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中华文明本有的“以人为本,回归人性”的理念和精神
与父母孩子一同实践探索
亲子教育/家庭关系/自我成长/生命认知
—
参加古国治老师
「从南怀瑾的《论语别裁》建立文化自信」
讲座有感
上周末在温州南怀瑾书院参加了老师为期两天的文化讲座,主题为《从南怀瑾的论语别裁建立文化自信》。书院原本只安排了80人的座位,最后来了多人。大家济济一堂、求学若渴,并且,当地统战部、人大等多部门的领导在第一天上午也亲临讲座现场,令讲座还未开始,即引人瞩目、充满期待。
老师开讲后,首先向听众抛出问题:“南怀瑾是不是国学大师?”,很多听众回答“是”。老师没有给出“是”或者“否”的答案,而是先讲了“国学”一词的由来,19世纪的中国倍受欺负,每打必败,为了发愤图强,最后“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改变*治体制,引进西方思想,这样才有了相对应的“国学”。那什么是“国学”?老师一言以概之:就是中国人自己的学问。国学包含经史子集儒释道,老师再分别作了解释。接着,老师又提到近代有名的文人学者,他们在中国文化方面都有一家之长,但如果他们是国学大师的话,那南先生“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要怎么称呼他?因此,老师认为,对南先生而言,“国学大师”这顶帽子太小了,更遑论其还非常通达人情事故,静定修养(打坐功夫)也让人望尘莫及。
老师又问了听众一个问题:为什么要读《论语》?老师说,我们小学六年,中学六年,大学四年,读了十六年的书,到了社会上,这些所学的知识不一定用得上,但是,读《论语》一定有用,《论语》讲如何做人做事;我们以为国学就是知识(并不是说学知识不好),但中国人的学问不是知识,《论语》说的事要去做到,要反省自己的缺失,问自己做到了没有,要回到正确的地方,回到中国人自己的本位。总之,为什么要学《论语》、学国学?因为你是中国人,要学习怎样做个有涵养的中国人。
老师说,西方文化向外探求,探索世界、探索宇宙,科学发展加上资本家,两个结合的结果就是不断刺激人类的欲望,让人迷失在物质欲望里去;而中国文化是向内探索,众生可以成佛,人人可为尧舜,中国文化重视内在精神,追求内心安定愉悦,有自己的精神爱好。中国的强项是精神文明,西方则是物质文明。
关于看书,老师说,要懂国学的话,看南先生的书是捷径,不要只看一遍,不要轻轻飘过,不要以为自己看懂了、把自己的意思当作书上的意思。南先生说他的书有两本最重要,一本是《论语别裁》,一本是《原本大学微言》(这次听老师再次提起这两本重要的书,我发现我已经忘了它们的重要性了)。“读书志在圣贤”,科学家等等是职业,而且会改变,做一个诚实、有品德的人则是一辈子的事情,读《论语》,确定自己要做个什么样的人,会有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不会随波逐流,譬如“富而无骄,贫而无谄”,说明当时就是富而骄、贫而谄,然而几千年后还是这个老问题,所以,读古书是有用的,“不如富而好礼,贫而乐”。
说到有钱没钱的问题,老师说不是有钱就幸福指数高,中国人注重道德修养,注重人品、道德,德高望重;仁义礼智信与位置无关,与职业无关;就算很有钱,几十年后就没了,而人品、修养是一直的;“利”和“义”一般都是“隔壁”(我理解就是“利”和“义”两者不相容);只要有饭吃,贫穷也有贫穷的好处,能够吃得起苦;穷不一定苦,富不一定乐。
回到《论语别裁》这本书,老师又作了详细的分析,感到有点像一个学者在围绕这本书,在写学术论文。比如这本书不能叫注解,应该叫讲解,并且南先生是以经注经,这需要对经文很熟;比如这本书经史合参、融会贯通、通俗易懂;比如书中认为《论语》的编排顺序是首尾呼应、条理井然、脉络一贯、天衣无缝的,南先生这么在书中写出,是历史上没有人这么说的;比如书中推翻了汉唐时期、朱熹等古人的注解,有多个地方之多;比如要了解南怀瑾,必须了解孔子,了解了孔子,就了解南怀瑾;比如论语大部分讲入世,但也有出世法,怎样用出世的心态做入世的事情,亦即找到真正的我,既能挑起别人的烦恼,也不被烦恼所困。总之,听了老师讲的,感到老师一定看了《论语别裁》很多遍,为了给我们讲课也作了很多的梳理。
这次可能因为有机缘,老师讲了不少如何做单位领导的内容。《原本大学微言》这本书,南先生私下里讲是给领导看的,《论语别裁》也是讲如何当一个领导;中国真正的领导是带人带心,中国真正的领导哲学:公司所有的问题,一定是我老板的问题,这是最高的、能彻底解决问题的;老板的思想行事风格就是这个企业的文化;真正高明的老板悠哉悠哉就“制其机先“,知道问题的开关在哪里,按对开关了,就把问题解决了,否则一天到晚处理大大小小的事情,忙都忙坏了;老板不能太精明。听到这里,忽然想起来老师一家有个价格不菲的针对企业家的课程,老师这次讲的可能就涉及那个课程的内容吧,无论如何,感到自己赚了,就算不能做老板,心胸和眼界也都开阔了一点。
就这样,老师洋洋洒洒又非常有逻辑顺序地讲完了第一天。第二天上课,老师提到他半夜两点睡醒后,就开始想今天要给我们讲什么内容。我想这正好又印证了第一天老师说的,做人做事要敬,做任何事情,要把它做好,把它做到极致,不然对不起别人对不起自己,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东西。第二天里,老师分别带我们读了述而第七“道德仁义”,颜渊第十二“天人合一”、“静的修养”、乾坤马一毛,八佾第三“儒冠错换八卦袍的诸葛亮”以及“孔子的换心术”(第一段),告诉我们,孔子的学术思想的核心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真正的聪明人是追求这个东西;具备“道、德、仁、艺”四个要点,才叫学问、回归做中国人;克己,不是硬压下去,不是理解为“忍耐”,烦恼是客尘,流水一样停不住;《金刚经》中的“三心不可得”是宝贝,已经够用了,真能体会到,就不怕烦恼了;心性这个东西很重要,禅宗心法在“那一个能够知道自己的东西可重要,那就是你自己”这段;八佾第三“儒冠错换八卦袍的诸葛亮”里“我们中国人,力戒骄傲,现在外国文化一来,……”这一段很重要(说实话,老师不说,我没觉得这段话有啥重要的,老师说,中国传统文化不鼓励骄傲,但一下子没法改,要把这件事当成很重要的事,慢慢转移这个社会风气);关于君臣上下关系,我们大部分建立在手段上,用“术”。因为一个同学烦恼于自己的自卑,站起来向老师提问,老师从“自卑的人一定傲慢”,引申出:南先生最后说自己一无是处,这是不是最大的自卑?可是他又是最自信的,可以“一无是处”也没关系,这段话听下来感觉很妙。
两天下来,老师其实讲了很多,还包括“儒释道三家共同的东西、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心性”、“吾道一以贯之”、“朽木不可雕也”等等,上面的记录仅仅是老师的片言只语。老师还提到习总书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等金句,与讲座内容相结合,让听众们听得懂、听得明白。最后老师鼓励我们大家好好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努力。在回家的路上,我想到,我们只有好好学习,不断成长起来,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真善美,让社会越来越美好和谐,才能不辜负古圣先贤,不辜负现在不为名不为利辛苦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老师们。也要谢谢温州南怀瑾书院付出人力、物力组织了这么好的一个公益讲座!
◎图片来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