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培养青们的实践能力
提升青们的综合素质
华广已开展寒假社会实践
相信青们已经有所了解
团团将推出“优秀调研报告“系列
为青们提供参考
习近平总书记一以贯之地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青年时期,他在正定走遍全县每一个村调查研究。他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认为调查研究工作要从“身入”到“心至”。
身在象牙塔,心系家乡土。同学们透过青春万花筒,踏上社会实践回家路,把报告写在祖国大地上。近期,我们将连载部分年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优秀调研报告”,看看小伙伴们眼中的家乡,心中的未来。
“古建修缮+文化传承”助力古村落建筑保护——以湖南省为例学校:长沙学院
团队名称:“守民族根*助乡村振兴”社会实践团
作者:曹阳、何培培
指导老师:李晗、徐远超
关键词:古村落建筑;保护与开发;数字化;意识
摘要
近年来,古村落和古建筑的保护与开发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长沙学院“守民族根*,助乡村振兴”社会实践团对湖南省古建筑和古村落进行了实践调研。本文首先通过分析古村落建筑开发保护现状,发现其仍存在开发保护力度不对等、“修旧如旧”与“修旧如新”观念存在分歧、开发保护被动等问题。然后,研究发现存在此些问题主要是由于人们保护意识薄弱、古村落建筑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府执行力偏低和受现代建筑冲击等造成的。最后,结合已有学者的研究,提出推广3D打印等数字化技术,建立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组图谱、强化基础建设,研发使用病害预警与监测系统、打造“高校—*府—企业”三方合作平台、*府强化统筹协调,古村落委员会成立建筑保护与开发部和加大文化内涵挖掘力度,创新“互联网+文化+旅游”模式,促进旅游等相关产业发展等有关古村落建筑保护与开发途径。
一、引言
古村落建筑是中华民族历史文明与精神文化的载体,有着极高的艺术成就和科学价值。然而,中国古村落数量从年到年十年时间内就锐减了90万个。十八大以来,各级*府和人民加紧了对古村落建筑的保护与开发。但是,受自然灾害、古村落空心化和古村落过度开发等因素影响,古村落建筑的保护速度还远不及其消亡速度。那么,什么是古村落建筑?古村落建筑保护与开发的现状如何?古村落建筑保护与开发受哪些因素影响?本次调查研究,旨在发挥所学学科优势,结合团队自身情况,通过对这三个问题进行研究,探索古村落建筑的保护与开发的新途径。
二、调研目的
通过本次实践调研,让团队成员深入基层,锻炼团队成员的协作能力,提高自身道德品质;深刻理解古村落建筑的传承意义,了解古村落建筑开发保护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利用专业优势为古村落建筑的开发保护提供有效意见;弘扬古建文化,引领广大青年投身于古村落建筑开发保护之中。
三、调查地点、时间
(一)调查地点:湖南省新化县、湘潭县、凤凰县、谢林港镇、屈子祠镇、沩山村、张英谷村、西村坊村、双风村、中田村等三个区县,二十余个乡镇。
(二)调查时间:年7月10日至7月30日
四、调研对象
走访湖南省三个区县*府的文物局、文广体局,以了解其对古村落建筑和其所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保护与开发*策,以及亟待解决的相关问题,保护与开发的落实情况;实地观察调研二十余个乡镇的古建筑,切实感受古建现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保护与开发途径;走访湖南省五个古村落的一百余户村民,通过访问、观察等形式了解村民对文物保护的意识、住房情况和居住地相关古村落建筑保护*策是否落实等相关问题;网络发放问卷余份给湖南网民,以了解其对当地古村落建筑保护与开发的相关问题的认识程度。
五、调研方法
此次调查,采用了以访谈调查法、实地调研法和问卷调研法为主,文献研究法为辅的调查方法。
六、调研分工
7月10日至7月15日由实践团宣传组就古村落建筑保护与开发现状、发展前景和途径等问题与指导老师协商设计调研方案和调研问卷;7月17日至24日由实践团调研组返回家乡区县、乡镇等*府部门咨询有关保护与开发问题、走访古村落村民了解古建保护与开发相关问题和线上发放问卷,并招募家乡有古村落(古建筑)的志愿者在家乡实地观察古建筑的保护与开发现状;7月25日至31日论文组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整理数据,与指导老师沟通,完成调研报告的撰写。
