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行业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专访纪录片杜甫主持人没人愿意自己的文
TUhjnbcbe - 2020/12/27 8:12:00

《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摄制组在西安

提到杜甫,没有中国人会陌生。

BBC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以一种西方人熟悉的方式讲述东方故事,将杜甫塑造为“儒家英雄”。但他们没有站在外来者的立场上强行解读中国文化,没有突出其“异质性”,而是将古代社会与现代中国对接,观察到了其中的传承。

“很多英国观众看了这部纪录片后,说它讲的是我们共同的人性。拍了这部片子后,我更加敬佩杜甫。”

撰文|余雅琴

编辑|迦沐梓

出品丨腾讯新闻谷雨工作室

《杜甫》:以西方人熟悉的方式讲述东方故事

BBC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海报

近日,BBC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播出。主持人迈克尔·伍德(MichaelWood)像是一个漫游者,带着我们从巩义、西安、天水、三峡、成都游历到长沙、平江,探寻杜甫的足迹。尽管不少观众认为这部纪录片对素材的处理有些简单,但在短短一个小时内讲清楚杜甫的人生和诗歌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如何用西方观众容易理解的方式讲述东方文化,更是对《杜甫》团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杜甫不凡的出生到他悲剧性的死亡,纪录片将这位中国诗人与西方的史诗英雄找到了一个内在的联结,他被塑造为一个典型的“儒家英雄”:在想要进入国家管理阶层的愿望破灭后,他成了劳动人民的一份子,写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等具有批判性的诗句,成为自己阶级的叛逆者,从而成就了一位伟大的诗人。这样的叙事让从不了解杜甫的西方观众更容易在自己的文化坐标中找到杜甫的意义。

与在中国妇孺皆知的情况不同,西方恐怕只有少数研究中国或了解中国的人知道杜甫,为此,纪录片团队请到西方权威学者指出杜甫是可以比肩但丁与莎士比亚的中国诗人,又谈到杜甫对平克·弗洛伊德乐队的影响,将其与现代流行文化相联系。

即使对中国文化毫不了解的观众,也可以将这部纪录片当做“公路片”来观赏并获得趣味——或许,从诗歌的视觉化角度来说,再也没有什么比杜甫的“壮游”更有感染力了。

主持人迈克尔·伍德探寻杜甫的足迹

当然,我们也意识到文学界、翻译界普遍认为“诗歌是不可翻译的”,大概是说我们无法在翻译后既保留诗人本来的意思,又维持其语言的精妙和独特。尽管西方对杜甫系统性的研究也有百年的历史,但几乎没有译本可以得到普遍性的认可。直至年出版的宇文所安翻译的《杜甫诗》才让这位伟大的诗人拥有了目前最完整的英译本,即使如此,英文和汉语之间依然存在根本性的不同,我们对莎士比亚或荷马的理解同样面临这个问题。

为了弥补这种遗憾,纪录片可以采取更多形象化的表达。作为英国戏剧舞台上最有名的演员,伊恩·麦克莱恩(IanMcKellen)的朗诵为这部作品增色不少,再加上他的形象十分接近杜甫给人的印象,这种设置让西方观众能够更切身体会杜甫所代表的文化内涵,为杜甫的艺术魅力增加无需翻译的注解。

英国著名戏剧演员伊恩·麦克莱恩朗诵《壮游》

变焦的真实还是真实吗?

当然,在我们下这个结论的时候,还是不得不面对一些国内网友的质疑,比如一个网友评论“无法接受今日中国城市之粗鄙丑陋对照杜甫的诗,也无法接受律诗不念最后两句,更无法接受服装形制错乱……”还有人指出,片中出现的不少仿古建筑其实是欺骗游客的产物,与杜甫的唐代并无关系。

事实上,关于中国的西方纪录片并不在少数,但是几乎每一次都会引发类似的争议,认为他者的镜头无法捕捉到中国的真实。即使到今天,《摘金奇缘》这样在好莱坞大受欢迎的电影依然无法得到中国观众的认同。

从伊文思到安东尼奥尼,西方的纪录片大师一直没有放弃对中国这片土地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专访纪录片杜甫主持人没人愿意自己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