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问题:什么算是有文化?如何使自己有文化?
人以类聚物以群分。面对一个人如何评价他是否有文化。又想提升自己的“文化”该怎么做?
这里指的做法是后天努力,家庭熏陶不算
以下是马伊萨的回答。可点击文末左下角“阅读原文”浏览原知乎页面。
谢邀。
文即知识,化即内化,将知识内化,即为文化。
当代的很多人把“文化”浅显地理解为“知识”,那就成了只文不化。如果你觉得熟知四书五经,通晓中外历史就是有文化,那么我的手机比我们所有人都更有文化,因为它可以完整精确地储存这些信息。生物的亮点之一,在于其转化的能力,它不仅储存,而且解析,加以利用。
那么,怎么定义“内化”?
简单来说,就是改变。就是让大脑接受的信息(即知识)成为行为的一部分,心灵的一部分,乃至灵性的一部分,让知识和信息的积累改变你的思考方式,感受方式,行动方式,乃至认识人生、世界、价值的方式。这不仅是对信息的内化,更是升华,让知识从数据层面的存在到了器质性的存在。
例如,甲也许深谙二十四孝的故事,但平时不晓得问候父母,很少探望父母,不懂体谅父母。乙也许未曾耳闻二十四孝的故事,但是由于耳濡目染的教诲和经历使得他温和耐心地对待父母,关爱他们,善待他们。
那么,在“孝文化”的层面上,乙实则比甲更有文化。甲储存的历史故事并没有内化成他生命的一部分。
又例如,丙看了上百的名人演讲励志演说,也常读学习技巧人生指南,但仍只是花大量的时间唉声叹气怨天尤人,不满现状却又不愿改变,活在好高骛远的空中楼阁。
丁也许没看过那么多演讲没读过那么多书,但偶然读的某个伟人故事激发了他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行动欲,他继而一丝不苟地制定人生计划,步步为营地为目标而努力。
那么,在“志文化”的层面上,丁实则比丙有文化。
所以我们发现,文化的程度不在于“文”的数量,而在于“化”的质量。当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时,他并不是说不该追求知识,而是说不该盲目地追求知识,不该用有限的生命时光去追求积累杂乱无章的知识,而是应该有选择的有智慧地学习知识,内化知识,让知识服务于自己的生命。
我们生活在一个急功近利的时代,人们习惯于量化的竞争,用数字来互相比较。然而文化是不能被量化的,文化甚至是难能观察到的,真正的文化是人源于心思信仰显于言行举止的一部分,是一个人生命的自然体现。
我们又生活在一个信息泛滥的时代,“知识”似乎只是谷歌一下百度一下的距离,然而可获取性的提升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质量的下降,并使得人们探求知识的决心和诚意滑坡。人们开始钟意3、5分钟可以读完的在社交网络平台无处不在的快餐文章,觉得何必读书呢;人们开始喜爱7分钟以内的短小视频,再长的就觉乏味反感;人们开始习惯效仿他人的行为和生活,试图快捷地获得成功。这些行为也许能提高获取“文”的速度,却几乎抹杀了“化”的可能。
学习正确的知识,深入地反思和体会,勤奋地加以笃行,这样一个由外到内再到外的过程,方能给予我们真正的文化。
当有人问圣妻阿伊莎(愿主喜悦她):“先知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的品行是什么样的?”,她说“他的品行就是古兰经。”由于他对真理的深入内化和杰出体现,使得14个世纪来数十亿人把他作为生活起居各个方面的完美模范。
曾有一个伊斯兰学者带领学生外出,路过一老农家时,一学生对老农说“此乃吾师,他能用一千种方法证明安拉(造物主)的存在”,老农哈哈大笑说:“我看到地上的驼粪便知曾有骆驼经过,如此浩瀚的世界,岂能无主?他需要一千种方法证明,说明他有一千个疑问。”学者听毕跪在地上祈祷说“安拉啊,求你赐予我像他一样优秀的信仰!”学者和老农,谁更有文化?:)
曾有一阿拉伯国家国王拜访麦加,他命人去邀请禁寺的一位学者,以便询问他一些问题。禁寺的学者拒绝动身并回应说“从来都是人寻求知识,知识不会寻求人。”国王听罢后大感羞愧,赶紧动身去禁寺向学者致歉,并请教了他。
希望我们都能够习文而内化之,成为真正有文化的人。
祝君平安。
发布于-02-06
“他是一个信道而且行善,并以坚忍相勉,以慈悯相助者。”
(90:17)
期待您与我们同行山径
马伊萨即便杯水车薪也要说真话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