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绿色城市研究所林永新在“年度CAUPD业务交流会”上做的报告,感谢作者悉心整理授权发布。感谢会议主办单位总工室等部门提供的资源支持!
作者∣林永新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绿色城市研究所
泰山位于泰安市,下午这个板块归属于文化传承板块,所以今天主要是从文化角度来讲。汇报按照以下的逻辑展开,首先在三个层次当中看到文化有什么特点和规律,然后看文化在保护传承当中遇到什么问题,最后是从规划的角度制定了什么战略。
从三个空间层面来说,首先是城市,第二圈是城市边上的山山水水,叫做野,再大一点是国,特别是以前诸侯国的尺度。按照空间的尺度从大到小,我先谈第一个空间层次,也就是“国”。
一、“国”的尺度
1.1文化特点:区域文化同源从“国”这个角度,泰山周边的文化有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区域文化同源。
泰山是中国天下格局的文化地理坐标。我们看“五岳四渎”,它界定了传统中华的四方。传说盘古开天辟地,死后血液化为江河湖海,身体躯干化为五岳,其中头化为泰山,因此泰山是五岳之首,泰山对标定中华的文化地理空间具有重要意义。
海-岱-都大圆。我们还发现了中华文化地理的一个大圆,也就是“海-岱-都大圆”。以泰山为圆的中心,东部端点是大海,尤其是蓬莱,这里向来是中国人文化意象中的天上仙境,而海和岱向来是一体的,古文化中,来到了泰山其实也就象征到了大海,《山海经》说“泰山,环水出焉”,也是这个意思。泰山是在中国最大的、农耕文明中最富庶的华北平原中兀起的一座大山,在华北平原和周边的山地交界处,刚好是中国最主要的三个古都方向,其中华北平原与北部燕山交界处是北京,与江南丘陵交界处是南京,与太行山伏牛山交界处是洛阳、西安这几个古都。这个大圆不仅衔接了东海、华北平原和山地的三类地理,也连接了中国最主要的古都、人间,以及仙境,这就是泰山的气魄。
文化连续性。我们把研究范围缩小到泰山周边一两百公里之内,在文字出现以前,这里出现了很多文化,包括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他们都属于海岱文化的同一个文化序列,相互是有关联的。我举其中的一个例子,譬如泰山以南30公里的大汶口文化遗址,我们看到这里出土了一个非常著名的陶罐,上面刻了一个上古时期自然崇拜的符号,这个符号有三个部分组成,下面是山,中间是火,上面是太阳,意思就是在山上烧火来祭祀太阳,当时这个叫做“柴望”仪式,所望的就是泰山,后来柴望仪式演化为在泰山上的封禅仪式。可见在远古时期,泰山就对周边地区有很大的影响。
鲁邦五山。进入了文明时期尤其是周代,这个地方就是鲁国。《诗经·鲁颂》说,“泰山岩岩,鲁邦所詹”,以泰山为首的“鲁邦五山”标志出鲁国的边界。鲁国是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而周公又是创作《周礼》的,所以鲁国这个地方的礼仪、文化非常的发达。因此,泰山跟鲁国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泰山与儒家。这里集中分布了儒家的四个圣人,包括孔子,孟子,颜子,曾子,有关于他们的主要文化遗迹都在这一带,儒家学说也与泰山和庄重气质相吻合,还有一个非常经典的说法“泰山是岳中之孔子,孔子是人中之泰山”。《史记》记载,孔子去世前感叹“泰山其颓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因以涕下,可以看到孔子也把自己比附做泰山的。
重大文化活动。封禅是古代最重要的*治文化活动之一。我们看秦始皇是怎么做的,《史记》记载,传说古代有72位帝王来此封禅,但中断了几百年,到秦始皇时期已经记不清楚如何封禅了,因此,秦始皇就到泰山南边一个叫邹峄山的小山,先排练一次,然后才到泰山举行正式的仪式。而这个邹峄山跟泰山一样,有一条明显的中轴线序列。另外是祭孔活动,从汉代开始历代帝王都是把封禅和祭孔联系在一起的,一般来说都是先来泰山封禅,再去曲阜祭孔子,形成了国家文化活动“二合一”的惯例。
