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号,文化外延产业(国际)高峰论坛在上海中华艺术宫召开了。这个论坛是第一次召开,但却有着不容小觑的业界影响力。我列举几个与会人员名单大家就懂了:
聚力传媒副总裁曾钢;
韩国最大的娱乐影视内容制作商CJ的中国动漫事业部总经理李江山;
奥特曼、樱桃小丸子、柯南、新世纪福音战士、初音未来等等卡通形象中国的全权代理方,上海新创华文化的CEO孙剑;
国内知名的原创动漫运营方,旗下有如“阿狸”在内的诸多形象的北京梦之城文化王玲。
魔兽在中国大热,但我们只能止于电影吗?千呼万唤始出来,魔兽的大电影终于上线了。不出所料,在全世界都掀起了一波魔兽风潮,在中国也不例外。上映两周,《魔兽》票房在中国的票房已经达到了惊人的13.5亿。与之形成对比的,上映近三周的《X战警·天启》收获7亿的票房,而之前的X战警系列,只要上映就能卷走档期内的大多数票房。
↑《魔兽》上映13天票房
魔兽在中国带来的却远远不止高票房,而是一种文化现象,这在中国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除了线上大量的UGC内容,在线下也变成了一次粉丝狂欢。身着文化衫出场,分阵营售票等等只能算初级玩法。高级玩家们穿上COS服装出现在影院,拿出了各种精良的自制道具,把电影院变成了一个内部游乐场。
可惜魔兽没有游乐场。
我们可以看到的是,魔兽的粉丝有经济能力和消费意愿去购买更多魔兽的衍生服务,甚至这种需求溢出成各种爆红网络的自制周边,中二cos。如何把这些需求切实转化成盈利?这是粉丝希望的,也是手握IP资源的上游公司所希望的。
目前最成功的文化延伸产业是迪斯尼乐园,依托于迪斯尼强大的IP阵营,深耕细作的持久经营,最终做成了享誉全球的文化旅游厂牌。严格的手,迪斯尼乐园是迪斯尼最大的文化产业延伸,依托于旅游产业,迪斯尼乐园成功的消化了粉丝的消费能力。
↑上海迪士尼
魔兽的粉丝一直都在,被这一次被电影成功引爆,产生了一个文化产业延展的大好时机。迪斯尼乐园的成功似乎不可能轻易复制,首先在运营周期上就堵住了许多可能。但我们能否做一个轻量级的迪斯尼乐园,消化IP最热时候的消费需求,实现双赢?
举办这次高峰论坛会议的PPTV聚力传媒,购买了《魔兽》的新媒体独家版权。我们可以在线上玩什么?或许是一个Html5活动,在线上构筑一个魔兽主题的游乐场?或许是一次大型的线上聚会,曾经的游戏玩家和魔兽粉丝用线上角色完成一次狂欢?或许有一个专属的APP,让粉丝更方便的找到同好?
魔兽不应该止于电影,他应该有更多的文化产业的外延玩法。PPTV聚力传媒拿到了魔兽的新媒体独家版权,在线上具体怎么玩,PPTV聚力传媒的副总裁曾钢并没有透露太多。我们可以猜想,可以期待,或者说我们也要思考,如果魔兽的IP在自己手里,线上可以有多少种玩法。
上海环球VR展带来的更多可能之前提到了迪斯尼乐园模式,这种模式成功消化了长期以来迪斯尼粉丝的消费需求。
但支撑起迪斯尼乐园的,是迪斯尼全方位的IP动画运营,每年都有三到五部大作登场。是在旅游市场上的精耕细作,运营数十年的结果。
这种模式不仅无法复制,甚至连模仿都困难。运营一个线下活动,需要承担大量的成本。国内大多数漫展,都靠收取门票和展位费维持运营。同时展出的作品来自五湖四海。如果是单个厂牌的主题展,那多半是厂商自掏腰包回馈粉丝,同时强化品牌。
那么,像《魔兽》这样,有广泛的粉丝基础,同时跟随影视作品产生一大波消费需求,真的没有办法通过线下的方式变现吗?
