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路不仅见证了成都东郊从一片阡陌纵横的广阔田野到“工业文明圣殿”再到现代大型商圈的巨变,也记录下一幅幅老一辈建设者们为共和国崛起而挥洒青春的历史画面。
上世纪70年代,电视机在建设路已不是什么稀罕物件。“可以说,当时的建设路是全国电视机最多的一条街。”
东郊记忆,将计划经济时代工业美学与现代商业建筑功能兼容,将粗犷的*工厂老厂和细腻的时尚元素结合。
从“气包车”到空调车,从购票上车到无人售票,从仅有的一条公交线路到综合交通网络……这路公交,见证了建设路的巨大变迁,也见证了新中国的70载辉煌。
‘一五’计划使一大批旧中国没有的基础工业部门,开始一个个建立起来。
——摘自洪向华、石建国《“一五”计划:新中国工业化的奠基之作》
“建设路口站到了,请要下车的乘客,依次从后门下车……”走下6路公交车,一座横跨公路的龙门吊样式牌坊映入眼帘,牌坊上,“建设路”三个毛体大字格外醒目。上世纪50年代,来自四面八方的建设者们陆续聚集在成都建设路周围。在之后的几十年时间里,他们用青春和汗水,共同在这片土地上烙下了辉煌的工业文明印记。因工业而生见证“工业文明圣殿”的崛起
建设路的历史得从年开始说起。当时,随着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地处大后方的四川成都被定为全国8个重点建设的中心城市之一,肩负起引领整个西南地区现代化建设的重担。按照*中央“一化三改造”总路线部署,成都东郊定点建设以电子工业、机械工业、仪表工业为主的大型工业基地。年,一条以猛追湾为起点,圣灯寺村为终点的道路建成,这就是今天的建设路。建设路牌坊。王波摄
之后,随着一座又一座工厂先后崛起,成都东郊工业区谱写了通过工业带动城市化发展的辉煌篇章。作为连接东郊工业区和中心城区的主干道,建设路不仅见证了成都东郊从一片阡陌纵横的广阔田野到“工业文明圣殿”再到现代大型商圈的巨变,也记录下一幅幅老一辈建设者们为共和国崛起而挥洒青春的历史画面。年的建设路北三段。王晓庄摄图据《成都街巷志》。
年,26岁的袁晓义被调配到国营红光电子管厂上班。刚从西安来到成都建设路,他就被眼前一排排整齐划一的苏式风格厂房和宿舍所震撼。除了袁晓义的单位外,这里还汇集了国营成都宏明电子厂、国营成都新兴仪器厂、锦江机电厂等,这些工厂中,许多都是“一五”期间“苏联”援助的个重点工程项目之一。
人气兴旺或曾是全国电视机最多的一条街
在袁晓义的记忆中,当时的建设路片区虽然店面不多,但生活设施相对完善。“银行、邮局、百货商店、菜市场、理发店……都是根据人们的生活需要,按照新建工业区的统一部署而建设。我住的地方,离理发店最近。”他说,一到节假日,前来理发的人就排成长龙。年建设路上班时间。王学成摄图据《成都街巷志》一到上下班时间,凤凰、永久、红旗、飞鸽……工人们骑着各种品牌的自行车在建设路上穿梭。“路中间全是自行车,6路公交车都被挤到路边行驶。”袁晓义把建设路的这一“盛况”,比作自行车展销会,“这里自行车比城中心天府广场还多。”每天早上8点,伴随着袁晓义等工人们的到来,工厂机械开始轰隆作响。“当时我们都还年青,工作特别有干劲。有时候遇到技术上的难题,不解决我们就不下班。”袁晓义告诉记者,白天,他们几乎都在工厂生产,下午下班后,单位还要组织*治学习。“回到家一般都晚上八九点钟了。”回想起当年的场景,袁晓义说,虽然上班很累,但每个人似乎都有用不完的力气。“我们当时的收入还不错。举个例子吧,当年好多城里的大妈,都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东郊工厂的职工。”说到建设路的昔日风采,袁晓义滔滔不绝:“什么时候有中央电视台,我们什么时候就有电视机。”袁晓义回忆,上世纪70年代,电视机在建设路已不是什么稀罕物件。“可以说,当时的建设路是全国电视机最多的一条街。”虽然袁晓义的话有待考证,但也不无可能。“我们工厂当时就生产显像管,这是电视机最主要的部件。工厂废弃的部分不合格品,我们可以申请购买,然后在外面买零件组装电视机。”“我们都是技术工人,装个电视机根本不是难事。”袁晓义告诉记者,到后来,工人们不仅自己装,还帮亲戚朋友装。很快,建设路上的电视机便不再稀罕。工业遗产“变身”文化地标留住时代记忆
