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行业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道德与法治课程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
TUhjnbcbe - 2021/5/28 20:22:00
北京皮炎权威医院 https://m.sojk.net/yinshijj/26347.html

卷首语

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文化软实力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文明和灿烂文化正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集中体现。当前,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是教育系统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和关键环节。随着年国家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年7月浙江省委办公厅、省*府办公厅印发《浙江省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工作方案》,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不断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身处国民教育的基础场所,初中各学科应当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课堂,促进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培养良好道德情操。其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为德育的主渠道,更是积极探索和利用中华传统文化优秀成果,利用其特有优质发挥育人作用。新出版了修订后的全新教材,总体设计以初中学生生活经验为依据,以青春生命在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与国家以及全球关系中的自我发展为线索,以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为中心,遵循生活逻辑,整合道德、心理、法律及国情方面的知识领域,凝练三年六册教材各个单元的学习主题,统筹安排各年级教育,彰显传统文化主题。

为了大力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和完善内涵,我们工作室成员将围绕由导师高珺老师主持的省级规划课题《道德与法治学科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积极探索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中将传统文化有机融入教学目标和课堂,工作室将持续推出成员们的研究成果:课例、研究论文、读书心得等,让学生获得生命的成长,让更多地教师提高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的能力,使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充满智慧和感染力。

01

一、教学主题内容与教学现状分析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青春时光”第三课“青春的证明”第二框“青春有格”。本课时的主要内容包括:(1)行己有耻。引导学生辩证的看待青春,理性地对待青春。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自尊自爱,青春无悔。(2)止于至善。将青春活力化为正能量。从小事做起,积善成德,学习榜样,经常自省,做到慎独,以修身为本,行走在“止于至善”的路上,是对青春最好的证明。

02

二、教学思想和创新点

中华传统文化是指我们中华民族在生息繁衍中所形成的一系列人格及生存状态反映,它包括相对稳定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共同精神、行为规范及风尚习俗等,并至今影响着整个中国社会的当代文化。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以塑造和培养现代公民为目标的现代公民素质教育的课程,是一门道德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课程。它以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与法治观念为目标,从而培育合格的现代公民,其基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内容,与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要求和任务是高度统一的。将优秀的传统文化深度融合于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有利于丰富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效性。

03

《春》——朱自清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三、教学目标

感受青春的魅力,释放青春的活力,激发青春的热情,追求“至善”的人生境界。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公民意识和法治观念。学会辩证、理性的对待青春,能够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体验行为和后果的联系,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重视修身,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做到慎独。知道“行己有耻”“止于至善”的内涵和要求。懂得如何把握青春。

04

四、教学流程

05

五、教学实录

人生最宝贵的就是青春这段时间,青春犹如初春,犹如朝日,犹如百卉,犹如利刃。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当我们拥抱青春的时候,决不能辜负它。

教师:青春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无比珍贵的。今天我们就一同学习什么是青春之“格”?

初步感受“格”的概念

1.教师展示格的图片,问:我们小时候写字为什么从田字格开始练起?

学生:因为田字格能够规范我们的书写,使我们写的字更加美观。

教师:同学们已经初步感受了“格”的作用。接下来请同学们分享自己查阅的古语中的格。

学生分享自己搜集的名言。

教师:不论是初练字时我们用田字格规范书写,还是古语中格的释义,总的来说格意味着规范、规矩,那我们在现阶段是否需要规范与引导呢?

学生:需要。

教师:其实能够体会到生活中也有些无形的田字格在约束着我们,因此青春的我们要有规则意识,现在让我们一同探寻青春的底线。

深入理解探讨“行己有耻”

2.播放视频。(孔子、孟子等人的观念)

教师:中华传统文化意蕴深厚、源远流长。下面我们一起观看微视频,看看先哲们的处世智慧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

学生答:我们应有羞耻心,要知耻。

3.小组活动:古为今用明辨“耻”。你认为什么行为或言论是可耻的?说明理由。(小组讨论,限时3分钟)

教师总结:其实我们可以感受到生活中还有很多道德标准在规范着我们,可以看出大家辨“耻”能力出众,希望大家都能守住本心,不做那些自己认为可耻的事情。生活中我们需要形成规则意识,遵从内心的羞恶之心,坚守法律、道德的青春底线;加强自我约束,有所为,有所不为。其实,青春成长也是个不断修身正己,完善自我的过程。

深入理解探讨“止于至善”

教师:其实“格”不仅是底线,更是一种对至善的追求,《大学》首句表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并释义。

1.古为今用——“修身正己”

教师问:你知道哪些关于修身立德的中国古典名言、诗词或典故?这对你又产生了什么影响?

