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年2月11日星期四不限行
美丽唐县主编:石振明
谨以此书献给西雹水村耕云锄月的父老乡亲——作者题记西雹水村的生活民俗
民俗文化是村文化的精华,是各种文化的融合,是各种文化的集中体现。民俗所体现的是文明程度和历史厚度。没有民俗文化,便没有历史。挖掘民俗文化就是在发扬光大历史文化,是在薪火相传,它传递的是文明的火种。第一节穿戴民俗西雹水村村民衣着可分为三个时期,一是50年代前,二是60年代后,三是90年代后。一、50年代前这一时期,国家未实行布票,村民穿衣大多穿自己纺织的土布,村民叫笨布,很少穿洋布。40年代起,洋布时兴,多用高阳县产的洋布做衣服。男人夏天一身紫花衣裳,就是把白布用*土染成土*色,叫紫花布。上衣缀布制蒜疙瘩扣。春秋两季穿夹裤夹袄,冬天,棉裤棉袄,裤腰是用白布做的。外套马褂子,老年人上衣是大襟的,缀蒜疙瘩扣觅儿;头上包手巾,老年包笨布的,年轻的包羊肚手巾。一年中除夏天,三季抽搭包,搭包长以在腰里能缠两遭为宜;中老年男子扎带子。冬天穿套鞋(棉鞋),穿家做的白布袜子。戴毡帽头,老年人戴白色的,称“白碗儿”;青少年戴绛紫色的,称“黑碗儿”。春夏秋三季穿两道祢的叉叉鞋,穿夹裤夹袄,即两层布的,颜色为毛蓝。夏天单裤单褂,裤子为紫花色的,裤腰为白色,褂子缀蒜疙瘩扣觅儿。女人四季穿大衣襟上衣,圆领口大襟,从领口至左臂下,缀铜扣或布制蒜疙瘩扣觅儿。裤子是大腰儿的,裤腰也是白布做的。老年女人冬天穿毛蓝色棉裤棉袄,扎袋子,穿与男人一样的套鞋,青年女子春秋两季穿华丽道儿或方格裤褂。有钱的老年女人冬天买贵妇帽子戴。春秋两季穿夹裤夹袄,颜色为毛蓝的。夏天年轻女人穿华丽道大襟褂子。这一时期由于经济困难,村民讲究穿带补丁衣裳,有民谚“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二、50年代后实行布票制,每人每年发布票1丈7尺3寸。生产队种棉花少了,自己纺线织布的也少了。这一时期村民的衣着稍有变化。男人衣着布料大多由笨布变成洋布,颜色以“德国青”为主,布料多为斜纹布。年轻人开始穿中山服,穿球鞋,五眼绑带鞋,戴栽绒帽。冬天用袜带把裤子角扎起来,春秋戴单帽,或包羊肚手巾。老年人戴劳动布帽。年轻人有的开始买大衣,村民称“小大袄儿”,“小大衣儿”。70年代开始穿凉鞋,鞋子由棉布改为条儿绒鞋面,耐穿。女人衣着除学生外,大部分女人仍穿大襟衣裳。布料花色品种增多。花格的、花的、绿的、粉的、蓝的、红的等,缝纫机进入村民家中。春秋冬天围围巾,蓝色的、紫色的、古铜色的。鞋子多为自己手工缝制。80年代青年流行穿喇叭裤。三、90年代后这一时期衣着变化最大。布料多为化纤。年轻男子穿西服、皮鞋、羽绒服,戴线帽;老年男子穿胶鞋,穿羽绒服。女人穿的大襟衣裳被对襟代替,年轻女子穿脚蹬裤,紧身衣,裙子,高跟鞋,羽绒袄,靴子。中老年女子穿羽绒服,围巾变纱巾,戴编织帽,穿旅游鞋。村民衣服鞋帽全部买成品,没有做针线活的了。90年代凉鞋在女人中才得到普及。比男人晚了20来年。20世纪90年代起,妇女不再纺线织布和做衣服,大人小孩的鞋帽衣裤绝大部分是从市场买成品,妇女也不再买布料做针线活。过去做针线活是女人的必修课,而今好多女人不会做针线活。