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拾卷鲁客
文中图片来自公开网络
最近一段时间,《雷霆战将》被推上舆论热点,因其剧情、演技、服装等严重脱离历史,让观众感觉很“雷人”。而这部剧也号称《亮剑3》,与我们熟知的李云龙、赵刚为主角的《亮剑》简直天壤之别,与都梁撰写的小说《亮剑》也出入很大,笔者不禁感慨,优秀的*事文化作品应该是怎样的?这里谈一谈个人的一点认识。
1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事文化作品?*事文化作品范围很广泛,包括影视、音乐、文学等,无论何种形式,都应当是从*旅实际出发,反映一定的*人面貌、*人品格的作品。那么它应该有哪些特点呢?
一要真实。战争是残酷的,*营是热血的,*人是纯朴的。客观反映*队的真实情况,是*旅题材作品的灵*所在。这里笔者举一个例子,就是《高山下的花环》。今年住院期间偶然看到这部电影,几度感动落泪。剧中无论是战场渲染、还是人物刻画,都让人感到真实,从中能看到现实的影子。比如从指导员赵蒙生身上,就能看到“关系户”一心跳槽的自我设计、厌恶基层的水土不服、痛改前非的思想转化、不顾一切的战友深情。赵蒙生身上折射的,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一个字——真。所以这部年的老电影现在看来仍能引起强烈共鸣。
而一旦为了抓眼球,去杜撰那些*营中本来很少有的花前月下、潇洒自由,一旦为了照顾流量明星形象而把*人形象搞得扭扭捏捏、一尘不染,就脱离了本真,就一定会出丑。
二要有真情。*队意味着牺牲、奉献、离别,而又为什么让那么多人向往,为什么让很多退伍*人留念,就是因为一个“情”字,这种情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有体会,才更懂为什么*装如此可贵。90年代,小曾的*歌唱响全国,笔者当年入伍的时候也是边学唱《*中绿花》、边流下思念的泪水。年,央视在笔者所在驻训点组织了一场慰问晚会,当时来了很多嘉宾,但小曾上场的时候掌声是最热烈的,也是唯一一个官兵一起跟着唱的,小曾唱完一首,大家都不肯让他下场,又共同唱完一首歌才算勉强放过。可见,无论是哪一年龄段*人,对小曾的歌都很喜爱,因为他唱出了*人的真实情感,让人共鸣、感动。
三要有正确的导向。文化的核心本质是价值观。*事文化作品必须具有正确的导向,这是毋庸置疑的,也是在全世界通用的。很多脍炙人口的美国大片,绝不仅仅是简单的打打杀杀、你追我赶,《拯救大兵瑞恩》、《变形金刚》等都在对外输出汤姆大叔的价值观。我们国家近年拍的《战狼》、《红海行动》、《流浪地球》同样在输出我们的价值观。今天,我们讲要有“文化自信”,旗帜鲜明地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正确的导向,就是一种自信。
一部*事作品的导向,应当是能让观众认识历史、以史为鉴的,应当是激励奋进、凝聚力量的。如果一部*旅题材作品尽是奶油小生、卿卿我我,那不过是披着*装外衣的言情偶像剧罢了;如果一部抗日题材作品浓墨重彩地把汉奸、土匪、日本*人刻画得很正派很无辜,那么它不过是打着反思战争的旗号搞噱头罢了。
2怎样创作优秀的*事文化作品?笔者非文化工作者,这里仅以自身的经历、以一名业余观众的视角简单谈谈。
一是要真入*营。为什么小曾的*歌火?因为他真当过兵,而且是正儿八经的基层战士,他对兵的生活有切身体会。他创作的《新兵想家》,就是把新兵的那种想念父母、盼望家信,甚至是对着天空发呆、偷偷流泪的情感、细节唱出来。最开始教唱新兵的时候哭倒一片,小曾担心影响不好,但实际上那年新兵反而没有跑的。现在很多创作文艺的工作者,并没有真正的*旅经历,有的只有“打卡式”的*营体验,有的干脆是臆断、猜想,就很难有深入兵心的创造。
二是尊重历史。历史不能成为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事战争题材的作品尤其应该尊重历史、还原历史,在历史真实的情况下搞艺术创作。《雷霆战将》中官兵们服装整洁、头喷发胶,明显是有悖事实的。当过兵的人都知道,别说是打仗,就是来一场长途拉练或者是战术演练,浑身上下都是土。之前有几张朱日和演习的照片,官兵哪个不是胡子拉碴、“灰头土脸”,但却又一个个眼神冒着火光,这才是真正*人的样子、真正战场的样子。
三是摆正工作导向。这个导向是解决为谁创作的问题。就在人民日报发文批评《雷霆战将》的同一天,某权威报纸恰好刊登一篇有关《雷霆》的文章,形成强烈反差。笔者曾经也在该报工作过,对这份报纸是充满感情的,出现这样的事情,并非是哪位编辑水平不高、作者文笔不好。还是我们的报纸在某些面向读者的定位上不够明晰,为了发稿而发稿、为了写作而写作的情况还客观存在着,导致对问题不发声、对热点乱发声的情况出现。其实官媒也好,创作机构也罢,都应该本着对历史负责、对读者观众负责的原则,认真搞好创造,而不是为博眼球、赚流量或者单纯完成任务而搞糊弄。
新绿网征稿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