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行业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嘉宾文荟杨宏海一个人与一座城市的文化史
TUhjnbcbe - 2021/4/28 17:24:00
白癜风多少钱能治好 http://m.39.net/pf/a_7628437.html
我于年调进深圳市文化局。从上班的第一天开始,我就踏上了探寻“特区文化”理论构建的征程,亲身参与了这30年间,深圳文化从筚路蓝缕艰辛拓荒,到快速成长蔚为壮观的发展历程。30年来,我和同仁们一起,组建全国第一个特区文化研究机构,策划推出读书月、市民文化大讲堂等品牌活动,并对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以来,出现的青春文学、打工文学等文学现象,进行跟踪、调研、推广,使之具有全国影响力。我在退休前,编纂了80万字的《我与深圳文化》一书,著名文学评论家*树森先生为此书作序,他审读后建议加上一个副标题,“一个人与一座城市的文化史”,从个人实践经历去折射一座城市的发展。我采用了这个书名。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我们就是特区文化的拓荒牛,我的经历就是一部微缩版的“深圳经济特区文化史”。“深圳是经济特区,我们有特区的经济,也要有特区的文化,如何建设特区文化,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我们去闯"“你的任务就是研究特区文化”我是广东梅州人,来深圳之前,在家乡梅州嘉应学院中文系当老师。在调来深圳的前一年,也就是年的时候,我曾借着去北方开会回来的机会,和一些年轻的同事,偷偷来过深圳一次。此前听朋友讲,深圳有两个特色:第一是能够看到与内地不同的香港电视;第二是去沙头角可以买到港货。这在当时来说是有一种神秘色彩的,因此我们就想来考察一下深圳,看看深圳到底是什么样子。
  上世纪80年代初,国家开始建设经济特区,尤其是以深圳为代表,吸引了全国青年的
  来深圳考察之后,我发现虽然当时深圳的文化基础比较薄弱,也没有几个像样的文化场所,但是整个城市却充满蓬勃向上热火朝天的氛围。我就开始联系深圳的单位,最终到了深圳市文化局。年7月,我到文化局上班的第一天,时任市文化局长叶于林对我说:“小杨,深圳是经济特区,我们有特区的经济,也要有特区的文化,如何建设特区文化,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我们去闯。你的任务就是研究特区文化,这就是我们选调你的原因。”
  我当时很兴奋——我才刚到深圳就承担了这样一个探索性的工作,这对我来说,是很有新鲜感和挑战性的。“特区文化”的“发现者”那时候的深圳是个各地移民汇聚、新风旧俗渗透的地方,我的工作就是要进入经济特区的各种“文化现场”,去调研去感受,比如在中外合资企业康佳电子公司,这里既有*的书记,也有大老板,还有外国的技术人员,以及全国各地来打工的青年……不同意识形态、生活背景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在矛盾中融合,在融合中逐渐认同。我记得公司有一个很有特色的口号:我为你,你为他,大家为康佳,康佳为国家。当时康佳还引进国外的企业文化理念,每月举行一次“生日晚会”,为当月生日的员工送蛋糕、开舞会,全体员工狂欢一晚。有员工曾告诉我,每次生日会后,第二天的工作效率都“出奇的高”。那个年代,全国的大部分地区,还是属于计划经济时代,这样的企业文化在当时的内地,是完全不可想象的。我意识到:这种文化是既区别于旧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内地文化,又区别于资本主义体制下的港台文化,是与特区经济建设同步而生的一种有着特别内涵的新质文化。而后,经过一年左右的持续调研和思考,我和同事合写了一篇题为《深圳,呼唤特区文化“特”起来》的论文,发表在媒体上。年底,“全国文化事业发展战略研讨会”在厦门召开,这篇文章被提交到大会交流,引起了广泛
1
查看完整版本: 嘉宾文荟杨宏海一个人与一座城市的文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