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行业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抛开伪国学,我们的传统文化究竟是什么
TUhjnbcbe - 2021/1/31 19:42:00

近十年来,西方世界在文化领域对中国的压制似乎有所松动,甚至在个别板块还出现了中国文化对西方的反向输出,比如网文、游戏、李子柒之类的。

此消彼长之下,又有“文化自信”的国家大*方针背书,国内自然不乏有识之士,一眼就看出了里面蕴含的巨大商机,于是市场上出现了大批“XX书院”、“女德班”、“汉服圈”、“中医专家”这样的商业机构和群体,明面上打着传承传统文化、复兴国学的招牌,其实不过是拿着些传统文化的皮毛甚至是糟粕来坑蒙拐骗罢了。

那么刨去这些“伪国学”包装下的生意经,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中国的传统文化呢?我估计大多数人都有会有些朦朦胧胧的意向,但基本都说不出一个明确的答案,我也一样。于是我打算从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入手学习,思想是文化的根,搞清楚中国人的哲学,传统文化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我选择学习的教材是冯友兰先生写的《中国哲学简史》,接下来讲讲我在书中的所学所得。

1、什么是哲学

无论是“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去哪里”门卫灵*三问,还是《武林外传》里姬无命被吕秀才嘴炮致死,总而言之,哲学给人的感受基本就是吃饱了撑的,不说人话。

而在《简史》这本书里,冯先生给哲学下了一个定义:哲学是对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有点绕,得细琢磨。

小时候我外婆经常跟我说一句宁波老话,叫“少吃多滋味,多吃坏肚皮”,现在想想,这句话简直太有学问了,其中至少包含两层思想。

第一层是经济学层面的,就是随着你越吃越多,单位食物带给人的效用——包括饱腹感和满足感——是越来越低的,这个我深有体会,夏天喝冰可乐,最好喝的永远是第一口,最嫌弃的永远是最后一口,这也就是吃喝领域的边际效用递减,所以说“少吃”才能“多滋味”。

第二层是哲学层面的,凡事讲究个分寸,再好吃的东西也不能随心所欲地吃,而要“少吃”,也就是有节制。吃得多了“坏肚皮”,满足了口舌之欲,伤了身体之本,买卖不划算;吃得少了,欲求不满之下,下次有机会仍然能吃得很享受,不至于把好吃的东西吃腻了,这就叫“多滋味”。

扯得有点远,其实就是想说,其实每个家庭里的老人某种程度上都是哲学家,因为他们从几十年的生活中积累了太多经验,这些经验就是他们对人生各个角度的反思。

然而他们终究不是哲学家,因为这些反思都太具有应用性,使其不得不针对于人生中的某个具体事项而谈,例如只谈吃而不谈穿住行,缺乏泛用性,无法成为“对人生”整体的反思。另外,这些反思是伴着每个人各自的生活经历长出的藤蔓,是零碎的经验的集合,本身就有各种矛盾,例如“三个和尚没水喝”与“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孰对孰错?简而言之就是各自独立,不成系统。

所以我们说,对生活的反思很多人都会,但对人生的反思就不得不要求丰富的生活经验;对人生的反思还要进行系统地思考,那就更非常人所能及了。

综上所述呢,哲学的思想是不太容易研究、学习的,但又是人们时时刻刻都在接触体会的。

2、中国人为什么不关心宗教

宗教与哲学有一定关联,但又不同于哲学。一个大宗教,其核心思想必然是哲学的,在哲学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迷信、教条、仪式和组织,这才构成了宗教。

迷信是无法求真又无法证伪,让人一旦相信就很难摆脱的执念,比如“世界上存在‘神’”;

教条是迷信的外延,以巩固迷信,规范教徒的行为,比如“摩西十诫”;

仪式是蛊惑人心的万花筒,将行为统一化、升华化,将思想外化为肌肉和视觉记忆,比如礼拜、祷告。

组织是宗教在世俗的社会结构,它包含了“命令——服从”、“供养——被供养”这样一系列的相对关系,保证宗教团体自身的生存、发展和权威,比如基督教会。

说完了这些,恐怕很多中国人就觉得麻烦了:这一整套下来多累啊,为什么西方人还就喜欢这么套东西呢?人家西方人也奇怪:这套东西本来就应该融入每个人的生活,你们中国人咋就这么反动呢?