图为实践团成员定期开展线上会议进行工作小结与新任务的分配分工。中国青年网通讯员曹阳提供
七、调研内容
(一)线下访问调查通过线下走访有关文物保护部门,古村落建筑所在地的当地村民,得到以下结果:
对于古村落建筑保护与开发的基本原则、基本做法,*府部门普遍认为,我们对每个具有保护价值的古建筑文物都采取了相应的保护机制,有相应的维护与看守人员,坚持保护为主,修缮开发为辅的原则,以更好的把老祖宗的东西传承下去。
然而,据新化县文物管理研究所所长邓智前反映,古建筑有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等四级保护机制,但是古村落暂未纳入我们的保护项目之中,因为这个项目工程庞大,所需资金巨大,所需时间多。而桥梁类、祠堂类和名人故居类斥资较多,资金来源有上级拨款、县委县*府拨款和社会人士集资等渠道。
其次,*府有关部门指出,*策和资金配套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但是,最主要的还是难以与村民、居民的理念达成一致。村民、居民们大都希望拆掉旧房子盖新房子,拆旧桥修新桥等。对此,我们走访了当地居民、村民后证实了*府有关部门的问题,村民们普遍希望能尽快拆迁自己家的旧房,并落实拆迁款。
调查发现,县级文物保护有关部门的资金虽然来源广,但是缺少具体的总结记录。有的区县的古建筑数量近百项,古村落十余处,然而,由于资金不到位、人力短期和自然灾害等原因,导致一部分古迹、古村落被破坏,且无法修复。并且每年都有新的古建古村落列入保护名单,这也大大加大了资金困难等因素的影响。
各区县非遗同样遇到了类似问题。非遗数量多,但申遗难度大。已申遗的保护项目受重点保护,*府会给予一定的*策支持。但是,非遗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它的保护与传承需要一定的技术,随着社会的发展,靠非遗手艺难以赚钱养活家人,这就导致人们不愿意继续学习非遗文化传承技术,从而选择外出务工。非遗传承难以找到接班人,加大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困难。
对于当地的村民、居民来说,衣食住行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住房问题依旧是人民心中十分关心的问题。拆旧盖新的观念一时难以改变。
图为实践团吴量采访新化县文旅广体新局非物质文化遗产股罗东晓股长。中国青年网通讯员吴量提供
(二)实地调研法调研发现,沩山村、张英谷村、西村坊村等古村落地处偏远,道路不畅。交通问题影响到了旅游业的发展,不利于当地与外界进行货品交易,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湖南古建筑的材料种类多,以木结构为主,如梁柱式的岳阳楼、湘西吊脚楼。也有如沩山村以土夯建筑为主的建筑风格。湖南古村落主要分布在湘西,其次在湘南。建筑材料的选择与当地的文化历史、自然环境等都息息相关,这些也造就了湖南古建筑“组群布局”的建筑特色。
目前湖南的大多数古建筑已纳入保护机制,但是部分古建筑仍在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坏,保护与开发现状不容乐观。其主要原因有保护与开发无法形成动态平衡、受自然因素影响大、游客的保护意识薄弱等。同时,也存在文化价值不利于体现、宣传性不高等问题。
中国古建筑的建造方式主要以工匠手把手教为主,受封建社会的影响,书籍记载少。目前学习古建筑建造的手艺人越来越少,能够传承这种技艺的也越来越少,那么土建筑的修复工作势必无法“如修如旧”的进行,也许会发展到像沩山村古建筑从土坯房向红砖房转型的局面,那么即便能称之为古建筑,原来的历史风貌也将不复存在,也就可能失去了传统艺术的价值。
图为实践团成员走访沩山村进行实地调研。中国青年网通讯员刘睿提供
(三)线上问卷调查以湖南省不同年龄层、性别和知识层的网络用户为样本采集对象进行调查,收集到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份,回收有效率为97.1%。通过问卷数据反映的客观问题,进行调研结果分析,部分数据和分析如下:
1.受调查者的基本情况。本次的问卷对象主要为18-30周岁的青年,同时还有少量的18周岁以下、30周岁以上的问卷对象,其中男性54.66%,女性45.34%。他们的受教育程度也不同,占比最高的为大学生,其次为中专、高中生,还有少量的受教育程度不高和研究生。
图为问卷调查对象的年龄占比图。中国青年网通讯员曹阳提供2.人们对古村落建筑的保护与开发了解和认识程度相对偏低。由于古建筑保护的普法工作主要为面向学生开展,而面向社会的开展力度过小,通过“您所了解到的大多数古建筑保护现状和您是否了解当地古建筑每年需要多少修缮费”等问题可以知道,对古村落建筑的了解程度有待提高。其中仅有55.29%的人了解古村落建筑或非常了解,但还有44.71%的人认为他们对古村落建筑仅一般了解或不了解。
