互联网软件与服务行业从年成功登顶并连续保持4年首位,且家庭娱乐软件等互联网行业一直坚挺在5强之中。
粤港澳大湾区16年来共有11大行业进入前5强,其中涵盖互联网软件与服务、互联网零售等科技含量较高的行业,也包含*金、纸制品等文创制品类行业。另外,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营业收入结构呈先集中后分散的趋势,-年前两位行业之间营业收入比重差距从39.1%增加至57.1%,而年开始两者差距则从47.9%拉近至3.7%,体现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被社会需求、技术发展、规划要求等因素影响不断重塑,但新兴产业和高端要素集聚度仍然相对较低,产业转型升级仍需进一步突破。
(三)世界湾区互联网大发展的同时形成各自特色,粤港澳大湾区核心竞争力待提升
从四大湾区文创上市公司数量结构分析可以发现,互联网经济的崛起是四大湾区的共同特征,一大批互联网企业带来人才、技术、资金以及创新基础设施等资源要素,互联网与湾区经济的高度融合将会产生巨大的发展潜能。与此同时,由于国家战略规划以及社会资源、历史文化等基础的不同,各大湾区在16年来的发展演化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相对独特的文化内涵。纽约湾区借助世界金融、贸易核心的优越条件,建设全球媒体、会展和娱乐之都。旧金山湾区主打硅谷为特色的高科技研发,高技术从业人员密集,多所世界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结合成雄厚的研发力量。东京湾区拥有庞大的产业集群,将国际物流、贸易中心的优势发挥到极致,促进了文创高新制造业的发展。对比国际一流湾区,目前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低端文化产品和设备生产存量占比较重,而且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创巨头企业主要的影响力还局限于中国市场,在全球市场影响力非常有限,总体尚缺乏能够与世界三大湾区相抗衡的核心竞争力。
三、湾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城市结构及演化趋势比较
(一)湾区文化创意产业城市集聚比重悬殊大,旧金山湾区发展最为均衡
文化创意产业要素在湾区内的扩散呈现不均衡性,四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城市集聚程度按顺序依次为东京湾区、纽约湾区、粤港澳大湾区、旧金山湾区。年世界湾区中,东京湾区、纽约湾区呈现以东京市和纽约市为核心的“一心多点”的地区分布状态。旧金山湾区是四大湾区中最为均衡的,旧金山、圣何塞、红木市形成旧金山湾区文化创意产业的三点矩阵,文化、创新等要素在区域内得到良性循环流动。
表2年四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度3强城市
(二)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间文化创意产业协同效应需要学习借鉴旧金山湾区
从主要行业的地区分布结构来比较旧金山湾区和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创发展情况,发现旧金山湾区已经形成稳定的多核心城市联动协同效应,其中旧金山市围绕互联网技术特点,集合了互联网软件与服务、互联网零售、应用软件、家庭娱乐软件,以及电子设备制造商等行业,具有明显的产业价值链聚合集群特征。而深圳市文创上市公司分布在消费类电子产品、办公服务和用品、广告、纸包装等行业,行业间相关性明显不足、缺乏产业链协同。因此,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特别是核心城市间如何进行科学的文化创意产业规划布局、发挥各自优势特色、形成产业协同效应,需要向旧金山湾区学习借鉴。
四、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路径启示
(一)强化顶层设计,协调整体布局
进行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过程中必须树立“整体”的观念。在“一国两制”的前提下,通过*策、市场、交通、信息网络把粤港澳大湾区内各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的特殊优势和要素聚合起来,形成多样互补的组合,进行良好的互动,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协调开放、竞争有序的营商环境,打造创新的利益共同体,达成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实现优势整合。
(二)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构建良性协同的文化创意产业体系
首先,加快湾区内产学研结合实践,推动更多企业成为创新活动主体,建设基于知识链—专业链—产业链良性循环的大湾区文化创意创新通道[2]。其次,完善面向创新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以及粤港澳区域股权交易市场,推进创意创新与金融创新的“双轮”驱动[3]。此外,坚持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两条腿”走路,既要建设各种类型、各种层次、各种特色共存的高等教育生态系统,还要制定大湾区引才计划,畅通人才流动通道,提升大湾区对人才的吸引力。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各种创新要素在优化互补的基础上不断吸纳新的创新要素,形成纵向层级丰富、横向连接广泛的文化创意产业体系。
(三)避免恶性同质竞争,强化粤港澳各自优势文创特色
“一国、两制、三税区、三法律、三货币”的多元制度格局既是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阻滞因素,同时又是粤港澳大湾区多元协同发展的独特优势所在。三地应融合湾区各城市间的共同需求,建立三地分工协作的文化创意产业生态圈,充分发挥各自在产业、人才、市场等方面的不同层级优势,使湾区各城市间文化创意产业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良性发展格局,最终形成多圈、多核、开放、共生的湾区文化创意产业多元协同生态系统[4]。
文章来源:本文原文题目《世界四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结构演化比较——基于-年全球文创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首次发表于《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01期。有改动。
参考文献:
[1]GortM,KlepperS,“TimePathsintheDiffusionofProductInnovations”,EconomicJournal,,92(),pp.-.
[2]欧小*:《世界一流大湾区高水平大学集群发展研究——以纽约、旧金山、东京三大湾区为例》,《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第3期。
[3]辜胜阻,曹冬梅,杨嵋:《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生态系统的战略思考》,《中国软科学》年第4期。
[4]*奇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不能走别国的路子》,中国经济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