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此刻的你从睡梦中醒来,第一眼你会看到年的第一缕晨光,第二眼你将看到MOUNSTER新年的第一篇推送~当然,在这充满仪式感的一刻,在这如此有意义的一天,我们一定要为大家准备好满是营养的「雪季专供早餐」——
今天的早餐是由奥雪文化掌勺人刘奉喜Rickey,用「奥雪故事」搭配「国内滑雪产业现状」,再经两小时精心烘焙而成,营养可口,好吃管饱!废话不多说,大家赶紧去洗漱好来吃早餐吧~
奥雪即是「奥运」的奥,「滑雪」的雪,跟北京冬奥会是一个名字。我们奥雪文化传播成立于年,旗下共有六家公司,其中北京的奥雪文化是母公司。在公司成立的第二年,由于发展所需,我们便在美国西雅图注册了NOBADAY.LLC,而NOBADAY之后也在日本成立了公司。今年我们在国内各大城市,包括北京、重庆等地,开了很多家品牌店,直营与批发都有,像北京这家奥雪体育就是专门用来做批发的。另外,奥雪科技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年刚刚在张家口冰雪产业园拿到的一栋楼,大概有六千平米,专门负责研发工作。总之,零夏与NOBADAY是我们的两大主力品牌,而上述这些公司又主要分为品牌方向与销售方向,他们加到一块儿就构成了整个奥雪文化。
滑雪,尤其是单板滑雪,其前身就是来自于冲浪板——起初,人们只是尝试用冲浪板在雪地上做一些冲浪的动作,而后通过步步发展,出现了雪鞋、固定器等等单板滑雪装备。另外,单板滑雪所用的雪板跟滑板里的长板、陆地冲浪板等等都比较接近,三者玩法是共通的,使用时大多都是需要侧向站立并保持平衡,只不过一个是在水面上玩,一个是在陆地上玩,一个是在雪地上玩。换言之,如果你有这三项运动中任何一项的经验,那么当你去学习另外两项运动时,你上手就会比正常人快很多。
当然也正因如此,这三项运动的受众人群是比较接近的,因而我们在推出滑雪单板的同时,也会出长板、冲浪板等等这样同类型的产品——一方面,对于人群来讲,是相对比较契合的;另一方面,对于我们的供应链以及生产线来说,其契合度也比较高,设计制造的某些工艺、流程都比较接近。
单说我和滑雪的缘分就要追溯到年了,那年我才上大一。当时国内滑雪的资源和条件相对还比较匮乏,市场比较有限,滑雪教练的数量和质量都还没有这么高,所以那会儿我和同宿舍的两个兄弟去云台山滑雪场滑人生中的第一次雪时也就没有请教练的意识,而这也直接导致我们第一次体验期间发生了一场意外的「车祸」——我们的第一次滑的是双板,当时在初级道滑了一会儿后,其中小伙伴非要说他已经会滑雪了,坐着缆车就上了高级道。结果后面快过了一个小时他才终于下回到山脚,而且他出现时那样儿可真是够搞笑的——雪衣雪裤破了,雪盔雪镜没了,甚至连雪板也只剩下一片!而搞笑之余,这件趣事也让我第一次感觉到,滑雪是一项很有挑战性的运动,看起来蛮适合我的哈哈。
打这次滑雪体验后,我就经常一个人去雪场滑,不过起初滑的还是双板。而后因为我当时有一些滑板的经验,就打算尝试一下用单板去滑雪。可没想到,这一试竟让我一发不可收拾,从此爱上了单板。说件特逗的事儿,记得有天一个教练在教一个小姑娘玩单板,我在旁看到后便灵机一动,偷学了起来。很快一下午的时间过去,我就偷师学会了一个简单的推坡,算是入了个门吧。不过当时玩单板的人比较少,甚至很多雪场的单板教练事实上也都是双板教练,所以我后来都是通过看一些国外的单板视频去自学——常常是上缆车看视频教程,下缆车后自己摸索,然后一点点地把单板的各种技巧给学会。
我最疯狂的时候,一年要滑两百多天雪,而且到后面我不仅会自己一个人去滑,还会招呼一帮小伙伴一起去滑:你没车我接你,你没装备我借你.....如此「丧心病狂」的原因是我觉得一个人滑实在太无聊了,甚至好几次我站在山顶时就突然感觉特别特别孤独!但是当年并没有这么多人喜欢这个运动嘛,所以我只好付出特别高的代价才能拉上身边的小伙伴去滑雪。可以说,这些年来我也算是无偿地帮助了很多人学会单板滑雪,少说有两三百人吧。回过头看,滑了快二十年,我确信自己真是已经完全离不开单板滑雪了!