上海环球VR展给了我们另一个答案:之前做不到的,VR帮你实现。
VR的全称是VirtualRality,中文意思是虚拟现实技术。实际上这项技术早就存在,通常用于*方的训练,通过实时模拟环境全景画面,让人感觉完全置身于另一个世界。最近的技术发展,终于让VR有了进入消费领域可能,
VR用一个轻量级的方式,实现了IP场景的再现。试想一下,今天你戴上VR眼镜,正式步入瓦罗兰大陆,直接置身于昔日在电影和游戏中的场景中,是一件多么吸引人的事。
PPTV聚力传媒作为魔兽的独家多媒体版权方,已经开始制定魔兽的VR计划。同时,可能在未来推出更多“福利”性质的VR内容。你懂的。
大胆预测一下,VR在文化产业的延展中,由于他更低的成本和更好的实现效果,很可能会慢慢变成最重要的角色之一。尤其是等到VR个人设备普及之后,IP持有者甚至可以只发售VR相关的数据部分,就可以再实现一次IP的二次盈利。
未来我们的娱乐生活将是怎样的我是一名魔兽的粉丝;
我平时喜欢打游戏,炉石传说、魔兽世界等等我都喜欢打;
我买了一批魔兽主题的相关周边,比如T恤杉,比如毁灭之锤的道具;
我有一个魔兽APP,在上面我们可以分享游戏信息,线下活动信息甚至只是闲聊,我交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我有一套VR设备,我经常在上面看工会分享给我的游戏精彩集锦,全景画面,我仿佛置身其中。偶尔我也会在其中;
魔兽电影上映了,我们工会虽然不是地区性质的,但还是约好了一起去看首映;
伴随着电影的上映,魔兽推出了一个线上魔兽乐园。我们可以直接跟随着电影中麦迪文的脚步,俯瞰这片我们热爱过的奇幻世界;
看完电影,感慨万千,我在网上订购了一个1:1的古尔丹手办,因为我一直都是个术士。
据说魔兽主题公园已经在修建了,希望在我孩子出生以后,我能带他一起去玩。
↑《魔兽》电影海报
以上皆为幻想,却也可以不是幻想。
文化产业外延,在中国还有很多的可能性可以挖掘。IP的运作,绝不仅仅只是一个电影而已,正相反,电影只是一个开始。
最后摘录一段我在论坛中最喜欢的发言,也是最有代表性的一段,来自曾钢副总裁。
我最核心要分享的是文化外延这个产业,它现在没有大家想的那么快的爆发。因为这个是和整个社会的人口的升级,包括整个社会的进步。整个文化产业的升级外延。我们这次和电影节的衍生品的合作是独家的,一个叫O2O的指定平台,然后苏宁易购是指定的销售平台,表明我们愿意从现在开始投入到这个领域里面,一起寻找一种最合适的方法。放眼国内,很多的公司殊途同归,都想做这个事情,但是哪一条是最快的,最科学的,目前还在摸索的过程中。整个的外延产业,被规范,被梳理,包括效率很高,我觉得是十年周期才有的声音,而不是很快的达到一个阶段性的新高。说到电影节的衍生品,首先第一个,通过我们这一次合作,能够明确的感知到,我们往这条路上走是正确的,第二个,得到了一个特别清晰的认知,现在整个商品销售体系会分成两类,一类叫必需品,必需品面临着一个环境叫比价,性价比。另外一类叫奢侈品,奢侈品是没有性价比的。我理解文化外延的产品应该介于奢侈品和必需品的中间。如果做好了你可以把它做成奢侈品,应该是往上走的路。那在往上行走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的开放,同时跟整个产业链条里面所有的结构进行讨论和磨合,因为平台最大的目的是形成一种衔接。就像上海新创华文化的孙总说他现在有40个IP,有没有可能我们合作做成国内的定制版。这次我们邀请上海电影节衍生品的设计师进行一次本土化的合作,作为我们来讲,平台由聚力传媒去做衔接,把大家拉在一起这个东西还可以在我们的消费平台上面去消费,或者我们组织在我们线下的文化体验中心里面做一次交流,都可以的。这个是我们真正把一个外延的东西能够模型化的过程,寻找这个模型是我们要共同去探讨的。这个也是我们通过这次跟电影节衍生品实际操作合作一次以后,确定的一条正确的路,第二它需要更多人去帮助,去共同完成。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不叫PPTV叫聚力的原因——聚大众之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