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行业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香港有志文化發展與人才的南流北傳
TUhjnbcbe - 2021/4/28 11:26:00

近代南來文人,孫中山(前排右)與港府輔*司施勳(前排左)、何啓(後立左一)等於督憲府前留影。

圖:《香港志?總述大事記》

香港不僅是中外文化薈萃之地,也是中國南北文化交匯之地。文化人至少四次較大規模的南下香港,推動香港文化的發展。

第一次是辛亥革命後,前清遺老陳伯陶、賴際熙、區大典、吳道鎔、朱汝珍等南下香港,把中國傳統文化帶到香港。陳伯陶在九龍編纂《東莞縣志》,並編輯懷古詩篇《宋臺秋唱》。賴際熙和區大典被聘為香港大學中文講師,在校內外盛倡中國文史之學。年,賴際熙隨同港大校長康寧往南洋募捐,並於年協助大學成立中文學院並主持院務。此外,賴際熙在何東、郭春秧、利希慎、李海東等紳商支持下,於年發起在般含道設立學海書樓,用以講學及藏書。學海書樓藏書供學術研究,內設閱覽室,成為香港最早設立的民間圖書館。

第二次是抗日戰爭時期文化人南下香港。年秋天,許地山經胡適介紹,南下受聘為香港大學教授,主持中文學院。許地山來香港後,不僅在香港教育改革上建樹頗多,並且活躍於香港文化界,在香港不少文化團體擔任職務,成為頗具號召力的文化人。許地山對香港學術界的另一貢獻是請來當代史學大師陳寅恪出任香港大學客座教授。雖然陳寅恪在香港僅一年多即轉回內地,但在香港留下了讓人懷念的傳奇足跡。

香港大學本部大樓

圖:《香港志?總述大事記》

抗日戰爭爆發之後,蔡元培於年11月前來香港避難。次年2月28日,他在香港主持召開中央研究院院務會議。他在香港期間,還支持香港新文字學會和保盟的活動。年3月5日,蔡元培在香港病逝,葬於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

另外,一批南下的文化人聯手建立了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香港分會,包括許地山、戴望舒、楊剛、林煥平、徐遲、馬耳(葉君健)、郁風、葉靈鳳、馮亦代、黃藥眠等。他們帶領着青年文藝愛好者,在困難的時代中緊隨母會前進,給香港文壇帶來一股新風。

南來作家對香港新文學的發展亦帶來兩方面的直接影響。首先是創辦或接辦了文藝刊物和報紙副刊,其中影響較大的有茅盾主編的《文藝陣地》,茅盾、葉靈鳳先後主編的《立報.言林》,戴望舒主編的《星島日報.星座》,周鯨文主編的《時代批評》,陸丹林主編的《大風》以及戴望舒、葉君健主編的《中國作家》等,這些刊物和報紙副刊的出現,催化了香港文壇的發展。其次,南來作家以自己憂國憂民的作品,培植並影響了香港本地青年作家,從思想和藝術兩個方面提高了香港新文學的水平。在南來作家創作的潛移默化影響下,香港第一批本土作家如侶倫、李育中、阿寧、夏易、舒巷城等的創作也積極關注現實人生,以寫實主義的手法,表現香港市民的愛國熱情。

第三次是戰後初期。從年夏天開始,大批左翼作家為了逃避內戰和國民黨當局迫害,從上海、北平、廣州、南京等地南來。他們以創辦報刊雜誌,興辦學校、出版社,組織文社、讀書會,舉辦訓練班等各種形式,吸引香港青年投身於文化事業。

年創辦的達德學院

圖:《香港志?總述大事記》

第四次是年代初期。南下香港後,徐訏、曹聚仁合辦了創墾出版社,先後出版過《幽默》、《熱風》等散文刊物。徐訏創作了長篇小說《彼岸》,曹聚仁寫了長篇小說《酒店》,李輝英編寫了《中國小說史》、《中國新文學廿年》。徐速則以文學新人的姿態,寫作了長篇小說《星星.月亮.太陽》,描繪抗日戰爭中三位女性的故事,風行南洋一帶。劉以鬯由上海來到香港,在多家報紙擔任編輯,年出版了中國第一部意識流小說《酒徒》。張愛玲年代初第二次來港,創作兩部長篇小說《秧歌》和《赤地之戀》,是該時期美元文學的重要體現。