对,因为我没有别的爱好,也不可能有别的爱好——我时间都用在滑雪上了!所以现在不管是老朋友还是新朋友,我们彼此之间肯定是通过滑雪认识的。再者说,这个圈子其实是一个比较友善的圈子,大家滑雪都没啥功利心,只希望能够聚在一块儿,以轻松愉悦的气氛去更好地提升滑雪水平。总之通过这项运动,我确实是交到了不少真心实在的、志同道合的好朋友。
前面也说了,我是从年开始滑雪的,而开始做奥雪又是在年,可以说十年的滑雪生涯让我对这项运动有了很多感情,同时还有很多感触。起初滑雪真的是一个很小众的运动,你很难从中遇到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基于此,我最早的时候时先开始写了一些关于滑雪的内容,而这既是给自己鼓劲儿,也是为了给身边的小伙伴鼓劲儿。
其实我觉得当时整个行业最明显的痛点在于「舒适性与价格」。首先,当时国内没有高铁,甚至高速公路的建设也不完善,去雪场非常不方便。就像之前去新疆或者长白山滑雪,都是没有直达航班的,你去一趟滑雪就跟西天取经似的。另外,期间你还得带很多很多装备,订很多很多票,十分麻烦,用户体验感极差。
其次就是「教学」这块的缺失,很多教练团队的专业程度并不高,其中有的甚至没有经过正规的训练,就是直接在某些北方县城/村子里面抓过来充当教练的,所以那会儿很多所谓的教练也没有认真教你,或者说没能力教你,只是陪你玩了一天而已。而这便导致那会儿有好多人第一次滑雪就受伤了,然后就失去兴趣了。所以说:「没有体系化、标准化的滑雪教学,会使得新滑雪爱好者的转化率特别低」。
当然这种「转化率低」的最重要原因还是「装备不合理与装备贵」。因为现时很多滑雪装备都是来自国外品牌,而亚洲人跟欧美人的身形又有不一样,其中包括骨骼、肌肉、力量等方面全都不一样,所以这些滑雪装备上身后会让人感觉穿着不舒服,很多时候都需要滑雪者自己去改造重制。另一个「装备贵」体现在,当时一片单板加上一个固定器和一双雪鞋随随便便就得一两万了,倘若你要买双板的话那就更夸张了,一套下来花个三四万、四五万都有。大家都知道,一些运动装备价格很高是因为它具备这样的研发力度和实际效果,但是国内早期的滑雪装备真就是「贵得没有任何道理」。
其实我们前期遇到了很多问题。刚开始的时候我们是想从装备这块切入,但就如我们刚开始做零夏时,很多人是很疑惑或者说不清楚我们出来是要干嘛:「你们是做媒体的,还是做平台的」......
我们早期花了好多钱在线上做了些活动,就如抽奖吧,而这种类型活动我觉得都可以称之为某种意义上的「文化」——我们希望把滑雪的精髓提炼出来,并让更多人感受到这些,所以就做了很多有意思的、能够吸引人的事,即是一种文化活动。而就像我们前期提出的「无零夏不兄弟」这一概念,就是我们所鼓励的一种单板滑雪的文化氛围之一:当你看到水平比较低的哥们时,你要主动上去帮助他;而当你看到水平比较高的兄弟时,你要主动上去求教——其实就是一种社交文化,一种破冰的东西。
说回装备这一块。记得我们早期有回只做了50件帽衫,但后来我们通过线上互动发现,竟然有多达三万多人想要这款帽衫,因此我们就确信我们是能够做成一个装备品牌的。不过等到我们真正开始做装备的时候,我们才发现,在国内辛辛苦苦找的大量资源都是无效的。比如说工厂,他们说只能帮忙生产,但是要做设计研发就没戏。我们这才意识到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资源问题」:国内没有专门做单板滑雪的设计师或者自主品牌,缺乏研发和设计能力,基本是零。后来考虑到有很多著名滑雪品牌,诸如K2、Nitro等,它们的公司总部都设立在西雅图,所以我们兴许能够在那边招到很多合适的且有实力的设计师。就此,我们在年便来到了西雅图招兵买马,并注册了新公司「NOBADAY」。不过起初这个新公司没有先去做市场,因为这次我们很清楚,当时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是「研发与设计」。
起初国内的市场没有这么大的规模,用户的需求也是比较分散的。而现在的问题是,规模上来了,用户需求也变得相对比较集中。比如需求方面,这两年很多人学会了换刃之后就会选择学习平花、刻滑。不过必须要说的是,其实我们奥雪一直所提倡的是自由式,也就是玩公园,而这也是我个人所认为的未来的趋势,因为像欧美日本等滑雪大国的玩家最后都是以公园为主。当然,能选择玩啥的都是滑得好的玩家,而滑得不好的玩家,其实存量还很大。
滑雪用户大体可以分两头,一个是深度中*用户,即滑雪发烧友,另一个则是初学者。如果用欧美的衡量标准定义「滑雪发烧友」,那就是拥有一套装备且每年会去五次以上滑雪的人群,他们是滑雪的核心用户。而这部分核心人群在我们国内就很少了,我估计单双板加一块儿也就一两百万吧。那么用这一百多万对应我们国内每年两千万的滑雪人口,其不足百分之十的转换率即是我们国内滑雪行业在现在所面临的核心问题。
像我们的零夏和NOBADAY两大品牌分别对标的就是这两部分的用户。比如零夏推出的更多是适合小白入门的滑雪装备,就如我们连续两年销冠的小黑板针对的就是这万人到这一两百万的转换率;而NOBADAY则更多的是针对大山、野雪、公园等等。总而言之,这两个品牌所分别对应的就是「同一领域不同人群的不同阶段」。
