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行业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打造ldquo文化城市rdquo
TUhjnbcbe - 2021/4/24 18:43:00

“城市是一个民族文化和情感记忆的载体,历史文化是城市魅力之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城市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指明了文化对于一个城市的重要性。

当前,消费空间正日益从满足人的物质消费转化为以提升人的精神消费层次为目标的“空间消费”,在经济持续发展的目标下,文化经济将成为城市经济主流,“文化动能”将成为我国新时代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城市将以文化为经济发展的动能,转变城市的发展逻辑,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城市”。

南京明孝陵图/泼辣有图

新时代“文化城市”发展四大核心关键▲▲▲“文化城市”并不单纯是一个文化繁荣的城市,而是指以城市文化为核心手段组织城市经济活动、社会网络与空间形态,支持城市文化多样性需求,并通过文化手段降低趋利心理(城市增长机器本质)。简单而言即是“以文化城”,用文化提升城市居民素质、用文化促进城市发展。新时代建设“文化城市”的核心关键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连人脉——重拾文化乡愁。“文化城市”的核心与根本是关心人,城市建设成功与否,最终要用人民群众满意度来进行衡量,“文化城市”是否能让人满意,关键在于是否让人有文化归属感。“文化城市”更大价值在于更好地关照人的心灵、彰显人本关怀,指引更多个体的身心行为,满足其审美文化需求;“文化城市”必须以城市人民的共同文化期待作为连接城市居民间的感知枢纽,不断促进其对在地城市的文化归属与认同。

浙江嘉兴水乡图/泼辣有图

续文脉——传承民族记忆。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个民族共同记忆,“文化城市”的构建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美国国际法学者爱迪·B·维丝曾经提出代际公平的理论,对于前代人留下的东西,应该使当代人都有权来了解和受益,也应该继续保存,使下一代人也能接触到隔代传承下来的东西。同样,不同时代的人都应该公平地享有上一代人曾经拥有过的文化和记忆。建设“文化城市”不仅仅是文化空间、城市风貌的构造,更重要的是文化精神的传承,城市要自觉担负起文化传承的历史责任,延续代际公平,通过共同记忆的传承,增进民族凝聚力。筑地脉——打造城市名片。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文化地标”则是这个灵*的外化物和符号化呈现。“文化地标”是城市的“文化名片”,是城市个性、气质和风貌的体现,是一座城市文化品位和精神的象征;一个城市如果没有“文化地标”,那么它在人的记忆中也是模糊的。“文化城市”应该依据自身文化定位、人文历史底蕴,充分挖掘民族特色文化资源,打造更多具有“颜值担当”兼具“内涵气质”、体现市民文化认同的文化地标,打造专属城市名片,让城市价值深入人心,增强城市文化凝聚力和区域核心竞争力。通经脉——营造国家地理。“文化城市”的建设不是孤立的,而是要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还要与相邻城市彼此互动,形成联动全国的“文化网络”,推动“文化城市”之间可以实现资源共享、精神互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通过文旅融合再造区域文化经济繁荣发展,通过文化产业营造独具魅力的文化感知,让更多的本土精神凝聚在地,形成具有一定国家地理标识性经济特质,促进在地经济腾飞,实现在地更新升级、推动在地消费升级,高附加值提升在地文化供给。“以人为本”,围绕“七力”,打造“文化城市”▲▲▲“文化城市”必须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念:通过“文化树人”,提升城市文化素质;通过“产业养人”,让文化产业为人民美好生活服务;支持“非遗匠人”,弘扬工匠精神,维护和传承文化多样性;通过“故事感人”,增加居民对在地城市文化认同感;通过“创意圈人”,以创新文化吸引留住人才;坚持可持续发展理论,打造“生态醉人”的宜居城市;坚持“诚信待人”,打造诚实守信的城市精神;引入科技“智慧助人”,打造智能便民的智慧城市;坚持“服务留人”,让城市公共服务尽善尽美;坚守“体验宜人”,真正践行“城市,让生活更加美好”的发展理念。

