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行业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北仑的两个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了解一下
TUhjnbcbe - 2021/2/14 5:27:00
郭巨总台山烽火台图自宁波文化遗产保护网

年12月8日,柴桥街道四合村、原白峰镇郭巨村命名为第三批宁波市历史文化名村。

由此,这两个村中的历史特色与文化遗存开始映入人们的眼帘。

日前,市规划局北仑分局挂出了两个村的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批前公示)。

从中,我们看到了“深藏不露”的它们原来这么美好。

柴桥四合村

四合村由里隘、群力、朱家漕、麟角湾四个自然村组成。建筑特色、耕读文化、氏族文化构成了该村最具价值的历史特征。

村内现存的古建筑普遍使用砖、石、木承重体系,院落格局完整、宏大,且均围绕中央天井组织建筑平面空间,是北仑清、民国乡土建筑风貌的集中展现,特别是乾房连三进、中新屋、魁斗桥连三进、虞家后新屋、燕诒堂等对研究宁波家族院落极具历史价值。

村内现有2处区级文物保护点和14处三普建筑,其它传统建筑36处,总建筑面积平方米。

村落格局基本保留,尚存17条巷弄,古井、古桥、古树、码头、埠头等历史环境要素丰富。

四合村由曹、张、虞、李四大姓氏分别聚居的四个村构成,村落选址建村高度注重与山、水、田的关系,形成“山环水抱田中央”的村落格局,自然环境与乡村聚落的紧密结合,展现了平原水乡古村传统风貌。

保护范围

村落内格局完整、传统建筑集中成片的四个地段划定为核心保护区,共计5.15公顷;

以现状村庄建成范围为基础,结合传统建筑保护要求,划定建设控制地带,共计12.19公顷;

将四合村域其他用地划定为环境协调区,共计.91公顷。

功能定位

以农业生产为主、兼有文化旅游展示功能的古村落,甬东平原水乡重要的历史文化展示窗口。

遗存保护

四合村共有16处历史院落,是四合村氏族血缘社会的重要遗存。

保护规划建议在原2处区级文物保护点(乾房连三进、虞家后新屋)基础上新增1处区级文物保护点(魁斗桥连三进建筑群),进行保护和利用;

推荐建议历史建筑13处,传统风貌建筑6处进行保护 

如何发展

打造芦江流域南部特色旅游区域,通过水上游船、自行车游线等慢行系统串接体验项目,与北部柴桥历史地段打造相呼应。

利用乾房连三进、中新屋、魁斗桥连三进、虞家后新屋等历史院落,植入民间文化载体,建议打造为名人堂、村史馆、休闲驿站、民俗文化体验基地等,引导建设杜鹃花馆与紫石书院,成为紫石片区花卉文化、耕读文化的集聚点。

形成“三横”(里隘街、魁斗桥街、朱家漕路)“三纵”(四合公路及两条纵向支路)车行交通,同时利用古桥、码头、埠头等历史要素,组织水上交通和慢性系统。

郭巨村

郭巨过去称廓衢,据传该地名始于北宋,南宋建炎年间设有廓衢驿站。

明洪武二十年,朱元璋令汤和拓建定海卫,构筑郭巨千户所城,乃明初时期沿海防御体系在浙江一带的重要节点,海防格局体系构成了郭巨最具价值的历史特征。

现今,村中的总台山、凤凰山的古城山地格局保存完整,部分护城河、城墙遗址可见,以十字街为骨架的街巷格局保存较完整,并保存了如戴家建筑群、汪六房等一定数量的传统民居。

保护范围

规划总面积47.97公顷,包括核心保护区2.59公顷,建设控制地带17.5公顷、环境协调区27.88公顷。

功能定位

为浙东千户所城城防格局和海防文化展示窗口,宁波东部的文化创业基地;

延续传统生活,兼有文化旅游展示和爱国主义教育功能的郭巨城东生活街区。

遗存保护

由总台山、枕山、凤凰山等构成的古城山地格局,应整体保护;

目前街巷体系、尺度较好,风貌保存较差,城墙仅存南门、西门、凤凰山3处遗址,护城河东门河较完整、菜场路有若干段遗址;

区级文物保护点1处,历史建筑5处,推荐建议历史建筑12处,传统风貌建筑61处,都应进行保护和利用。

古城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主要体现在曲艺、传统戏剧、传统技艺、民俗、舞蹈等方面,予以传承与发展。

如何发展

利用古城枕山面海的格局,与周边资源形成合力,构筑山、海、城区域空间体系。

以十字街巷为脉络,选择古民居保存较好,历史要素较为集中的三合院落、四合院落,通过建筑修缮、环境提升、民居活化利用等手段,使之成为展示北仑民俗文化的新领地。

来源:宁波规划局、甬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北仑的两个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了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