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编辑:颜金珊骆翔宇
文化生态系统服务是生态系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人们逐渐认识到,深入理解文化生态系统服务对城市化的响应机制是可持续治理和土地使用决策的重要内容。然而,既往研究主要对生态系统服务在城市化过程中的变化进行探索,仅将文化生态系统服务作为服务类型之一,很少有研究揭示快速城市化过程中文化生态系统服务的变化机制。基于此,王志芳等人在JournalofCleanerProduction杂志中发文,以北京市房山区长阳镇为例,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究,通过绘制城市化过程中文化生态系统服务的感知空间分布图,填补了这一知识空白,分析了中国城市背景下的城市化对于文化生态系统服务变化能够产生的影响,并从动态的角度丰富了文化生态系统服务的相关理论。
方法框架
研究选择于、年在北京市房山区长阳镇进行,并选择不同城市化强度的村庄来代表不同城市化阶段的区域,使用Arcgis10进行空间分析,用建成区(BUA)和拆迁区(HRA)两个指标来代表长阳镇地区的城市化水平,采用层次聚类分析将36个村庄依据其BUA和HRA比例划分为3组,分别为城市化村庄(具有大量建成区和少量拆迁区、已经成为城市区域的村庄)、过渡村庄(向具有较高比例拆迁区的城市区域过渡的村庄)和原始村庄(处于原始状态、变化最小的村庄),并通过筛选、整合、预测试交叉验证等过程确定了美学、娱乐、疗愈、社会、传统、经济6项文化生态系统服务指标。
基于相关研究,文章采用地理信息系统中的核密度制图与半结构化问卷相结合的方式来评估长阳镇居民所感知的城市化过程中的文化生态系统服务(CESs)变化。在问卷数据收集过程中,对每个村庄展开了由8-10名当地居民构成的小组访谈。受访者在提示和协助下确定和标记不同类型社会和文化服务的位置。随后使用核密度的方法处理点数据,以显示CESs的空间格局。问卷数据被导入IBMSPSSStatistics24,之后在ArcGIS中与空间数据合并。
借助Fragstats3.4,使用总面积(TA)、大型斑块指数(LPI)、景观形状指数(LSI)和核心区指数(CORE_MN)检验了CESs的空间格局,显示了聚集更多CESs的热点区域,可通过不同村庄类型之间各种景观指数的差异理解城市化过程中CESs的空间分布差异。此外,本文还运用因果循环图(CLDs)来理解城市化过程中CESs的变化机制,能够帮助理解与CES相关的不同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结果
1.长阳镇的36个村庄经历了不同的城市化进程,其BUA和HRA有所不同,最终将长阳镇的36个村庄划分为15个原始村庄、11个城市化村庄和10个过渡村庄。
2.在文化生态系统服务的特征方面,受访者经常提及美学服务和娱乐服务。同时,作者通过核密度函数捕获了特定地点单项CESs的空间格局。
3.城市化进程对CESs的贡献是积极的,CESs在不同城市化强度的村庄之间的分布和聚集存在明显差异。城市化村庄的CESs呈现出相对积极的结果,其总面积较大,空间分布高度集中,拥有更多的CESs,并集中于核心区域。过渡村庄的CESs相对更加分散,与原始村庄和城市化村庄相比,其斑块规模最小。原始村庄的CESs较少,其热点区域也相对较小。
4.使用了因果循环图(CLDs)来描述各种因素及其对不同城市化强度地区CESs变化的影响,以揭示城市化过程中CESs的变化机制。在原始村庄,对CESs持积极意见的参与者大多提及了自然特征(山脉、森林、河流)和粮食生产。在过渡村庄中,参与者群体对CESs表示了很多负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