随着工业转型和城市规划的发展,到二十世纪末和新世纪初,建设路周围的工厂或改制、或兼并、或搬迁……如今,各大工厂仅剩下厂名被铭刻在路边。但是,半个多世纪以来,成都东郊工业区十万产业工人为我国工业现代化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吃苦耐劳、积极乐观、无私奉献——他们创造的东郊精神,已凝为丰碑,巍然天地之间。建设路街景。王波摄
如今的建设路上,工厂变成了文化景点,宿舍变成了大型商场。万科钻石广场、伊藤洋华堂、SM广场、龙湖三千集等大型商业综合体人头攒动;信息产业大厦、万科华茂广场、高地中心、东城国际、三千星座、创智中心等综合写字楼高耸入云。国营红光电子管厂旧址,也有了新名字——东郊记忆。这里仍旧是当年的红砖厂房、烟囱管廊、机车钢架,但来来往往的工人,已被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所取代。据成都市成华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成都东郊记忆文创产业园项目于年1月启动。在改造过程中,对园区内充满情感记忆的苏式红砖厂房和具有工业符号的烟囱管廊等历史遗迹进行了保护性改造,为东郊记忆营造出兼具怀旧和时尚气息的文化艺术氛围,使之成为能留下、能传承的工业与文化发展历史载体。东郊记忆,将计划经济时代工业美学与现代商业建筑功能兼容,将粗犷的*工厂老厂和细腻的时尚元素结合。这里既有工业旧址,又有文化艺术,旧与新、历史与现代、传统与时尚、过去与未来在此对话与碰撞。如今,这里已成为成都不可或缺的“网红打卡地”之一。成都东郊记忆。图片由东郊记忆提供
东郊记忆年9月获批为成都市“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年11月被国家旅游局授牌为“国家工业遗产旅游基地”,年12月被工业和信息化部认定为“第二批国家工业遗产”。东郊记忆附近,建设路的尽头,曾有一座寺庙——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的圣灯寺。如今,圣灯寺早已不复存在,遗址上,一座现代化的小学正生机勃勃。上图:年的“建设路小学”。图片由建设路小学提供;下图:如今的建设路小学。王波摄
年,在圣灯寺遗存建筑基础上,“成都市望江区保和乡圣灯寺小学”正式挂牌。“最初学校就只有几间瓦房,第一届学生不到人,只有4个班,主要是附近村民的孩子。”83岁的退休教师杨仲生回忆说,由于成都东郊在“一五”计划时的蓬勃发展,工人暴增,子女入学人数也随之巨增。“到年,学校已发展成拥有10余个教学班的完全小学。”如今,学校已更名为“建设路小学”,当年的圣灯寺也一并成了人们的“记忆”。岁月不居,6路公交车依然风雨兼程在建设路上。那一年,年轻的袁晓义搭乘6路车,去邮电局给远在西安的家人打电话;如今的6路车上,衣着时髦的女孩正用最新的智能手机与男友视频聊天。从“气包车”到空调车,从购票上车到无人售票,从仅有的一条公交线路到综合交通网络……这路公交,见证了建设路的巨大变迁,也见证了新中国的70载辉煌。“前方到站,一环路建设路口北……”6路车继续前行,引擎声中,隐隐传来当年工厂中的机车轰鸣。点击阅读更多精彩——“触摸成都老街文脉见证70年沧桑巨变”成都10条老街系列报道
春熙路:从小街巷到国际化商业新地标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记者陈曦王波用人民的视觉给你不一样的四川!
人民网四川频道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