第二届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在上海举行图/上观新闻

“文化城市”并非天然,它离不开*府、社会与市民的携手同心、共同营造。“文化城市”营造应该围绕着“品牌识别力、文创衍生力、文化想象力、产业驱动力、故事传播力、场景吸引力和遗产创造力”等七个层面建设有效展开,同时这七个方面也是“文化城市”的重要特质。打造品牌识别力,因地制宜挖掘在地文化,打造城市独有的文化品牌,增强城市的品牌识别性。发展文创衍生力,与时俱进地广泛开展创意生产,推动城市与文化更新。培养文化想象力,利用跨界思维,让文化动能辐射和推动城市相关产业。发挥产业驱动力,重视和发挥文化产业的驱动力,推动城市文化消费与产业结构升级。构建故事传播力,大力传播城市故事,分享城市文化精神,形成城市居民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营造场景吸引力,重视城市舒适度建设,营造富于吸引力的文化场景,彰显城市文化精神,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激活遗产创造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文化遗产成为“文化城市”的时尚表达。

大熊猫已经成为了成都的一张“名片”图/泼辣有图

打造“文化城市”的着力点▲▲▲在朝着“世界文化名城、世界文脉标志”阔步迈进的伟大征程中,要写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魅力之城的大文章,中国城市还需要注意几个着力点:一是重视文化文博复兴。文博事业在国家文化发展中发挥着教化影响国民、传播国家文化认同感、打造国家精神地标、彰显国家文化自信的重要作用。*的十八大强调,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不仅要与当代文化相适应,还要与当代社会发展相协调,同时需要采取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进行普及,让公众都积极参与进去。新时代的城市文化文博文创,则是凝聚文化意蕴、构筑时代美学、提升生活品质的新时代“精品好物”。新时代文化文博文创将成为人民学习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在“文化城市”建设中承载复兴中华文明的历史重任。秋日里的故宫图/微故宫二是文化创新驱动城市更新。文化创新实质是内容创新,是对创意资源的创造性开发,文化创新可以进一步驱动城市更新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转型,成为城市经济发展新动能,重塑城市经济形象。三是文化艺术营造场所精神。文化城市建设中,要注重公共文化空间的营造,公共文化空间是城市场所精神和公共精神的重要体现;城市可以通过在公共空间引入艺术参与,打造具有活力的文化体验空间,让人们对城市空间产生独特记忆。在公共文化空间打造中还需要注重复合多样功能呈现,从而满足社群的多样文化需求,打造亲民的文化交流空间,让城市文化交流更具活力。那么,如何利用好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趋势,赋能城市更新,促进新时代“文化城市”建设?文化营城。“文化营城”即通过重塑城市审美、再造空间认知,凝聚共生力量助力于城市建设。文化营城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首先,塑造好城市文化发展经纬线,根据文化发展经纬线规划城市文化发展计划。其次,因地制宜,明确城市文化特征,进行具有针对性和特色性的文化建设,营造在地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最后,加强便民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用数字化、智能化的手段传播城市文化,增强文化中心服务力和传播力。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图/亚朵创意筑城。梳理城市历史文脉,建设城市文化肌理。只有让文化创意融入到城市生活的每一部分,用文化创意为城市赋能,激发文化产业的活力,促进文化消费升级,才能建成真正的文化城市。以北京为例,首先,北京既是年夏季奥运会承办城市,又将是年冬奥会承办城市,因此必须抓住“双奥城市”推动城市更新的历史机遇,有序设计、规划、开展冰雪文化产业、规划赛事场馆的文化空间设计;其次,北京作为国际性都市,是国际性节展和赛会的重要承办地,应该利用重要活动机遇,讲好中国故事,承载起文化创新的国家使命。再次,要创新文化消费,用创意产出文化消费的新爆点和新需求,引领“美好生活”文化消费的时代方向。设计倾城。北京是联合国评定的设计之都,设计应该融入其城市文化生活的每一部分,成为助力文化城市建设的重要工具。首先,提升城市审美,用设计改造老旧社区,尤其是棚户区,让美好生活融入百姓生活日常;其次,邀请本土或国际设计师介入街道设计,改变千城一面的街道格局、店铺招牌等,彰显出城市个性之美;再次,引入设计赋能城市街道空间,打造吸引人的文化交流空间,营造城市创意氛围。空间塑城。“空间塑城”要从三个尺度入手:在微观尺度上,要注重文化空间氛围营造,为文化交流提供和谐气氛,鼓励人们积极参与文化交流和文化活动;在中观尺度上,要注重公共文化设施的布局,尽可能减少公共文化服务的区域不均和城乡不均问题,让每个居民都可以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在宏观尺度上,要注重战略文化空间分布,文化城市的建设要时刻
1
查看完整版本: 打造ldquo文化城市r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