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作者为:
潮流科普Melody这些年在内娱或者是别的圈子里,总是有人用“文化挪用”这一话题来做文章,只要跟“文化挪用”相关的行为,他们都敏感至极。比如,因为脏辫属于黑人嘻哈文化的产物,强调“文化挪用”的他们甚至想让半个说唱界和街舞界的人都去请Tony老师换掉脏辫发型。那么,“文化挪用”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今天胖崽就化身“好学生”,
和大家一同了解什么是
“文化挪用”(culturalappropriation)
咳咳,都安静!要上课啦~
文化挪用、文化欣赏、文化杂糅与文化传播密不可分
///
“文化挪用指:一种文化背景的人,使用源于其他文化的事物的行为。单从艺术创作的角度看,古今中外文化挪用现象比比皆是。例如,中国传统戏剧《花木兰》被迪士尼改编成动画片和电影,英国诗人拜伦、德国作曲家莫扎特的作品中均出现过对于不同文化的挪用。”
——高育松西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
高教授认为,虽然一些文化的挪用,存在有意无意改写别的国家的文化的现象。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这些杂糅之作让世界一定程度上认识了这些国家的传统文化。从文化传播的角度看,文化挪用、文化杂糅是一把双刃剑。
所以大家不需要听到“文化挪用”就闻风丧胆,瑟瑟发抖,从高教授的观点来看,“文化挪用”更偏向一个中性词。
前不久Netflix(网飞)宣布将把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TheWaterMargin)拍摄成电影,由《王者天下》的导演佐藤信介执导,该片被描述为“中国文学名著的未来主义版动作冒险传奇大片”。一部由西方编剧、日本执导的中国名著改编电影,消息一出就在网络上掀起了不小的波澜,支持与骂声也在舆论场上激烈交锋。
也许之前迪士尼出品的《花木兰》会让很多观众失望,他们都认为外国人对中国民族故事的解读存在谬误。虽然观众对“外国人改编中国故事”真的是又爱又恨,其实本质上还是希望中国文化在影视层面得到更好的表达,希望中国自身能在文化输出上更上一层楼。
我想说,改编的本质就是再次解读与重新创作,好与不好都是艺术的再创造。这些年中国也翻拍了很多外国文学著作,如由《哈姆雷特》改编的《夜宴》、由《布鲁斯特的百万横财》翻拍的《西虹市首富》等等。
美国女作家赛珍珠在上个世纪就将《水浒传》译为《四海之内皆兄弟》(AllMenAreBrothers),也隐喻着在文化交流互鉴层面上,四海之内皆是兄弟。至于这一次网飞《水浒传》的最终呈现效果如何,我保持期待,期待文化之间能碰撞出新的火花。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文化挪用、文化传播、以及文化杂糅(两种或多种文化在内容、形式等方面相互取舍、混杂、模仿及融合的互动过程)在推动全球化以及文明的进程中是三个难以分割的概念。
还有很多人就好奇,为什么这么多海外的人,尤其是美国人所认为的“文化挪用”大多为负面的?
我的文化不是你的舞会裙子
///
之前一个美国白人高中生穿旗袍参加高中舞会的照片被很多华裔美国人炮轰“文化挪用”,其中一个被转发最多的是“mycultureisnotyourgoddamnpromdress”。(我的文化不是你的**舞会裙子)。
一些不太了解情况的人就会说,太敏感了吧,说这个不是文化欣赏和文化传播?
这就不得不说,在美国这个“大熔炉”里,“文化挪用”更多地被认为是一种文化被另一个种族的人(尤其是名人)利用,但又不提这个文化是哪个国家的,甚至不尊重这个被利用的文化元素来源国的行为。
单说这位白人高中生穿旗袍本身没有任何问题,确实对于我们中华文化之美是一种认可和欣赏。
然而细观他们几个同学的照片,就会觉得细思极恐。这个奇怪的动作一大部分是他们对于中国人的刻板印象。比如个子小,驼背。有点类似于Gigi模仿华裔,把自己眼睛捏的很小的辱华行为(这一行为来自于她心中对于华裔外貌的刻板印象。)
总之,此处的这个华裔声讨的“文化挪用”,并不是不让其他族裔穿具有我们民族代表性的服饰——旗袍,而是抨击这个女生踩擦边球的辱华的行为。
“文化挪用”本身是个中性词,但如果这一系列的行为存在着对于另一种文化的不尊重,这种“文化挪用”就值得被声讨。
金?卡戴珊以日本“和服”命名内衣品牌,引起轩然大波
///
除了对中国文化被挪用的反面例子,美国的少数族裔也是从未停止过对于自己文化被挪用的声讨。
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一现象,我们特地找到一个美国学心理学的朋友,激烈地讨论了“文化挪用”的问题。
她的观点就是说:
在美国,“文化挪用”是一个贬义词,是说强势文化者脱离弱势文化的原本意图为了娱乐或商业用途,去使用弱势文化(美国少数族裔)的一些符号。而这一问题会导致新生一代误认为这一弱势文化符号是属于强势文化。
最终的结果就是没有人会记得这个被剥脱的文化的真正来源,因此叫做“文化挪用”。
比如一个最直观的例子,金·卡戴珊用日本的“和服”Kimono来命名自己的内衣品牌被全网抵制。
这一行为既是对于日本传统服饰的一种不尊重,同时,以卡戴珊在美国的影响力,会误导很多美国的新生一代,误将日本“和服”的这个名字当做一个内衣品牌而不是日本传统服饰。
一个类似的例子就是,很多美国年轻人和小孩还以为瑜伽是美国土生土长的文化。
印度人看到就不高兴了,瑜伽是俺们印度的,瑜伽在印度五千多年的历史,你美国说偷就偷?