20世纪90年代,开始盛行男士着西装,春秋男人多穿夹克,夏天男人穿汗衫老板裤,冬天盛行壮年男子穿警鞋、警服,个别人穿*大衣。青年男子穿羽绒服、羽绒袄。年后,轻便舒适的雪地鞋走俏。老年男人戴院士帽,国家工作人员上班时着西装打领带。农村中老年妇女兜围巾,大襟上衣被对襟上衣取代。年轻女子穿高跟鞋、短裙、短裤、长筒丝袜、紧身裤。20世纪90年代,女性开始戴项链、耳环、耳钉、手镯,青壮年女子出门挎手包。年后,城乡女人戴编织的毛线帽,也叫棉猴。冬季人们不再穿絮棉花做的棉袄、棉裤,改穿各种品牌的羽绒袄、羽绒服。学生穿校服、运动服,旅游鞋和凉鞋受到各年龄段人的欢迎。盛行于90年代前后的毛衣毛裤,到年后被舒适暖和轻便的保暖内衣所代替。20世纪始,村民所盖被子换成了轻柔暖和的羽绒被或丝绵被,盖棉花套子做被絮的被子的逐渐少了,大多为家庭困难户的老人。第二节农事民俗年,农业生产合作化前,西雹水村内耕地主要用牛或驴拉耠子;农业生产合作化时一度改为七寸步犁,后又改为两头牲畜拉的双轮双铧犁。耕地后要用盖盖平,坷垃大的要用耙耙平。此种地方式一直沿续至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八十年代)使用拖拉机牵引的旋耕机耕地。一、耕种过去村内种地均使用圈肥,进入21世纪,农村养猪的已很少,故大多使用化肥。农业合作化前,山丘区送粪运庄稼均用牲口驮。送粪时牲口备上鞍子,鞍子上架上筥笼装粪。运庄稼时,则将筥笼改换成架子(驮架)。合作化后(六十年代)生产队备有胶轮大车,生产队的社员家备有双胶轮小拉车,用于送粪运庄稼。小拉车成了社员的主工劳动工具。改革开放后农民用拖拉机或农用三轮车送粪拉土拉庄稼。耩地均使用耧,耧分为双角耧和独角耧。用耧耩好后要用石砘碾压。锄地用锄头。锄头分大锄和小锄。小锄用于苗小锄地用。大锄用于中耕,使用时要双手持锄一步步向后侧退。21世纪均使用除草剂除杂草。浇地过去提水用辘轳拧柳罐,五十年代用手摇或推拉式水车浇田,八十年代用潜水泵提水浇田,百姓称为机灌。20世纪60年代前,农事管理、收获由庄稼把式领头,称“掌做”或“带班”,众人跟随,一切听掌做的号令。二、收打农作物成熟收割,谷子、稻子、麦子均用镰刀割,玉米和*豆要用镰刀砍。农作物上场后用碌碌碾,称碾场或打场。碾好后将碾下的米粒堆在一起,称为起场或起堆。将杈把雪帚插于所起堆上,摆上薄饼作为供品,燃放二踢脚,叩头,以求丰收。起堆后禁说“少”或“二五眼”等不吉利的字眼。此俗已绝。碾场时人们使用六股杈翻场,用三股叉跺跺或拍豆子。碾好场后要用木耙了和六股叉将杂物扫去或耧出,用抬筛筛下籽粒,用木锨将籽粒铲入簸箕扬场(只限于粒大的),粒小的则用扇车扇掉杂质和秕糠。做农活除以上工具外,还有镐、立斧。镐分为条子镐和丁字稿。立斧是创树和打冻的专用工具。三、农谚农事俗谚在生产中被广泛应用。冬小麦播种当地按二十四节气有“白露早,霜降迟,秋分种麦正当时”之说,种芝麻有“不怕连年,就怕间年”的农谚,意为连种可收,间年种则不收。多年来村内形成的农谚有“枣发芽,种棉花;小满高梁,芒种谷;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下雨种荞麦;立夏麦见芒,芒种见麦茬;麦熟一时,谷熟一晌;霜降不刨葱,必定半截空;桃三杏四梨五年,枣树当年就还钱”。