多说一句,其实我们做这个品牌的初衷是希望国人能够用上我们自主品牌的装备,也让我们自己能拥有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产品,以替代欧美的滑雪装备。所以每当我看到雪场上有人用我们品牌的装备时,我都非常非常高兴,而且这种来自粉丝的支持也正是我们做品牌最原始的动力。
国内开发得比较早的雪场都是在一些离人群比较近的区域,即是城市周边型滑雪场,比如北京南山滑雪场、万龙八易滑雪场等等,这些滑雪场可以让人们做到当天往返。此外他们还有一些共性,或者说弊病,就是雪道比较短,雪道数量少,气温比较高,一般使用的是人造雪。人造雪与天然雪有很大的区别,前者比较硬,适合滑行——这也导致我们现在有很多人滑雪只是以滑行为主。再往后,像崇礼、松花湖、北大湖、阿勒泰等等滑雪场,都还是偏向于天然雪辅助,人造雪为主,也是雪道比较硬。当然了,可能北大湖和阿勒泰滑雪场会比较好一些,毕竟降雪量比较大,雪质相对会比较松软些。
很开心能看到,近年来中国各大城市都开设了一些室内滑雪场。从现在来看,可以说室内滑雪场就是一个培养新滑雪者的摇篮——首先,室内滑雪场解决了「季节性」问题,它可以一年四季、源源不断地为行业打造、输送更多的发烧友。其次,更难得的是,室内滑雪场一般不受山形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建在了很多城市的核心区域,而这可能就是我们中国在雪场建设方面独有的一个现象。
其中像融创在盖了六大室内滑雪场的同时,还分别为这些滑雪场配备了另一些主题公园,这样就使得滑雪能够变成一个以家庭为单位的活动,也因如此,用户的转化率就会更高。我们早年间都是以个人为单位去滑雪,顶多就是叫上三五好友一同前往,而现在变成一个家庭式集体活动之后,其预算就没有上限了。举个例子,在早年间如果你想去滑雪,你老婆很大概率会反对,因为你滑得越多就会离家庭越远,而且装备买得越多就会离家庭更远;但现在可能就是老公去订装备订雪票,老婆去订酒店并给孩子计划其他一些好玩的项目。而这样家庭式的分工参与便会使得用户的消费被放大,除了滑雪本身之外的其他配套服务,如餐饮、住宿等,也会获得更好的发展。
对,因为滑雪是一种场地型的运动,对于它来说,最重要的是场地。滑雪不像我们去踢足球,随便找个街头巷尾都能简单练一练、踢一踢,而滑雪还得考虑温度与坡度的限制。所以说,如果没有一些大资本的注入,例如房地产商的支持,滑雪运动想要发展是很困难的。可以看到,在北京成功申办冬奥会以后,国家出了很多滑雪的利惠*策,因此很多大的资本也瞅准了这个入场时机,做了一些跟滑雪相关的文旅项目,而这对于刺激人们参与甚至提升人群的转化率都是很有帮助的。
我觉得今年我们是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大资本所带来的变化,但其实在去年,我们还看不出来。众所周知,海淘购买装备是相对比较实惠的,所以在过去有很多滑雪者什么都不带,就直接到国外雪场去现买现滑,然后再把所购装备带回国内。但是由于今年疫情的影响,很多滑雪者无法出国滑雪,因而「海淘」的消费形式也少了很多。再加上现在一些跨国的快递查得比较严,很多雪友也都不采取这种方式了。所以我们能看到,现在国内各大雪场,包括依托大资本所建立起来的室内滑雪场,全都人满为患,而且人们也更愿意考虑购买我们自主品牌的装备。基于此,我们便就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滑雪在国内的一个小的拐点的来临。
另外,对于所谓的「小拐点」,我觉得这也能从欧美日本的滑雪历史发展看出一些端倪。比如说在承办过两次冬奥会的日本,其滑雪行业在冬奥会来临之前也都是不温不火的,而冬奥会结束之后便才真正迎来了滑雪*金十年的发展。这个现象的出现很大程度是因为雪场建设的质量和数量,以及交通、酒店住宿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它们都是以奥运会前为一个建设周期,并以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为发展的真正转折点。这么说来,其实大家现在在国内还无法真正完全享受到冬奥会所带来的红利,换言之,国内滑雪行业将在北京冬奥会之后迎来一个高峰。
按历史规律,滑雪产业的真正发展就是在冬奥会之后。就像日本其实在第一次冬奥会之后也还没有兴起滑雪运动,而到了第二次才真正有了变化——这是因为当时日本在第二次冬奥会期间有一个宣传的攻势:木村拓哉拍了一个关于滑雪的四十多集连续剧。所以现在在国内,我们能看到一些明星、Kol等等具备流量的人群都开始滑雪了,而且相关部门也主动邀请流量明星担任冬奥大使。总之,滑雪真正要发展,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
「天时」体现在现在全民消费能力的提升。其实我们做体育行业的很多时候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