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行业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上
TUhjnbcbe - 2021/3/12 23:53:00
北京专业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pf.39.net/bdfyy/xwdt/

上海城隍庙“祭城隍”仪式与城市治理研究

本文为原文章删节版,仅作原文概要以供参考

本文为尚社非遗原创,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

*李纪,男,上海市道教协会副秘书长,上海城隍庙管委会委员。

“祭城隍”仪式,古来有之。中国历史上较早的关于“祭城隍”的记载,始于南北朝时期。据《北齐书·慕容俨传》中记载:慕容俨镇守郢城,城市被围之际“城中先有神祠一所,俗号城隍神,公私每有祈祷。于是顺士卒之心,乃相率祈请,冀获冥佑”。唐代以来,民间对城隍神的祭祀逐渐普遍,宋代城隍信仰列入国家祀典,元明清时期民间和各级官府对于城隍神的祭祀进入鼎盛期。

上海地区祭祀城隍之传统

上海地区供奉城隍神始于元代。上海城隍庙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距今已年历史。上海城隍神初奉于淡井庙(今瑞金二路永嘉路路口,瑞金宾馆内),明代永乐年间知县张守约将城隍神移入城中奉祀,今日上海城隍庙便由此发端。至少在明代永乐年间以前,上海地区无论是官方还民间,对城隍神的祭祀已相当普遍。上海地区现在可见的最早关于祭城隍仪式记载是在明万历《上海县志》中:邑西北隅,有庙翼然,即城隍庙也。岁乙未(年)秋八月,冯子至上海,例得谒诸神,新教令,喜上海之无淫祠,而独致隆于是庙焉。

嘉靖十四年(年),冯彬到任上海县知县,按惯例到城隍庙参拜,并颁布新的*令。因知县冯彬到任即到城隍庙参拜是“例得”,即遵循惯例。也就是说,至少在明嘉靖年间以前,上海地区就已经存在官方祭城隍的惯例,其中还有“新教令”的程序,即地方主*官员在社会各界民众面前宣扬自己的治城主张和策略,以达到广而告之,共同遵守的目的。明清两朝,上海官方或者民间在城隍庙的祭祀延续不断。有些祭祀,如民间每年的“三巡会”,成为全城百姓参与的盛事。查阅《申报》,上海地区对城隍神的最后一次官方祭祀是在年4月1日。而民间的大规模祭祀活动,如“三巡会”,在官方祭祀停止后却依然延续,后在抗战期间中断多年,最后一次“出会”在年中元节期间。自此以后,大规模祭祀城隍神活动停止,但民间百姓祭祀一直延续到年。

上海地区的祭城隍分为民间祭祀和官方祭祀两种形式。民间祭祀,亦有地方主*官员参与。官方祭祀,地方民众亦参与其中。

(一)民间祭祀

所谓民间祭祀,是指民间自发的祭祀城隍神的仪式,如每年的“三巡会”。“三巡会”是一年三次的城隍神会同“四司”出巡的活动,俗称“城隍出会”,是全城百姓参与的盛事。《申报》对于“三巡会”这样盛大的活动,每次都会报道。如《申报》这样报道光绪十九年清明节城隍出会活动:昨为清明佳节,各会首舁城隍神暨四司出巡。午后二点钟时,排齐仪仗,迤逦游行,经过道厅县各衙门,出大南门往南,过斜桥,至邑厉坛。晚间,自坛上起马,进老北门,绕道参府、守备等署,然后回庙。是日,天气晴和,红男绿女,夹道纵观,异常拥挤。上海县*大令恐无赖乘机肇事,饬差弹压。傍晚,大令命驾往邑厉坛拈香致祭。

民间祭祀城隍的组织者称为“会首”,他们负责整个出会活动的人员组织;祭祀对象是城隍神及四司(长人司、新江司、高昌司、财帛司)。城隍神会同“四司”出巡路线为城隍庙(北门一带)出发,上海城内各衙门,到大南门出城,然后往西至厉坛“祭厉”。晚上再从厉坛进北门,绕道后回庙。出会时间是下午两点,傍晚时神像回庙。全城百姓及上海主*官员一般都会参与仪式。

虽然民间祭祀城隍仪式的主要参与者是普通百姓,但城隍庙道众在其中作为仪式组织者,承担了社会教化的职能。《申报》曾以“循例赛会”为题,这样报道光绪十六年(年)清明节的民间祭城隍仪式:城隍神会同四司依例出巡,当时的上海县令裴浩亭发出告示,要求整改活动中“铺张浪费”、“有伤风化”的行为,此告示“除谕该庙住持传知外,合行出示”,说明当时城隍庙住持在三巡会的活动组织和祭祀程序安排,以及对于仪式安排的宗教性阐释方面具有重要的话语权。