这其中的矛盾,来源于人们想从宗教中获得的东西——超道德价值。

冯先生认为,人生来就有追求超道德价值的本能。超道德价值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知道道德是产生于社会的,道德价值是由社会公理衡量的,也就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度量衡。那么高于社会的是什么?是宇宙;高于社会公理的是什么?是宇宙万物公理。

灭霸打个响指直接杀了世界上一半人,这时候镜头推进,主持人提问:“灭霸先生您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这时候如果灭霸说“因为要可持续发展,节约资源,保证后代的生存”,则他是出于道德价值;灭霸说“因为宇宙的‘道’规定了只能生活70亿人,你们超生了,我只是恢复了道”,那么他就是出于超道德价值。

那么就很好理解了,人们需要从这样的一套超道德价值体系去寻找自己生活的意义,这个意义不能仅限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而要去寻求“为什么我们要‘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人存在终极目标吗?”。于是这世界上的许多人从宗教中获得了标尺,坚定了信念,产生了力量。

可是,中国人不在其中。

我们已经说了,人们为了追求超道德价值而关心宗教,而中国人的做法不同,他们选择关心哲学。这里所说的哲学是中国传统哲学,它与我们当下所谈论的哲学是有区别的,它甚至不归于“学”,而更近乎“道”。

“学”指的是一种具体的知识,本身具有功能性,是拿来解决问题的;而“道”则无形无象,你无法说出它有任何一种具体功用,它追求的是提升精神的“境界”。中国的传统哲学就是对“道”的思考。带着这样的思考去生活,在生活中反过来丰富自己的思考,这是对哲学的践行和完善,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体验了超道德价值,不需要任何教条和仪式的束缚,却更为纯粹。

能在哲学中获得超道德价值,中国人又何须求诸宗教?

3、入世与出世——哲学的一体两面

上一节探讨的是中国人为什么要关心哲学,这一节解决下一个问题:那么中国人的哲学在探索什么?

中国的哲学家将通晓哲学之后的人称为“圣人”,认为他们已经达到了自身与宇宙至理相统一的境界。对于如何达到这一境界,不同的哲学有不同的看法。

佛家、道家、乃至西方的柏拉图,都认为人必须远离世俗,远离社会,甚至脱离肉体的禁锢而远离“生”,才能彻底完成天人合一,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出世”的哲学。

与此相对的,中国大部分的传统哲学认为,人更应该在人伦、社会中完善自我,高高在上不是圣人,经世致用才是圣人,这也就是所谓“入世”的哲学。书中有两个例子我觉得解释得非常清楚。

孔子有个学生问死的意义,孔子回答说:“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

孟子说:“圣人,人伦之至也。”(《孟子·离娄上》)

两位儒家圣贤解释“死”却不提死后,而论生前;解释“圣人”不渲染“神‘圣’”,而引用“‘人’伦”。从中可见儒家哲学对于现世社会、经世致用是如何看重,“入世”到了骨子里。

然而,我们不能因此就片面地断定中国的传统哲学就是“入世”的,准确地说,它是既“入世”又“出世”的,否则它就不足以承担起一门哲学所应当发挥的功能:使人获得超道德的价值。

如何理解这个既“入世”又“出世”呢?

我们知道“入世”和“出世”是一对反义词,互为反命题。但这对反命题在某个层面上是可以达到融合的:即以“出世”的宇宙至理为思想指导,正所谓“究天人之际,穷古今之变”;继而将至理付诸于人类发展、社会进步的伟大实践,也就是“知行合一”了。

将“入世”和“出世”融合成一个合命题,这就是中国哲学的核心命题,也是中国哲学的精神所在。

中国哲学中的圣人不仅仅是“智者”,他不能满足于“知道”、局限于“思想”,而是要把想法与行动捏合起来,成为一体两面的整体——所谓“以身载道”,他的所行所为即他所想,他的所思所悟即他所为,他的哲学即是他的传记——这才可称为是圣人,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内圣外王”。

“内圣外王”不一定是真正的*治意义上的王,而是指冥冥之中他已拥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理想国,无论这个理想国是否真正出现在世界上,他都具备了成为“王”而去管理自己的人民的资格。