年,畫家陳海鷹秉承其師李鐵夫的遺願,創辦了香港第一間美術學校——香港美術專科學校,並出任校長。齊白石為該校題寫了校名。南下文化人中有多位著名的史學家。他們的到來推動了香港本地史研究。羅香林及其弟子編著的《一八四二年以前之香港及其對外交通——香港前代史》,至今仍是研究香港古代史的必讀參考書。羅香林還編著了《香港與中西文化之交流》,也是香港史研究的重要著作。簡又文編撰了《宋末二帝南遷輦路考》、《宋皇台紀念集》,就宋室逃亡的路徑和各種傳說作出研究。饒宗頤編寫了《九龍與宋季史料》,進一步探究宋末香港歷史的問題。饒宗頤此後以港為家,在多個學術領域發表大量著作,享譽全球。中國學壇並稱饒宗頤與季羨林為「南饒北季」,他們是當代中國具代表性的國學大師。

香港中文大學的建立與南下文化人關係極大。他們先是開辦了幾間書院。新亞書院本名亞洲文商專科夜校,年10月由南遷香港的錢穆、崔書琴與香港的劉尚義籌辦,及後邀請唐君毅、張丕介加入。新亞書院的創校目標是弘揚宋明書院精神,力求保存及發揚中國傳統的人文主義精神。新亞書院被譽為二十世紀的儒學重鎮,錢穆、唐君毅、牟宗三及徐復觀的學術成就不僅深刻影響華人學術圈,同時也遠播歐美,影響至今。年初,聖公會何明華會督與前嶺南大學校長李應林、前上海聖約翰大學校董歐偉國等商議後,在港建立了一所基督教高等學府,定名崇基學院。另外,聯合書院在年成立,前身是華僑、廣僑、文化、光夏及平正五所院校,大都是於年至年間由廣州南遷來港的私立大專。年6月,香港*府宣布資助崇基、新亞、聯合三所書院,為籌辦一所新大學作好準備。年10月,由上述三所書院組成的香港中文大學正式成立。三所書院本着原來的創校精神,合力組成一所建基於中國文化,融會中外知識,貫通古今學術的國際性大學。

年的香港中文大學

圖:《香港志?總述大事記》

至於香港文化和文化人北上的情況,以前只有零星個案。年,受總理周恩來邀請,香港大學榮休教授侯寶璋前往北京,出任中國醫科大學(今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副校長。國家改革開放以後,情況出現改變。香港普及文化中的電影、電視劇和流行音樂在內地產生很大影響,為內地的文化生活帶來多元化的選擇,在某種程度上增進了內地民眾對香港社會和文化的了解。

電影方面,年,香港導演張鑫炎和內地演員李連杰等拍攝《少林寺》,不僅香港票房高漲,而且成功開拓了國際市場。翌年,香港導演李翰祥與內地合拍歷史巨片《火燒圓明園》和《垂簾聽*》,獲得很大成功。夏夢的青鳥電影公司登陸內地,與內地合作拍攝許鞍華電影《投奔怒海》()、牟敦芾電影《自古英雄出少年》()和嚴浩電影《似水流年》(),都有熱烈的反響。香港導演參與製作的影片不僅使內地觀眾耳目一新,香港電影人的專業知識也帶動內地電影製作水準的不斷提升。電視劇方面,年內地部分地方電視台開始播放香港亞洲電視台的電視連續劇《霍元甲》。年5月6日開始,中央電視台在每周日晚的黃金時段播映這部電視劇,轟動一時。此後十餘年間,《萬水千山總是情》、《射雕英雄傳》、《上海灘》、《大地恩情》等香港電視劇陸續登陸內地。電視劇中的演員謝賢、鄭少秋、周潤發、鄭裕玲、梁朝偉、劉德華、張國榮、趙雅芝、汪明荃、黃日華、翁美玲、萬梓良、劉嘉玲、任達華、周星馳等也成為內地家喻戶曉的明星。