(二)官方祭祀

官方祭祀是由上海当地主*官员主导的祭城隍仪式。就其祭祀举行的原因可分为循例祭祀和专事祭祀,参与人员主要是地方主*官员、民间绅董和普通百姓。

1.循例祭祀

循例祭祀是官方按照惯例、传统和国家规定举行的祭祀仪式。这类祭祀仪式一般在规定的时间,或者在规定的背景下举行,如城隍神诞日、官员履新到任之时、按俗例的节庆日,以及*事上有重大行动时。该仪式由地方主*官员担任主祭人,当地绅董和百姓参与。以下三条《申报》材料,从新闻采编的视角,记载了清代末年上海地区官员在上海城隍庙内举行祭祀的情况:昨日,相传为本邑城隍神诞期。本县*大令、县丞吕二尹、主簿林少尹、典史蔡少尉,均诣邑庙拈香,礼成而退。

此条材料记载了年城隍华诞期间,上海县令携上海县衙官员祭祀城隍神的情况。城隍华诞期间,上海县衙主要官员都要参加祭城隍仪式。究其原因,在传统社会中“神道设教”是社会教化的主要方式,作为上海地方主*官员神诞日去城隍庙举行祭祀仪式,一方面表示对神灵的尊崇,更主要的原因是表示对道德教化的尊崇。

清代上海城隍庙是举行官方祭祀重要场所。因官员到任或者离任,城内发生重大灾害性事件,以及城市有重大*事行动而举行的祭祀仪式,多数都在城隍庙内举行。有时候因为所发生的事件有专门的神灵职司,所以需要到其他的庙宇举行祭祀仪式,但城隍神一般也在祭祀之列。只因城隍神为一地之保护神,但凡上海城内的大小事情与城隍神有关。举行这些祭祀的目的,一是通过“告神”仪式,希望得到神灵的护佑;二也为各种*务行为寻求信仰上的支持,以得到百姓的认可。

2.专事祭祀

专事祭祀是指专门为解决某一件事情而举行的祭祀仪式,如上海城内发生重大灾害,和极端天气。清光绪二十一年(年)夏季,上海城内发生传染性疾病,上海县令至城隍庙上香为上海城市祈福,以求境内平安。年8月21日的《申报》上一篇题为《神道设教》的报道记录了这一事情:上海县*大令以近来疫疠流行,人多传染,特于昨日斋戒沐浴,躬诣邑庙,向城隍神竭诚祈祷,求保阖境平安;并撰就青词,付炉中焚化,亦神道设教之遗意也。

本次祭城隍仪式由*姓县令发起,背景是上海瘟疫横行。*县令作为主祭人亲自到城隍庙上香,希望城隍神护佑上海,消灭瘟疫疫情。*县令还专门为本次祭祀撰写了祭文,祭文内容以“神道设教”为中心,大概意思应该是:城市中瘟疫的发生是神灵对城市居民过失的惩罚,人只有自省过失,虔诚礼神,才能消灭瘟疫,城市才能平安。祭祀仪式体现了城隍神具有保护城市和城市居民的责任,同时也表明官方的祭城隍仪式其主要功能是为上海城市祈福,护城兴市,保证上海城市有序发展。

本埠日来阴雨连绵,有碍秋收。上海县*大令特于昨日起,赴邑庙拈香求晴。这条材料讲述了年秋收时节恰逢阴雨连绵,于农业生产不利。上海县令至上海城隍庙举行祈晴祭祀仪式。类似于此类的祭祀活动还有祈雨、祈雪等,在《申报》上屡见不鲜。一般在举行这种祭祀仪式的同时,县令还会宣布“禁屠令”,以显示城内居民事神的虔诚。

明清两朝,上海城隍庙是上海县城内举行官方祭祀和民间大型祭祀最为集中的区域,与以下一些原因有关。首先这与城隍神的职司有关,城隍神本是管理一地的冥官,区域内的大小事务都归城隍神通下;第二,自明代以来确立的城隍品级制度,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城隍品级制度,与当时国家管理体系想配套,按照“对等原则”各级地方主*官员很容易找到品级相对应的城隍神举行祭祀活动;第三,上海城隍庙处于上海县城中央地带,商业发达,人流集中。

(三)城市中频繁举行祭祀城隍仪式的原因

自明代以来,中国社会对城隍神的祭祀尤为的隆重。在城市中频繁举行祭城隍仪式,一方面是受到了中国传统信仰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城市社会生活的需要。