营城模式。泰山和南边的几个古城也是一致的,都使用“山-庙-城-台-水-阙”的中轴线来统领空间序列。左边这张图是泰安古城的轴线序列,北依泰山,主要的建筑是岱庙,然后是遥参亭,接下去是护城河,城外有禅地的小台地,最后是九仙山天童山两个门阙山。曲阜鲁国故城是孔子思想的发源地,它的轴线序列北边以泰山为顶点,然后是孔庙,接着是宫城,然后是雉门两观,护城河,之外是舞雩台,最后用凫峄二山收尾。邾国故城是孟子思想的发源地,它以泰山和峄山为端点,先是陵园,然后是宫城,接着是水边台,跨过护城河,最后是郭山双峰作为门阙。可以看到三个城市是同一种营城模式。
1.2主要问题:产业发展带来的文化破坏在“国”这个尺度上,主要的问题是产业发展带来了文化的破坏。
我们看到从济南到泰安到曲阜到邹城,所有的城市把工业区还有新区新城都建在这一条轴线上,因为这里是京沪发展轴,是中国最重要的区域发展轴之一,按照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就会把各种产业都贴到这条轴线上,曲阜在老城区和尼山之间建设曲阜工业园,泰安也在大汶口边上建设一个化工园,瓷窑古镇也想建设一个30万人口的工业新城。这条轴线上,经济空间(工业空间)挤占了文化空间,就出现了很多问题。
问题的根本还在于人们对文化价值的认识不足,觉得产业区比文化价值重要,泰山以南的文化空间是有结构性意义的,它的位置是不可替代的,但是经济空间是可以另外选择的。
1.3战略对策战略一,中华文化枢轴要建立一条国家级的文化轴线,从国家文化象征高地的高度,来提高对这一地区文化价值的认识。这条中华文化枢轴,包含了泰山文化和儒家文化,这两个都是具有全国性影响的文化,而且流传了两千年以上,已经深入了国家的骨髓之中,正是因为这条文化太重要了,所以我们叫枢轴,而不是一般的轴线。
具体内容是三山、三城、三圣。三山是泰山、峄山、凫山,三座文化名山;三城是泰安、曲阜、邹城,三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三圣是周公、孔子、孟子,都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圣人级别的人物。
文化的整体价值远高于各部分价值的总和。例如鲁国五山的整体场域、三城的营城模式同构、儒家各位圣人与泰山的关系等,通过中华文化枢轴战略做一个整体的梳理,这个文化价值就远远超出了每个古城、每个文物遗产的价值。
战略二,文工分立解决了价值认识问题以后,就要采取切实的措施,把文化的空间留出来,把工业发展空间调出去。我们规划了京沪第二发展轴,用来疏解现有京沪轴交通压力,大大加强了其中的交通支撑,引导工业和物流、批发市场等功能西移。京沪轴的原位置做文化产业、休闲产业、新型经济,用文化来引领这一带的发展。
二、“野”的尺度
2.1文化特点:生态与文化交融野的尺度有什么特点呢,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在这个空间层次,生态和文化是相互交融的。
泰安的生态要素都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我们逐一梳理泰安的主要生态要素,看看它的文化价值。泰山的文化不用多说了,我们看徂徕山,李白是在这里隐居的,当时号称“竹溪六逸”,是很有文化的一个地方。布金山是左丘明撰写《左传》、《国语》的地方。大汶河是一条生态带,但也是一条文化遗产的富集带,在汶河的若干个交叉口,都是湿地的生态精华和文物文化遗产的双重精华点。泰安有四大泉群,大部分泉水都跟文化都跟人物相关。然后是田,大汶河边上的汶阳田应该说是全国最著名的一块耕地,如果你把它理解为一片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那定位就太低了,就缺乏文化视角了,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传统典籍里面,最肥沃的耕地都是用“汶阳田”来代指的,而且孔子的*治活动“夹谷会盟”,其主要的成果就是以周礼迫使齐国归还了汶阳田给鲁国。最后是天平湖,它是世界遗产京杭大运河最后一个天然水利枢纽,也是水泊梁山的代表湖泊。因此我们看到泰安山水林田湖的生态要素,都是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的。