流行音樂方面,最初是香港電視劇的主題曲帶動了粵語歌曲在內地的流行,使這種地域性的歌曲得到廣泛傳播。然後有香港歌手譚詠麟、張國榮、梅艷芳、羅文、許冠傑等的歌曲打入內地市場,吸引年輕一代。年代,內地廣播媒體的流行音樂排行榜上,上榜歌曲絕大多數來自香港和台灣。進入年代,香港樂壇出現四位最受歡迎的男歌手張學友、劉德華、黎明、郭富城。他們在音樂、影視、舞蹈等領域都取得傑出成就,人稱「四大天王」,在內地也大受歡迎。在詞曲方面,則黃霑、顧嘉煇頗享盛譽。

年2月20日,首屆「十大中文金曲」頒獎禮舉行,紅遍內地與香港的羅文(後排左一)、鄭少秋(後排左五)、黃霑(前排左二)、顧嘉煇(前排右三)均獲獎

圖:《香港志?總述大事記》

這個時期,也有大量內地文化人南下香港學習、交流,汲取對國家現代化建設有用的經驗和知識。年,內地的香港大學新舊校友在北京成立了香港大學內地校友聯誼社,推動香港與內地的文化交流。香港則早在年成立了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和京港學術交流中心,致力推動兩地的交流活動。

汪滔的故事是香港回歸後,香港與內地人才科技交流的成功事例。年,汪滔等人創立深圳市大疆創新科技有限公司。該公司是全球領先的無人飛行器控制系統及無人機解決方案的研發和生產商,客戶遍布全球多個國家。出生於浙江杭州的汪滔,23歲那年入讀香港科技大學電子及電腦工程學系,在求學期間,借助大學的科研力量成立初創科技公司。他說:「如果我沒去香港,就不會有今天的成就。」

香港是一個獨具特色的城市,具有和內地其他城市不同的發展道路和歷史機遇。從遠古到年,香港經歷了大約年的發展過程,從默默無聞的傳統漁農社會蛻變為聲名顯赫的國際大都會。

香港是歷史悠久的移民城市。港人的先輩大部分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從中國內地遷徙而來。他們在此繁衍生息,同舟共濟、奮鬥拼搏,不斷給香港社會注入活力,成就了今日的輝煌。

香港以多元文化薈萃為其特色。十九世紀中葉,中外文化的碰撞與交融,使香港在中國近代社會發展進程中,佔有獨特而重要的地位。基於血緣和地緣關係,中國文化在此根深葉茂,同時西方文化也留下深刻的印記。在中外文化和南北文化交流互動中,香港成為中國認識世界、走向世界的窗口,也是西方了解中國、走進中國的平台。

網絡

香港是世界上最自由的經濟體。優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獨厚的深水港、英國人的自由港*策、香港人的靈活頭腦和拼搏精神、中國*府維護香港繁榮穩定的國策、國家改革開放等有利因素匯集一起,創造了香港經濟發展的奇跡。

香港*治的一大特色就是實行「一國兩制」,這一方針確保了年香港的順利回歸。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授權香港特區依照基本法實行高度自治,享有行*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和終審權,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生活方式50年不變。

回歸後「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取得重大進展,獲得充分肯定。像任何新生事物一樣,「一國兩制」也面臨不同的挑戰。在憲法和基本法的框架之下,中央*府、特區*府和香港社會正運用*治智慧,凝聚社會共識,務求妥善應對當前經濟和社會的深層次問題,使「一國兩制」在香港平穩發展,創造更美好的明天。

上文節選並改編自《香港志?總述大事記》。

聯合出版集團年度好書

《香港志?總述大事記》

作者:香港地方志中心

出版社:香港中華

出版日期:年12月

購買途徑

「中商進口商城」小程序,點擊上方圖書封面可進入購買鏈接。

「一本」官方網站,識別下方二維碼,進入購買頁面。

1
查看完整版本: 香港有志文化發展與人才的南流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