俗话说“县官不如现管”,城隍神作为道教神灵体系中管理城市事务的神灵,在神仙谱系中品阶虽然并不高,但毕竟是一城的守护神,与城市中发生的所有大小事务都有关系,故无论是官方祭祀还是民间百姓的祭祀都在城隍庙举行。受中国传统家庭祭祀信仰习惯影响,人们认为去世的祖先能够护佑自己的子孙,并为子孙赐福。城隍神作为城市的保护神,多数由本地名人或者对本地做出过重大贡献的人去世以后担任,故城市居民认为祭祀城隍神就能够获得城隍神的护佑。

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不同于农村居民,这种生活方式需要一套独特的伦理道德体系来支持和规范,以保持城市生活的正常运转。在传统社会中,伦理道德体系的颁布和施行很多时候依靠神灵的权威。所以对城隍神的祭祀,表达了对神灵的尊崇以及神灵所颁布的伦理道德体系的认同。通过经年累月重复举行的祭城隍仪式所确立的对城隍神的信仰,以及由此得以逐步固化的与城市生活有关的道德伦理规范,对于提升城市居民的道德自律和维护城市生活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古语有云:“良民有所恃而不恐,顽民有所畏而不为”,恰当且被普遍认可的伦理价值观和善恶判断标准,对于维护城市的正常秩序,增强城市居民的凝聚力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通过祭城隍仪式褒扬城隍神生前的优秀品德,以树立被普遍认可的伦理价值观和善恶判断标准,使之成为城市居民的行为规范,对于维护城市的正常秩序具有重要的作用。所谓“良民有所恃而不恐”是指城市居民在行为规范上有标准,在道德层面有追求,故能“有所恃而不恐”。“顽民有所畏而不为”的意思是这种明确的且在神灵监督下施行的道德规范,让人畏惧于神灵的监督和威严而不敢做悖逆的事情。有清晰而标准的规范,民众才能有所为有所不为,城市的秩序才得以维持。同时清晰、统一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也会进一步增强城市的凝聚力。

城隍神的祭祀对于传统社会的社会治理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传统社会,地方官员*令的颁布和施行,需要得到信仰上的支持。在官方主导的祭祀仪式上,都有“新*令”的程序。当地主*官员作为主祭人,在祭祀的同时将自己对于城市治理的新主张、新*令向神陈述。这种行为同时也是向城市居民宣布的过程,是增强城市居民凝聚力的重要方式。同时,在人流密集的城隍庙举行祭祀仪式,各种*令能够以最快的速度传向城市的各个角落传播。这在通讯、媒体并不发达的古代社会,无疑是信息传播的最好途径。

祭城隍仪式对于城市精神和城市规范的确立具有积极意义。城隍神生前是本地名人或者对本地百姓做出过重大贡献的人,所以祭城隍仪式本身就是对城市先贤的纪念。在祭神仪式上所诵念的祭文,其中包含对城隍神生前功绩的褒扬,以及他作为城隍神为护城兴市所做出功绩的阐述。这些内容本身就包含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优秀传统伦理的内容,通过祭神仪式得以伸张,经年累月得以固化,成为城市居民做应共同遵守的伦理规范和共同的道德追求,对于城市文明程度的提升具有积极意义。

在城市发生重大危机的时候举行祭祀仪式,具有安抚城市居民情绪的重要作用。无论南北朝时期郢城慕容俨的祭城隍仪式,还是《申报》中所记载的上海城内发生疫情时举行祭城隍仪式,都提升了城市居民战胜困难的信心,对于城市居民情绪的安抚,城市秩序的稳定具有积极意义。

当代上海城隍庙的祭城隍仪式

上海城隍庙自年“文革”开始后被迫关闭,于年年底恢复开放。年恢复的祭城隍传统,迄今已连续举行八年。现在的祭城隍仪式,被称为“城隍华诞庆典”。该庆典在上海城隍庙道众的主导下举行,社会各界民众普遍参与,举行仪式的目的是为上海城市祈福。

城隍华诞庆典持续7天,一般以农历二月二十一(城隍华诞日)为中心,前面三天及后面三天,加上农历二月二十一当天,一共7天。庆典活动的中心内容是上海民众为城隍神祝寿,故庆典内容结合了上海地区民众祝寿民俗传统、祭神传统以及道教“济世度人”的传统,主要包括如下几个内容:道教科仪活动、唱酬神戏、颁赠寿面、慈善捐赠、祭城隍仪。整个祭城隍仪持续时间约两个小时左右。现在的祭城隍仪的主祭人由上海城隍庙住持担任,陪祭人一般选择社会人士(两人以上,双数)担任。祭城隍内坛平面图如下:

整个城隍华诞庆典期间,城隍神移驾供奉于大殿神龛内。城隍神龛前是三层的共44只供盘,以装盛各类贡品(如图2),主要是糕点、干果、主食和水果雕花(如图3)。贡盘前是法桌,法桌两边是祭祀仪式的典读官和典礼官,以及四位侍者。侍者前是拜垫,为参加祭祀的民众叩拜之用。拜垫前是“五供”(香炉一座、蜡扦一对和花瓶一对)。在典礼官和典读官的外侧,是堆放为城墙形状的约份福胙,参拜结束后,由本庙住持颁赠给参加祭祀仪式的来宾,以表祝福之意。

