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行业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年传媒发展方向,总编们怎么看
TUhjnbcbe - 2021/1/12 17:22:00

年传媒发展方向,总编们怎么看?

专访人

刁毅刚

专访嘉宾:

李国臣珠江时报总编辑

田科武北京青年报常务副总编辑

杜世国燕赵晚报副总编辑

中国传媒科技:在互联网、科技界等全面进*内容产业之际,请您谈谈对年传统媒体发展方向的预测。

李国臣

现在的传统媒体都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媒体提出的要求进行快速转型与媒体融合,也就是说,除了自身的传统业务要坚守之外,还要尽快强化自己的移动互联网信息采集与传播的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主流媒体的打造,也才能更好地面对新媒体的竞争。

田科武

年都市报将延续年的发展趋势,具体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将继续控制出版量,减少无效发行,力求有效节省成本。在开源还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情况下,节流是一个不得已的选择。今年年初,中国青年报宣布周末停止出纸版,这对其他都市媒体或许会是一个积极的暗示,相信会有一些都市报陆续加入周末不出刊的行列中来。

二是继续对内容结构进行调整。总体来讲,寻求与新媒体差异化的内容策略将是都市报内容调整考虑的重点方向。传统媒体传播即时新闻的空间将进一步压缩,这部分内容,都市报仍将继续作为,但会把传播的主阵地转移到新媒体渠道上来,相应地,各家媒体会在差异化的内容上下功夫,可能的突围方向包括:强化深度报道,为读者提供有关重大新闻事件、重要新闻人物的深度解读和分析,这样,会使得都市报的长篇幅报道越来越多;强化本地服务。本地新闻和服务有助于维系媒体与本地读者之间的联系,提升媒体平台的商业价值,加大本地新闻和服务是值得尝试的举措。另外,近年来,各都市报都较大压缩了国内新闻、国际新闻的报道量,这也为加大本地新闻和服务的力度提供了可能;强化人文副刊。人文副刊说到底,是在传播一种情怀,一种生活方式,这样的内容常常是新媒体难以提供的。

三是媒体转型加速推进,而且与以往不同的是,转型可能获得来自官方的资金支持。但官方推动的媒体转型,会不会取得实际的成效,还很难说,但各都市报的转型探索将加快步伐,这是一个可以预见的事实。但愿这其中能出现一些有特色、有价值的尝试,而不是媒体为了响应官方的指示而千篇一律地推进。

杜世国

年注定是传统媒体的“历史性裂变年”。新年伊始,以京沪两张名报——东早、京华关停纸质版为标志,随着移动互联网下半场开启,除少部分提前转型卡位新媒体外,相当部分传统媒体集团,因内外部各种原因的累积,一方面陷入资金链焦灼,一方面面临平台切换的阵痛,不确定性时代全面降临。

两个平台的切换犹如“崖头一跳”,已不得不为。体制机制惯性和历史欠帐所导致的行动迟缓,使很多传统媒体集团还没有准备好“过冬的衣服”,就必须“裸奔”加入“生死时速”,实现切换:一是采编平台切换,从传统“集装模式”到新媒体“分发模式”;二是经营平台切换,从传统“广告模式”为主到新经济“项目模式”为主。聪明的传统媒体集团还准备好了第三个平台——资本平台,为前两者保驾护航。

“中央厨房”因为顺应央媒“打造新型主流媒体集团”的需求应运而兴。作为官方主导的传统媒体集团“标配”,很可能出现以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三大央媒级“央厨”打包给地方为代表的,打破集团常规构架的“一刀切”、“大一统”式的改革风潮,客观上跨过行*层级和集团兼并的“硬”障碍,实现业务上的跨区域整合,与“*府购买”的部分“智慧*务”功能结合,重塑国家治理层面上,传媒与*务信息融合的数字传播新形态。

还有一种是以集团子报、子刊、子网、子频道为“局部试点”,逐步扩展、循序导入、渐次拓展的自有平台建设。难点:一是理清“生产厨房”与“分发端口”的关系,即“大一统生产”与“个性化呈现”的关系;二是更重要的传统生产机制的转变,由传统满足“大一统”下的“科层制”,向批量供给“个性化”下的“中心制”转变,即“平台+个人/小组”,其中难点是终端产品品牌的打造——没有“头部效应”内容IP产品的平台等于零。

另一个平台建设,是内部项目孵化平台建设。因为传统广告的“二次购买”模式已无法承担经济支柱作用,非报经营的产业化因为资本平台不具备,内部项目孵化平台就尤为重要,对接外部资源,实现“平台+个人/小组”式的公司化运营,就迫切需要体制松绑,以流量分成收入,以解整体燃眉之急。

没有了资本运营平台的支持,内容平台和经营平台的切换,终究缺乏长性支撑,实现长期的市场化生存。资本是经济严冬期的“棉袄”,如何用*府引导资金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打造长期托底的基金式融资平台,“澎湃”和“南方财经”是典范。

预计下半年经济进入“底部周期”,经济增长的新动能转换实际上目前已经开始。先行一步的媒体集团,已开始用多种手段,多方位切入新兴的全域旅游、特色小镇、养老旅居、特色医疗、智慧社区等领域,拉伸媒体本地生活特色产业链。好媒体一定是由好产业托起来的,经济结构调整期比拼的是手段,更是眼光。

中国传媒科技:年*报的订户数和收入全面回暖,您认为这种现象是否可以持续下去,未来都市报的发展方向和空间在哪里?