图为问卷调查对象自身有关古村落建筑保护与开发了解程度的数据图。中国青年网通讯员曹阳提供3.需要妥善解决好古村落建筑、*府、村民和游客的矛盾。古建筑本身受到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影响,非常脆弱,需要*府、村民和游客的有效保护与开发。*府需要对古村落建筑进行规划,提供一定的*策、经济等支持。而村民、游客是古村落建筑的主要使用者,他们是否具有保护意识,对古村落建筑的重视程度等都对古村落有直接影响。问卷数据表明,84.83%的受访者愿意参与古建筑保护活动中,但是依然有63.67%的受访者更希望古建筑能结合现代元素,且81.83%的受访者认为相关法律不完善,可见四方存在一定的分歧和矛盾。
图为问卷调查对象认为“古村落建筑应该采用怎样的态度去修复”的数据图。中国青年网通讯员曹阳提供4.*府加强开发保护力度,挖掘古村落建筑时代意义。调查显示,80.57%受访者认为古村落建筑遭到损害的主要原因是当地*府缺乏保护,相关保护的法律不够完善。58.77%的受访者认为城乡规划与发展拆迁古村落建筑有利于经济发展,在所难免。48.66%受访者认为古村落建筑相较于现代建筑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过小,不能被保存。由此可见,古村落建筑的开发保护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府需要起到巨大作用,并且为了古村落建筑能更好的发挥实际作用,需要不断挖掘其时代意义,让其在时代长河里熠熠生辉。
图为问卷调查对象有关古村落建筑因为城乡规范与发展遭到破坏看法的数据图。中国青年网通讯员曹阳提供
图为问卷调查对象有关大多古村落建筑遭受损害的主要原因看法的数据图。中国青年网通讯员曹阳提供
5.探索古村落建筑保护与开发新途径。途径需要不断创新,开发保护不能忽视脱离人民。70.3%的受访者愿意主动了解古建筑修复现状并进行宣传。古村落建筑的保护与开发受人的保护意识、经费支持等影响,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其进行保护的最有效途径。为了更好的开发保护,需要发挥*府、企业和人民的联动作用。
图为问卷调查对象是否愿意参加古建筑保护意愿的统计图。中国青年网通讯员曹阳提供八、调查结论及建议
(一)调查结论1.古村落建筑的基本理论问题论述
学术界对古村落和古建筑的定义存在一定的分歧。笔者认为古建筑是年之前,承载着具有可传承性和教育意义的优秀传统文化,能反映建筑所处时代经济、*治或科技的不可移动文物。古村落是年之前,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村落特色,村落环境、建筑等均保持较好的村落。
古村落建筑与古建筑和古村落存在一定的联系和差异。古村落建筑是存在于古村落这个特定区域内的古建筑或古建筑群。相较于一般意义上的古建筑,它对村民的意义、价值更高,影响着村民的居住感受、乡村规划等,又受等级划分、宗教信仰和历史文脉等影响。古村落建筑是古村落的一部分,相较于古村落整体的保护与开发,它受经济、人文精神等要求影响更小,对其进行专项保护与开发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更高。
以湖湘文化为底蕴的传统聚落建筑具有稳定与封闭、木结构建筑最为普遍、宗族聚居的文化特色鲜明等特点。本文主要从依湖南自然因素影响而造,以湖湘文化为底蕴,至今依然发挥着一定现实作用的湖南古村落建筑着手,研究其保护与开发现状,探究保护与开发新途径。
2.湖南古村落建筑保护和开发现状分析
(1)部分古村落建筑保护与开发不对等。湖南是全国重要的文物大省,湖南各地按照《湖南省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建筑确定技术指南》等要求,深化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普查,推动传统村落文化产业发展,适度有序开发特色旅游,扶持特色手工艺,开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文化服务,年年底有望建成优秀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50个以上。但是,目前仍存在部分古村落无法在保护力度和开发力度上达到平衡,其中就包括古村落建筑。例如开发古村落,目前最常见的方式就是提倡旅游开发,将古村落开发成商业街,但是承包商往往是以实现古村落经济的最大化为目标,对古村落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