“八景”文化大多依托于生态要素。这也是生态文化交融的一个证据。我们归纳了泰安城及周边县城的“八景”,五个城市总共40个景点,发现其中与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相关的一共占了34个。可见从古代开始,城市周边的景观绝大部分是与生态要素相关的。
古代名人和文化活动从城市扩展到郊野,也使郊野地区充满了文化的气息。我们画了好几个地图,比如说诗歌文化地图,我们可以看到,李白并不是一直呆在泰安城的,而是在城市周边四处游走,杜甫也是在周边一路走一路写诗,后来他们在此相遇,一同游玩,又在此宴别。封禅活动也是如此,在泰山边上还有很多的禅地的点和停留的驻点,还有结合封禅而建设的明堂。通过很多的专题地图的叠加,可以看到在城市周边的郊野地区有大量的文化信息。
2.2主要问题:生态破坏带来的文化灭失这个空间尺度面临主要的问题是,随着现在生态环境的变迁,很多以生态空间为载体的文化就灭失了。比如说我们可以看到,随着开矿、坡地开荒,湿地的减少,传统八景里面有很多已经没有了。
2.3战略对策战略一:生文同修在规划里一般都需要构建一个生态网络,进行生态的修复,我们提出来要特别注意修复那些有文化价值的生态要素,因此,在生态网络里面把那些文化空间做了特别标定。
比如说“左丘桃源”这片地区,需要生文同修,生态修复需要修补“八景”中的“氿泉涌泽”,连通水系,矿山复绿,增加肥桃特产的种植;人文修复需要修补“八景”中的“书院秋风”,保护好左丘明李白遗迹,修复多处历史村落。
生态的修复不能够只从生态本身来考虑,也不是生态越多越好,一定要考虑生态的文化意境。例如徂徕山就需要有一片地区来体现李白诗里面的“云弄竹溪月”的诗境,也就是这里应该有一片竹林而不是松林,应该是小溪而不是大河或者池塘。
战略二:礼乐相济梳理泰安的文化,可以发现基本上可以归为两大类型,第一类称之为礼之文化,大部分属于教化功能,包括封禅文化、大汶口文化,儒家文化,红色文化,吴越文化;第二类属于乐之文化,基本上属于游憩功能,包括隐逸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和宗教文化。
“礼乐”在泰安和鲁国有特别的意义,其地位是其他城市所不具备的。我们知道周公是制作礼乐的,鲁国又是周公的封地,所以有“周礼尽在鲁矣”的说法,鲁国是唯一一个把周礼完整继承下来的国家。实际上,礼乐是对立又统一的,“礼”强调的是“序”,即所谓“尊尊”;“乐”的作用是“和”,即所谓“亲亲”,在鲁的文化当中,礼和乐都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礼序”的作用比较明显,大家都来体会岱庙的庄严,瞻仰泰山五岳之首的气势,但是登完泰山以后就走了,只是观光,没有休闲,没有放松,给城市带来的附加收益很少。未来要把“乐和”做起来,例如徂徕山的隐逸文化,汶阳田的文化等等。我们发现郊野地区有着大量的资源可以挖掘,我们采取了生态、文化资源双评价的方式,识别了四片文化景观魅力地区,从国山名城的“礼”空间导入客流到郊野的“乐”空间,从观光游到深度体验游。
野的建设管控要注重“乐和”,应该尽可能自由一些,以村落、院落的形态来布局,不做大面积大体量的开发,多做一些园林式建筑,体现出传统文人士大夫的意趣。
三、“城”的尺度
3.1文化特点:山-城一体模式第三个方面关于城的尺度。我们国家的历史文化名城有多个,泰安在这里面有什么特点呢?
