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玉:主要分布在我国新疆,在上古时期就已经被发掘,属于中国玉石之中最负盛名的。
#中国是当之无愧的玉石大国。
从神玉到礼器,从权贵专属到民玉时代,古人以和田玉为代表,创立了一套集物资、社会、精神为一体的玉石文化,它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想建树,是最能代表中华文明的物质之一。
很多人感到好奇:为什么千百年来,唯有中国发展出了亘古千年的玉石文化?为什么即使到了今天,中国人仍对玉石有着深切的情感?
实际上,这与玉石本身的多重属性是分不开的。
在人们以石头为工具的石器时代,玉石坚韧、致密的质地恰好满足了人们使用工具和价值交换的需求。
它不会过分柔软而失去耐久性,也不会太过坚硬而难以加工,刚好处在一个能够被人利用、却也需要人们花费一点心神的境地,成为一种既有实用属性、又有价值空间的物品。
独山玉:是我国影响力非常大的玉种之一,早在新石器时其就已经被发掘,历史也是比较悠久的。
#中国玉器的发源
中国玉器诞生于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早期,至今有近年的历史。
从出土玉器考证,公元前七千年左右的河南南阳独山玉雕“第一村”(*山遗址),公元前四五千年前左右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辽河流域红山文化,*河时代距今-年之间,此后玉器与钢器并用了约年,玉器盛行上下约年,我国是世界上用玉最早,且绵延时间最长的国家,素有“玉石之国”的美誉。
岫玉:早在乾隆时期就非常受欢迎,随着玉石的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了国内最受欢迎的名玉之一,在国外有着很高的人气。
#玉促进文明社会
玉促进了文明社会的产生,从而为国家产生打下了基础。
在国家形成之前,首先是文明社会的产生。
文明社会所包含的现象和内容很多,比如文字的起源和应用、专门治人的劳心者阶层的形成、手工业工匠和作坊的产生、宗教和巫师的出现、工艺美术、装饰绘画及其它艺术品的大量创作和运用等。
在这许许多多的文明现象中,玉器和其他文化产物相比,有过独占鳌头、特别引人注目的地位。
绿松石:产地主要集中在中国,所以它也是我国出口最多的矿石之一。这种玉石由于颜色美颜,在国外还有着“波斯绿松石”的称号。
#玉意识演化成国家意识
玉的一些原始意识逐步演化成了国家意识
同任何国家产生一样,中国的国家历史也经历过由血缘氏族组织向地域组织演进、由氏族社会向古代都市演进的历程。
从村落社会到村群社会再到国家*治的过程,这是国家产生的一般轨迹,这其中国家意识的产生和形成是关键。
玉图腾作为一个氏族和部落的象征,代表了当时人们已有了氏族、组织和地域组织的意识,而且这种意识必然要进一步发展扩大,青铜器的使用,推动了这种发展进程。
当玉器的产生和对其的追求进一步发展时,人们赋予了玉器更为丰富的观念形态和内容,这些观念和内容不再是一个氏族或一个村落所独有,它大大超越了氏族地域的界线,成为相当大范围内人们共同的信仰,共同的崇拜,如玉器时代的玉璧和玉琮可广泛出土于中国的各个地域,于是便产生了国家建立之初的意识现象,这些现象在《山海经》和《尚书》中有很多描述。
青田石:主要出现在浙江省的青田县,最常见的颜色是以青绿为主,名贵的品种则有竹叶青、蓝青田和紫檀冻等等,也都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
#玉器代表的*治等级
前沿动态古玉器的*治价值表现在古玉器是社会等级制的物化,是古代人们道德和文化观念的载体。出土玉器基本上出自有身份和地位的大中型墓葬中。
春秋战国就有“六瑞”的使用规定,6种不同地位的官员使用6种不同的玉器,即所谓“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壁、男执蒲壁”;从秦朝开始,皇帝采用以玉为玺的制度,一直沿袭到清朝;唐代明确规定了官员用玉的制度,如玉带制度。
寿山石:主要分布于我国的福州,在古代的时候经常被作为印章雕刻使用,也是因此有着“四大印章石”的称号。
#玉推动社会发展
玉本身的性质推动了私有制社会的发展历程
玉由于难得和稀有,成为当时人们为数不多的奢侈品之一,是权力、地位、财富的象征,为了得到这些东西,便开始了掠夺和占有,谁掠夺和占有的越多,谁的地位就越高。
这种过程逐步演化,人与人之间就产生了奴役和被奴役的关系,于是就产生了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
玉推动了古代国家上层建筑的发展:国家的产生需要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包括*治理论、思想文化意识、*队和武器。
而在所有的上层建筑的方方面面,玉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玉制的礼乐器、工具、仪仗器,以及葬玉等都是其重要的内容。
总之,玉与中国古代国家的产生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主要原因在于它本身固有的强烈的两重性,即既是实用品,又是艺术品。
玉器的产生要远早于其它材料的工艺品,它最易为上层建筑吸收和运用,客观上只有它具有较早地登上*治舞台的条件。
它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其产出数量之大,使用地域之广,运用形式之高,社会理论之丰富,确实无他物可及。因而,当古代社会各种文明最终汇成古代地域内的统一意识形态(即国家意识)时,曾经大量融进了玉文化这个内容,并在中华民族祖先形成国家的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免责声明
1、文章部分文字与图片来源于网络。
2、因编辑需要文字和图片之间亦无必然联系,仅供读者参考。
3、文中部分转载至网络,涉及部分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因非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原作者或编辑认为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4、本网页如无意中侵犯了媒体或个人的知识产权,请告之,我们立即予以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