第三节商贸民俗西雹水村在长期的商业贸易活动中,形成了独特的商贸风俗。经商的方式分为行商、坐商和中间商。商业最原始的宣传习俗为市声和幌子。一、市声市声叫货声、报君知。它是市井商贩推销商品或提供服务的叫卖形式,分为叫卖声和唤头两种。叫卖声是卖什么吆喝什么,突出物美价廉的特点,声音宏亮,有腔有调,极富节奏感和音乐感,乃历史传承。唤头则是用各种响器代替人吆喝。行商即流动商贩,往来于市井。他们以市声和唤头来招徕顾客。以市声叫卖的有水果、蔬菜、烧饼、扒糕、凉粉、收破烂的等。工匠串村吆喝的有锔盆碗的,张罗的、劁猪的、磨剪子的等。如锔盆碗的吆喝:“锔-盆儿-哟,锔-碗儿-哟-”,磨剪子的则吆喝:“磨——剪子——保好,抢——菜——刀——”,张箩的吆喝:“张——马——尾(yi)——箩——约——”。二、唤头唤头是小商贩固定的标识声。卖果子的敲小铜锣、卖豆腐的敲扁鼓。卖杂货的摇拨郎鼓,刨笤帚的甩千叶,磨剪子的吹号,染布的敲小云锣,卖油的敲梆子(香油敲小梆子,它的音声尖而高,卫生油敲大梆子声音浑厚低沉),算卦的打竹板,卖豆包的吹塑料管,货郎摇拨郎鼓或摇手锣。20世纪末行商走村串户改为用喇叭放录音,县城内送液化气的则放乐曲《世上只好妈妈好》,行商开始时为挑担推车步行,后改为骑自行车,现变为骑电动车,或开三轮车。剃头的挑担子,一头为板凳,一头为加炭火的水盆,唐县有一歇后语“剃头的挑子—一头热。”形象地道出了剃头的行业特点。在店铺营业的称为坐商,不论店铺大小均有店号。店铺为招徕顾客采用市幌标识,以引人注意,招揽生意。市幌为开旅店的挂笊篱,修自行车的挂网圈,弹棉花的挂棉絮,酒店挂酒旗或放酒坛,卖车时要在车上插草棍儿,叫“草标”。三、经纪中间商即经纪人,俗称“牙子”,或“牙行”。是在一定交易场所协助买卖双方成交的个人。这些人主要活动在集市、庙会的木货市和牲口市,有的活动于专业市场。如皮毛市场、养羊市场、食用菌市场等。交易中买卖双方不直接谈价,而是要经过经纪人。议价方式不直接论价而使哑语。中间人与买卖双方通过用手摸的方式议价。“一、二、三、四”分别用一、二、三、四根手指表示,抓住对方五根手指为五,用四根手指与对方相勾挠为六,捏住对方的大拇指、食指和中指为七,大拇指与食指叉开为八,食指相勾为九,大拇指一挺为十。行话为“抓五、挠六、捏七、叉八、勾九、挺十”。如一宗商品价为三百九十七元,要先抓对方三根手指意为三百,再用食指勾住对方食指意为九,最后用手捏住对方大拇指、食指和中指三根手指意为七。农村的一些店铺在交易中实行赊账的方式,即买东西记账,待年关再去入户收账。县城中一些店号也采用记账,年终结账的方式,但只限于常客。行商走村串户均为当面讨价还价,店铺坐商基本是一口价。——此文已载入年3月4日《燕赵都市报》杨增艮,年10月8日,生于唐县西雹水村,毕业于保定教育学院中文专业,中共*员,中学高级教师。曾任唐县大洋中学、六一小学和望都培英双语学校校长,中国西部地区教育顾问,河北省教育学会会员,河北省修辞学会会员,保定市名师,河北省优秀教师。《小小说月刊》俱乐部会员,作品发表在各级报刊。著有《岁月风雨》《凤凰屯》《春雨蒙蒙》《家乡纪事》《大洋区教育志》《西雹水地名史话》等,曾编纂《唐县志》《唐县年鉴》,并任副主编兼摄影。
杨增艮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