祭城隍文是指在祭城隍仪式上由典读官和全体参与祭祀仪式的人共同诵念的,表明祭祀目的的文章。现在上海城隍庙的“祭城隍文”主要内容包括:1.对城隍神的褒扬。这部分内容包括对城隍神的职司的阐述,对其生前优秀品质的阐释,对其为上海地区所做贡献的赞颂;2.对城市和民众的祝福。祝福内容比如城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通人和、民众福祉提升等。3.对城市精神的阐述。祭文在阐述上海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同时,亦对城市发展纲要进行阐述,同时祈愿城隍神履行护城兴市的职责,护佑上海城市发展、社会和谐、民众生活幸福,以及各项城市发展战略得以实现。通过社会各界共同诵读祭文,使得城市发展目标和纲要深入人心。

祭城隍仪式对于当代城市治理的意义

上海地区的祭城隍仪式经过六百多年的历史积淀,早已超出宗教节日的范畴,成为城市居民广泛参与的、定期举行的民俗活动,同时在祭祀仪式中也有传扬*令和伦理教化的环节,成为提升城市道德水准,加强城市治理的一种途径。

近些年来,国家大力倡导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优秀传统伦理价值观,提倡树立中华文明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一些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凸显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的民俗祭祀活动也逐步恢复,其中最为盛大的当属陕西省“祭*帝陵”仪式。年,由陕西省官方主导的“*帝陵祭典”已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成为我国八大祭典活动之首。在当代社会,祭城隍仪式在城市治理中亦具有积极的意义。

城隍神是本地名人或者对于本地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的人去世以后官推或者民选成为管理城市的神灵。他们生前,有的是城市居民道德的楷模,有的是守土有功的民族英雄。如上海城隍神秦裕伯,据史书记载其祖籍扬州,元末考中进士,博学而为官清正,元末避乱上海,后为上海百姓奉明太祖朱元璋之诏入朝。秦裕伯以上海百姓之得失为虑,放下个人的荣辱,生能为民请命,死能为民守土,是道德的楷模,是民众学习的榜样。祭城隍仪式在祭祀秦裕伯的同时,也传扬他为官清正、爱民如子的美德,并褒扬他为民请命、守护城市的功勋。从这一点而言,祭祀过程本身就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过程,是一种社会教化的可选方式。

文化认同是人们用共同的祖先、宗教、语言、历史、价值、习俗来界定自己。上海的中心城区在宋代是海边一个小渔村,元代建县,历经明清两朝经济逐步发展。年开埠后,随着外来人口的不断涌入,上海逐步发展为远东第一大都市、中国的经济中心,拥有多万人口。毋需质疑,上海作为一座新兴的大型移民城市,其市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及一些人文历史悠久的城市。而城隍神信仰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被认为专门护佑上海地区的民众。也就是说,上海城隍神信仰对所有上海地区的民众都是开放的,不管你来自哪里,只要在上海境内生活、学习、工作都可以通过信仰城隍神而得到城隍神的护佑。这就增强了生活在上海地域内民众的认同感。

城隍神信仰所属的道教信仰,也是中国本土信仰,具有最为普遍的认同感。祭城隍仪式通过其广泛的民间影响力,在规定的时间内举行共同仪式,以及仪式中所凸显的共同的价值观对民众施加影响,从宗教、历史、伦理、习俗等方面加强上海市民的文化认同,进而促使上海地区民众文化认同感的确立。祭城隍仪式是弘扬中国优秀传统伦理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城隍神生前是道德的楷模,而祭祀城隍神这一行为就是弘扬中国优秀传统伦理价值观的过程。同时城隍神为本地民众共同认可和推举,这样的成神经历使通过祭祀城隍神来弘扬传统伦理道德的方式更具亲民性特征。

祭城隍仪式是传扬慈善理念的重要载体城隍神是一个城市的保护神,对于城市中的弱势群体有安抚和体恤的功能。道教徒以“济世度人”为天职,在祭城隍仪中灌输了参与社会慈善的理念。在历史上,但凡神诞日都由地方乡绅出资在庙前施粥,施药。现在,上海城隍庙每年在祭城隍仪式中都会举行慈善捐赠仪式,如:庙方和社会慈善人士向社会弱势群体的捐赠仪式,庙方向社区居民赠送城隍华诞寿面的仪式,庙方向上海老年基金会捐赠寿面仪式等,都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同时,《祭城隍祈祷文》中也凸显

1
查看完整版本: 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