印度的瑜伽被“挪用”为美国文化,甚至是美国白人文化
///
再往深了去说,美国人对于“文化挪用”的负面观感与美国的历史遗留问题以及多种族多文化的大环境息息相关。
很多少数族裔明明也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但却因为美国大环境中根深蒂固的“白人至上”文化,在学校和工作中受到各种各样的歧视和霸凌。(虽然美国社会为了消除种族歧视做了很多努力,但这种在人们潜意识里的“双标行为”很难彻底消除。)
而文化符号被剥夺的“双标行为”就是说,当瑜伽还没被普及的时候,如果一个印度裔美国人做瑜伽,别人就会说这人好奇怪呀,然后被各种嘲笑;而一个白人做瑜伽,很多人就会感叹:哇,好酷,好高级!
同理,亚洲人“狐狸眼睛”的长相特征一直被人取笑甚至霸凌,而当白人女孩也这么做时却被认为是一种时尚潮流,这的确是很令人失望的。
这就是为何瑜伽在美国的盛行是因为很多美国白人爱做瑜伽(集美们喜欢的加拿大Lululemon在北美的盛行,也不小心让人以为瑜伽是白人的东西)。
搬运人家的文化就算了,当别人搬运了你的文化中并从中受益后,还要继续歧视你的民族。
印度人生活在遥远的亚欧大陆还不至于每天因为这个心塞,但生活在美国的印度裔就真的惨。自己文化被偷就算了,偷完还要来歧视我们。
本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原则,我非常理解美国人对于“文化挪用”的声讨,甚至还很支持,因为这是美国少数族裔获得自由和平等的必经之路。
跳出美国人眼中的“文化挪用”,“文化挪用”也只是一个中性词
///
跳出美国的特殊国情,“文化挪用”也只是一个中性词。大家所炮轰的“文化挪用”也是基于其他种族对于自己种族的不尊重,以及这背后的少数族裔为了争取平等的一种表现形式。
但将这一概念粗暴地套用到中国,说中国明星搞脏辫是“文化挪用”,就觉得有点变味儿了。
就像每个国家的国情不一样,每个人的出发点也不一样,只要尊重别人的文化,肯定别人的文化,那么“文化挪用”既是一种文化欣赏,更是文化传播。
就像两届美国第一夫人访华时都身穿旗袍一样,她们所表达的是一种对于中国的文化欣赏,是一种“国际礼仪”,也没见有人此事拿“文化搬运”做文章。
退一万步来讲,如果从一开始,为了防止“文化挪用”,而是将圈地自萌吸进肺里,把独自美丽打在公屏上,这个世界会是怎么样的?
是中国人就不吃匹萨汉堡,是欧美人都别吃中餐别喝茶别泡脚
除了基督教结婚就别穿婚纱
除了美国人都别穿牛仔裤
除了黑人不允许当Rapper
这是将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置于何处?
最后,希望更多的人能够理解为什么“文化挪用”对于文化传播是必不可少的,也能够理解那些炮轰“文化挪用”的人的出发点,而不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地就上升到某一个道德制高点,最终伤害无辜,失去好的创作。
时代在进步,全球化的趋势下文化传播的程度只会越来越深,也会有越来越多的“文化挪用”现象出现。我们抵制种族歧视、坚持文化的多样性。但如果还是有人不分青红皂白,看见某个公众人物梳着脏辫发型,就立刻把“文化挪用”变成他看世界的“有色眼镜”,那么可能半个地球都是在“文化挪用”吧。
参考:
1.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文化挪用、文化杂糅与文化传播》作者:高育松
2.人民网《旗袍事件”打翻美国“熔炉”》作者:王聪悦
3.知乎《文化挪用(culturalappropriation)这个问题成立吗?》
4.知乎《如何评价白人高中生在毕业舞会穿旗袍被批文化挪用(culturalappropriation)?》
5.京华时报《解读美国第一夫人着装:穿中国红显热情友好》
*以上观点均为作者个人分析结论,均不代表文中所提主体主张。*
本文为作者:豆瓣:开飞机的尼莫(微博
潮流科普Melody)的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搬运请先联系作者,侵权必究。图片来自网络,侵删。文案/
潮流科普Melody文案编辑/炒米
排版/柠檬
授权来自/
潮流科普Melody责任编辑/鱿鱼、柒桔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