无怪乎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百家争鸣”来争夺*治上的话语权,还不是因为“内圣外王”的哲学精神在推动着他们在实践中发展自己的哲学?若非如此,整日在书房内闭门造车,那就离中国哲学的“圣人”境界南辕北辙了。

4、读不懂的《论语》

《论语》是我们初中语文课的必学课程,但无论是当时初学还是长大后重读,相信大部分人还是能感觉到读不懂、读不透,这是很正常的。中国传统的哲学著作往往都是这副样子:里面塞满了一堆小故事、小对话、小短句,相互之间似乎毫无关联;同时这帮圣人们说话又极尽装逼之能事,能用三个字说完的事绝不加第四个字,让人看得一头雾水。

为什么写成这样呢?把逻辑梳理清楚、叙述明白不好吗?这还得回溯到中国哲学的精神上去。

我们刚才讲了,中国哲学是经世致用的哲学,研究哲学是一个人提高自身修养从而走向“内圣外王”终极level的方式。因此,先贤们从不把哲学当一门学科来研究,研究哲学不是让“普通人”成为“哲学家”的过程,而是让“人”成为真正的“人”的过程。

“孝敬父母”和“认真工作”和“诚信待人”之间需要做严密的逻辑推理吗?

从这样的角度出发,中国哲学的著作自然不需要依托于逻辑学框架而存在,甚至随着圣人年龄和经历的变化、记录者的变化还会出现前后矛盾的情况,都是很正常的。

说完了章节之间没有联系的问题,再来说说为什么非得把文字写得那么精炼。

中国的文化和艺术似乎都体现出一种特点,那就是含蓄,比如中国的画、诗歌,当然也包括中国的哲学。创作者的想法从来不会开门见山地展示出来,而是通过各种暗示、比喻、修饰的手法隐藏在作品背后。所以想要读懂中国的艺术,不光要从正面解读创作者所表达的,也要从反面寻找创作者没有表达的内容。

这种含蓄背后暗藏了创作者的一种十分玄妙、或许带着些许自矜的心态:如果你读懂了,那我无所谓怎么说,因为懂的自然懂;如果你没有读懂,那我更无所谓怎么说,因为说了你也不懂。

由此可见,中国的哲学家从不认为哲学的形态可以用语言的内涵和外延所框定,因为语义的指向是固定的,而哲学的思想是无穷的。语言只是一种触媒,或者说一根火柴——它可以用来点燃思想的熊熊烈火,烈火虽来自于火柴,却可无需为火柴束缚而自由生长,此时这根火柴本身可能早就被人抛之脑后了。正所谓“得意而忘言”,描述的就是这种观点。

文字少了,思想的空间就大了;文字多了,思想的边界也就有限了。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就是因为它用最少的文字,勾勒出最为丰富无穷的思想。

哲学经典如《论语》、《庄子》之类,历朝历代都不乏当世大家为其作注,但何曾有听说哪一部成为某经典的“正统”解读?又有哪一部能超越经典本身?西晋的玄学家郭象为《庄子》作注,将比喻、隐喻一一解析,人人皆可读通,但他所注的还是《庄子》本意吗?你当是“郭象注庄子”,实则是“庄子注郭象”罢了。

5、尾声

我一直认为,只有对中国哲学的精神有所了解,才能明白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很多表现形式的消亡其实只是时代变化下正常的社会更替而已,那么我们要保留的是什么?我们要传承、发扬、复兴的又是什么传统文化?那些汉服圈、《弟子规》、女德班,以及除此之外的无数种不可名状而又自称传统文化的牛*蛇神,它们配吗?

传统并不稀奇,文化一词如今更是烂大街,不是把这两片西瓜皮扣在脑袋上就成了瑰宝了。值得传承的传统文化,能够真正流传下去的传统文化,必定是深深根植于中国哲学精神的土壤中。它应是去宗教化的纯粹哲学的体现,是天理与实务、精神与行为的结合体,是渗透着对“内圣外王”境界追求的一道天梯,是含蓄而富于暗示、得意而忘言的一门艺术。

回归到这样的文化,我们才算真正找到了根,才算是把在西方的文化世界中流浪了几代的中国人领回了家。

抛弃“伪国学”,从我做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抛开伪国学,我们的传统文化究竟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