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点击上方"殡葬服务百科"↑免费订阅
保护土地、保护环境是我国新时期的基本国策,对于保护中华民族的生存条件和生存环境、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国务院年7月21日发布的《殡葬管理条例》第一次把“节约殡葬用地”列入殡葬管理方针的内容,并增加了对保护土地和保护环境的规定,充分体现了殡葬工作与坚决贯彻保护土地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结合的原则,这符合生态文明观的内在要求。改传统土葬为生态葬,是殡葬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不仅涉及人死后如何安葬的问题,更主要的是它关系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存质量。这不仅是人们对待死者的态度,更主要的是人们如何对待生者生存的问题。生态葬较之传统土葬,既清洁卫生,有有利于美化环境,又节省人力、财力和资源。实践证明,实行传统厚葬、奢葬的做法,只能导致死人与活人争地争财,破坏生态,浪费资源。生态葬,已经成为中国社会无可回避的历史性选择。改传统土葬为生态葬,厚养薄葬,丧事新办,是对传统生死观和丧葬陋俗的最大的冲击。因此,破除封建迷信,树立科学的生态文明观和丧葬观,是搞好殡葬改革、移风易俗的的前提和关键。生态葬的关键是大力推行少占或不占土地的骨灰处理方式,加快骨灰堂、墙、廓、塔等的建设,实行骨灰寄存;积极倡导不保留骨灰的丧葬方式,开展骨灰撒江、海、河、田野等活动。骨灰撒大海的方式符合生态文明的要求,应大力提倡。在这方面,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为我们作出了榜样。骨灰撒海的举措有利于节省人财物,更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近年来,一种新型的殡葬方式———现代树葬在我国很多地方出现。所谓树葬,就是以植树代替做坟。人们通过自愿、自费认养或栽下一棵树,将故人的骨灰撤埋于树根下或撒在树根边。后人祭扫时可将花瓣撒在树根四周,芳土渗入大地,以寄托哀思。它保持了人们对已故亲人“入土为安”的传统习惯,又净化了环境,绿化了国土,而且随着树木的生长,它又象征亲人生命的延续。通过树葬,不仅可以提高人们的绿化意识、树立生态文明观和可持续发展观,而且还能增强公民植树爱绿、护绿的社会责任,具有明显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殡葬改革是一条艰难的路,在新世纪,只有在生态文明观的指引下,继续努力推进殡葬事业的改革,我们才能把荒山、荒地变成绿洲,实现可持续发展,造福子孙后代。(完)往期回顾(受篇幅限制,不定期更新,点击标题查看):1.殡葬服务*府定价不如尽快公益化
2.农村殡葬改革的*策失灵的反思
3.殡改成功的前提是尊重民俗
4.再谈殡葬改革——给父老乡亲们请个愿!
5.殡葬改革与丧葬文化
6.殡葬改革43问,读懂殡葬改革*策规定
7.殡葬改革要顺民意、重实效!
8.坟地:复耕乎?还林乎?
9.推动殡葬改革,*员干部是带头,不是牵牛!
10.给地方殡葬改革提点意见
11.殡葬改革到底还是为了钱!
12.关于“逼死人和砸棺”推行殡葬改革的理性思考
13.禁止土葬不等于殡葬改革
14.殡葬改革需要时间
15.葬俗改革步履维艰,关于殡葬改革的几点思考
16.关于殡葬改革方向问题,值得深思!
17.殡葬改革与农民的利益
18.殡葬改革应大力宣传、引导而非“一刀切”
19.“一刀切”下的殡葬改革,悲!谁能懂?
20.把抵制火葬单纯地归结“封建迷信”可能有失偏颇
21.殡改成功的前提是尊重民俗
22.强制火葬不应该
23.殡葬改革需要时间,欲速则不达!
24.关于殡葬改革方向问题,值得深思!
25.轰轰烈烈的殡葬改革,到底好还是不好?
26.垄断猛于虎:破除垄断是殡葬改革绕不过去的一道坎
27.丧葬习俗是传统文化,还是糟粕?
28.殡葬改革已偏离初衷
29.关于殡葬改革,应尊重人民群众自己的意愿
30.关于“逼死人和砸棺”推行殡葬改革的理性思考
来源:
←长按左侧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