教师总结:这些文言名句都体现了我国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告诉我们可以从培育品德、涵养品格、读书学习等多个方面去涵养学识、蓄养性情,塑造精神风骨,在追求至善的过程中不断进步。

教师:那么你如何理解“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学生分享解读。

教师:在这句话中有一个关键词——榜样。

2.各抒己见:你心中的榜样是谁呢?他对你有什么样的影响?

学生分享交流自己的榜样。

教师总结:同学们心中的榜样有的是有着卓越成就的成功者、有的是令人钦佩的亲长,他们激发了我们对理想、未来的思考,成为我们精神成长的引路人。其实只要我们心存善意并且积极付诸行动,我们也可以成为他人的榜样。她们都积极的用行动帮助他人,不求回报。榜样昭示着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同时也让我们反省自己的不足。

3.观看许衡的故事

回答问题:许衡身上体现了什么优秀的品质?

教师总结:同学们列举的这些品质,其实就是一种慎独的能力。是指在没有外在监督情况下的自律、自治,告诉我们即使自己独处时也需慎重。

4.分享小天地:在生活中,我们什么时候做到了慎独,什么时候做的不好还需要提高?

学生分享交流。

5.总结:如何践行止于至善?

教师:其实不论是追寻梦想,还是追求止于至善的境界,都需要从眼下之事做起;我们还需要发掘身边的榜样,从他们身上汲取能量;并且我们也要养成自察自省的习惯,坚守内心的道德底线,做到自省慎独。这正是修身正己、向往至善的青春。

06

六、教学效果和反思

本次教学设计是基于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完成预习任务后展开的。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一直坚持尽可能多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运用到教学中,并且在选择课外辅助资源时,优先选择此类素材,在本框的教学中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上课中发现,学生知耻、辩耻的能力很强,但生活中并不一定能真正做到行己有耻。从一开始体会“格”,到后来追求“格”,止于至善的道德境界很高。如何让学生在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认同先哲的智慧,自觉遵守青春底线,有规则意识、有止于至善的追求需要教师不断的优化教学设计。本次实践教学提前安排预习和查资料的任务,奠定学习基础;充分运用中华传统文化素材,如导入、中间环节等,设计了较多与学生生活情景相结合的活动;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充分调动学生的热情、积极性等。

SPRING

这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做到:

1.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意识

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当前,道德与法治教材也越来越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逐渐体现出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价值,涵盖面涉及到语言文字、道德伦理、名言警句、经典故事、节日文化、经典习俗等,在呈现形式上也越来越丰富。但是,教师对优秀传统文化不够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不用,或者蜻蜓点水地应付式采用等现象依然存在。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意识,首先,教师应加强自身的学习,增强本体性知识,“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一旦放松对自身的学习要求,将会导致知识的缺失、文化的贫乏,难以引领学生;再次,教师应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与教材采用的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有良好的补充和挖掘,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的运用能力,避免优秀传统文化融合过程中的单一化、机械化,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

2.明确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原则

首先,以学生为中心原则。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在寻求优秀传统文化和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合的过程中,应遵循学生为中心的原则。要认真研究学生的认知起点,了解学生对相关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和水平,有助于精准的教学设计和融入。要认真研究学生的兴趣点,力求在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兴趣的过程中,选择优秀传统文化素材。其次,适切性原则。优秀传统文化融合于道德与法治教学,可以选择的素材内容庞大,形式也可以丰富多样,因此,教师应该着重选取与本课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对完成本课教学任务有极大帮助、对解决本课基本问题有极大启发、对培育学生向上向善品格有极大促进的材料。要根据当前教学的实际,选择最合适的优秀传统文化素材,组织恰当的教学活动,不能为了运用材料而用材料,更不能出现滥用教学材料的情况,这样才能够发挥这些素材的作用,实现教学目标和任务。

再次,创新性原则。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从来都不是僵化的模式。近年来,一些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广受欢迎,如《中国诗词大会》,将传统文化中的古诗词魅力展示在大众面前;“舌尖上的中国”,向大众传递了饮食文化,还有《国家宝藏》等节目,都以一种创新的方式,将传统文化以一些更加喜闻乐见的形式为人们所熟知和喜爱。道德与法治教学也应该摒弃那种机械式的、填鸭式的教学,创造性地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教学当中,拓展教学的广度和深度,真正将传统文化融合得有新意、有意义。

        c2.,0.,5.,1.,9.,2.L9.,14.52z"fill="rgb(,,)">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道德与法治课程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