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行业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学校文化学校精神文化自觉生成的方向
TUhjnbcbe - 2021/4/28 11:26:00
北京看荨麻疹好医院介绍荨麻疹是什么引起的 http://pf.39.net/bdfyy/bdflx/210410/8833356.html

学校精神文化自觉生成的方向、路径及措施

李伟胜

摘要:学校精神文化建设是确认并保障学校教育专业品质的关键变革领域。它可以将体现学校精神文化的标识系统、历史成果、现实成果等“文化作品”作为运思平台,用以透视表述方式程式化、学校特色不清晰、思考线索混乱等问题,着力辨析和形成本校在理解和彰显教育真谛方面的主见,选择适合本校的办学理念,并将其渗透于日常教育活动之中,化为生动的实践形态、培育彰显本校文化特色的新英雄和新作品。

关键词:自觉生成;精神文化;文化作品;办学理念;育人目标和方式

今天,在引领学校实现更高境界的内涵发展之时,学校文化建设可以参照“主动生成学校文化的系统思路”,[1]将“文化作品”(包括静态的“书面资料”和动态的“教育活动”)作为关键的运思平台,让学校成员(学生、教师和领导)在解读、创造、使用和更新学校文化作品的过程中提升学校教育品质。据此,我们就能立足于改革学校日常教育活动、更新师生日常生存方式,在胸怀大志的同时脚踏实地,致力于优质学校文化的自觉生成。其中,学校精神文化则是最需要探索的一个领域,因为只有学校成员的思想先进、思路清晰,才有可能将寄托着人类美好理想的教育事业带入更高境界。

一、工作方向:生成新的思想,彰显生命尊严

欧美等国中小学流行陈述各自的“学校教育哲学”(schooleducationalphilosophy;不过,早有学者指出这些陈述中存在的问题,如缺乏特色、陈词滥调、华丽空泛、混淆概念(哲学假设、目的、目标、理念、伦理规定)。P在将目光投向我国中小学的“学校精神文化”这一领域时,我们会发现同样存在类似的复杂局面。

1.生成学校精神文化需要面对的三个问题

(1)表述方式程式化,难显富有生命活力的真诚追求。很多学校在表述精神文化时已有一套程式,如“校训+三风(校风、教风、学风}”或办学宗旨、发展愿景、核心价值观,它们固然有可能让文字意义更为清晰、文化标识更为精致,但也有可能让学校成员感觉一种疏远感,乃至于让人困惑:师生员工每天经历的真实的学校生活,与这些表述方式之间,究竟有何联系?另一方面,它也有可能让人在之中而迷失方向,乃至于强化了一种封闭的工作思路:你说你的,我做我的,我们其实没关系;于是,漂亮的口号遮蔽着贫乏的思想、落伍的行为。究其根源,在于程式化的表述方式是一种抽离了个性化的生命体验的表述方式,如同八股文曾经窒息了许多国人的生命活力一样,它在迷惑学校成员(甚至是带着空洞的自豪感而自我迷醉的同时窒息着新的生命活力。

(2)人我关系不明确,未显本校成员的独特主见。这就是用时髦的他人话语来代替自己的思考,缺乏对相关内容的辨析,尤其是缺乏对自主办学所需的教育思想的辨析。我们曾经考察一个城市的四所最好的中学,结果在每所学校看到的都是“三个一切”(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类情形让我们看到教育界依然流行的平庸,最需要用新的思想来激活新人生命的教育界依然缺乏立足于本校实际(包括本校领导和师生的真实生命)的主见,学校成员的头脑很可能成为他人思想的容器或中转站。

(3)思考线索不清晰,在多维度的追求之间缺乏明确选择。与上述两个问题密切相关的是思维方法上的缺憾,尤其是缺乏清晰的思考线索,用以理清相关的概念和观念。例如,办学宗旨、发展愿景、办学理念……这些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怎样的?“三个一切”的宣传是否让教育承担了“无限责任”、最终让“难尽职责”或“不负责任”的情形依然流行?再如,“德育为首、教学为主(教学重、能力为重、体育保障、安全第一”、“学生为本、教师第一、学校为大”这类流行而平庸的文字游戏,也许小学生都能看出其中的逻辑漏洞,即“为本”、“第一”和“为大”的参照系其实各不相同,将它们并列在一起也许并未说明任何新的道理、倒有可能让人更加糊涂。

将上述问题聚焦,这就是在学校精神文化领域中,学校成员的主体作用不够明显,其生命活力未能充分显现。若不解决这类问题,即使我们的话语显得隽永而有历史底蕴,实质上是用崇高的口号和高调的行为来漠视生命的尊严。

2.解决问题的方向:形成主见,见证自己的尊严

学校最应珍惜的生命尊严体现在哪里?帕斯卡(BlaisePasca}的名言也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他说:“人只不过是一棵苇草,是自然界中最脆弱的,人是能够思想的苇草。要摧毁他,不必全宇宙都武装起来。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于死地。然而,即使宇宙毁灭人,人仍然比毁灭他的力量更尊贵。因为他知道自己面临毁灭,以及宇宙优越于自己的事实。而宇宙对此一无所知。因此,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之中。正是由于这一点,我们必须站立起来。”[3]这就意味着,能让人有尊严地站起来的正是每个人自主的思想,包括以清醒的自我意识、清晰的思考线索形成的主见,尤其是对生命体验、成长需要、发展方式的把握。据此,解决上述三个问题的办法在于让学校成员面对新的发展需要生成属于自己的新思想,彰显所有成员的生命尊严——这应是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努力方向。

此时,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尽管每个人都需要有自己的主见、每个学校都应通过新思想来更新学校精神文化,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人、每所学校的话语都应该是独一无二的。事实上,最真诚的话语、最创新的主见未必就一定要用最独特的符号来表达,尽管我们可以努力在表述方式上追求独创。我们更

1
查看完整版本: 学校文化学校精神文化自觉生成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