李国臣

三年前我曾经预测过中国的报纸走向:*报公益化,都市报社区化。现在看来,基本方向是这样的。

*报一定会走公益化的方向。就是*委出钱订报,免费派给目标读者,也就是机关干部和基层*员。这个方向是由*报巨大的成本与竞争压力导致的。一方面,*报更多承担的是舆论宣传和引导的功能,在飞速发展的移动互联网语境下,越来越少的人会选择自己花钱订报看新闻。另一方面,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纸价不断上涨,已经由之前的每吨元上涨到现在的每吨元。巨大的成本压力,让各家*报只能提价,这反过来会更加影响订阅数量。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地方开始探索*委统一采购*报,统一派发的模式。

是不是可以持续的问题,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订阅总数,这个数字是根据地方*委的需要来决定的,不是社会或者市场主动增加了多少订阅量,所以一般会稳定在一个基本的数量上。地方*委不会每年都无缘无故地增加*报的订阅任务。二是订报收入。现在的订报收入并不是完全市场化的收入,很多*报享受了*府的补贴,或者是对专题专版报道进行收费。这样的收入构成应该也是相对稳定的,不会爆发式增长。在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的情况下,这种收入可能还会有所回落。

地方*委需要一份*报来传递主流声音,所以也会尽最大能力去支持*报。所以总体来看,*报未来的日子还是过得比较好的。但是指望报纸来挣大钱的日子,应该是一去不复返了。

都市报未来的发展方向与空间,我觉得都不乐观。它不像*报,遇到困难与压力还可以寻求*委*府的支持。目前,都市报有一条可走的路就是社区化。长远看,都市报要转型去做媒体型服务业的方向,如果转不了型,可能就会慢慢走向消亡。事实上,从两年前开始,就陆续有都市报开始退出市场,未来可能还会出现越来越多的报纸,特别是一线城市规模比较大的都市报退出市场,因为他们的压力更大,衰落的速度也会更快。

田科武

*报订户数和收入全面回暖,这个现象的背后原因,我们了解得并不多,不排除部分是官方力量支持和干预的结果。在中国,我们暂时还看不到纸媒像美国的《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那样订阅数和收入上涨的充足理由。

都市报要找到未来的发展方向,必须始终保持好自己的品牌影响力,保持自己在内容生产上的专业性和不可替代性。近一两年的发展变化告诉我们:即使在移动互联时代,优质的内容仍然是稀缺的,是有价值的。都市报要找到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必须紧紧抓住自己作为专业内容生产者的角色不放。

保持都市报的品牌影响力也是至关重要的。有一种观点认为,传统媒体不挣钱,未来的收入,将在纸媒之外的产品和服务上,于是,有些传统媒体人对办报就有些心不在焉,由此导致报纸质量和品牌影响力迅速下滑,这样做是不合适的。媒体失去了品牌影响力,也会同时失去媒体的公信力,直接结果将是媒体品牌和平台的商业价值下滑,这对于转型期的媒体是极为不利的。当下的传统媒体,一方面要努力保持好媒体的品牌影响力;另一方面,加速新的产品和服务的研发,并借助媒体的品牌影响力,扩张其商品价值,提升变现能力。也就是说,可以走影响力和变现分离的道路。

杜世国

*报订户数和收入的全面回暖,部分程度反映了传统媒体集团压力增大的困境,一方面来自于内部主动调整订价、加大推广的自觉,一方面来自于外部相对有优势的“*府购买”服务的支持。

长期来看,在新媒体日渐紧逼的形势下,*报属性的纸质发行仍会面临趋势困境,随着“打造新型主流媒体集团”、“占领舆论主阵地”的要求,和*务人员逐步年轻化的势头,终究要实现向新兴媒体形态阵地的转移,今年两会报道新媒体产品多元化即是明证。

中国传媒科技:最近,刘奇葆部长在人民日报社召开的“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您认为贵媒体的媒体融合工作推进到什么阶段,距离“深度融合”还有哪些工作需要做?

李国臣

珠江时报的媒体融合尽管起步比较早,也进行了一些探索,但是按照深度融合的要求,还只是初级阶段。所谓初级阶段,是指除了报纸这个传统的传播渠道与平台之外,其它媒体有的微博、

1
查看完整版本: 年传媒发展方向,总编们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