山-城-庙一体。这是泰安城最大特点。岱庙在五座岳庙里面规模是最大的,泰安城在五座城市里面也是规模最大的,行*级别也最高,其他的四个都是县城,只有泰安是州府。除了规模大,泰安也是城市与山联系最紧密的,是五岳里面临山建城、庙在城中的唯一案例。我们看《康熙南巡图》,就能够看到出了城墙就进了山。
这种山-城-庙一体就带来了泰安城的很多特色。大部分古代城市都是用皇宫或者衙署这种行*机构为中心的,但是在泰安城是以岱庙为中心。另外从古代的泰安地图可以看到,从南门到岱庙天贶殿,到岱宗坊,一直到入山口的红门,到玉皇顶,这是城市轴线一直延伸到山顶的唯一案例,其他城市都没有。
天-地-人三重空间。这是另一个特点。泰山在传统文化中,一直是通天的,是人类和天交流的地方,因此他是天堂仙境的象征,泰山上的各个节点中天门、南天门等,都在不停的预示着登天的过程,五岳中的其他山则没有通天内涵。另外还有禅地,就是祭祀地府,这个仪式在城外的蒿里山、社首山举行。中间加上泰安城和岱庙,形成一条历史轴线,分别象征天庭、人间和地府。中国的大部分历史文化名城都会有一条历史性的轴线,但是不会有象征天堂、人间、地府的内涵。
3.2主要问题:山城一体的特色被弱化在泰安已经没有历史文化街区了,历史文化轴现在还是有的,但是只有几个文物散点串着,传统的意向已经非常淡了。蒿里山作为禅地的小山,以前在城外,现在已经被城市包起来成了盆景,周边很多高层建筑,也阻挡了蒿里山跟泰山之间的视线走廊。
90年代以后泰安脱离老城开发了一片西部的新区,树立了一个新的时代轴,可以看到,这里连接了很多现代化的公共机构,但是时代轴上面基本没有传统文化的要素,主要是使用现代城市设计手法构建了一个大的景观轴线。
因此,传统历史文化场所的淡化,以及新区开发并没有展现厚重的传统文化要素,是泰安这个历史名城在城市建设上面临的主要问题。
3.3战略对策战略一,天阙中轴现在泰安市所具有的两条轴线都是10公里之内的,有没有更大尺度的轴线呢?我们从泰山顶上向远望去,看见了石门、九仙两座山,它矗立在泰山的正南方向,越过这两个山就是曲阜,这两座山就是泰山的门阙,它们跟泰山之间可以形成一条新的天阙中轴。
这条天阙轴线能够成立吗?可以看到轴线上面的节点都具有重大的文化价值,足以支撑天阙轴线之重——天阙的两个山是孔子撰写《易经》的地方,云亭山是炎帝和皇帝禅地之处,大汶口遗址开启中华文明曙光。天阙并不常见,但是伟大的城市往往有天阙,例如秦咸阳以南山之巅以为阙,东晋建康以牛首山为天阙,隋洛阳则是龙门伊阙,泰山作为中国最主要的文化名山,有天阙也是很自然的。
三轴归一。天阙中轴长达50公里,在城区这部分如何与现有的两个短轴线整合起来呢?我们采取了三轴归一的方式,在现状的建成区用三叉戟的形态,三条轴线共同构成泰山的天阙中轴。具体来说,历史文化轴的蒿里山基本上就靠在天阙中轴上,直接就归入了天阙中轴;时代发展走向南延伸到泮河以后,通过泮河湿地公园,向东也能够连接到天阙中轴。这一段的天阙中轴本身也有很多有价值的城市空间节点,包括天外村的入山口、泰山火车站、泰安汽车站、蒿里山,以及在泮河边上的泰湖湿地。这样泰山轴线在城市里就丰富起来了,而且强化了以泰山为尊的景观意象。
这条天阙中轴有多重文化景观价值。它把“国”尺度上提出的“中华文化枢轴”由区域概念转为空间实体;它融合了城区原有的两个城市轴线;它弥补了泰山正南方向无视觉轴线的空缺;它将周边重大文化场所重新纳入中轴;它以炎帝*帝所禅的云亭山、石闾山,弥补了城外“禅地”的场景意向;它为“泰山倒影”提供了泰湖和天颐湖两处既有的水面。
战略二,诗境再生泰山可能是全中国描写她的诗词最多的一座山了,其中大量的诗词是在山顶上目及所望,感叹而发,因此我们以泰山诗词来重塑城市形态形象,具体而言是根据泰山之巅所望方向的诗词所描绘的景象,来约束该方向上城市建设。
泰山往东南方向看是最重要的视角。这个方向可以看到高达千米的徂徕山,也是距离大汶河最近的视角,也是汶阳田和“龟阴秋稼”景观的所在地,汉武帝建设的明堂遗址也在这个方向。这个角度的诗歌是最多的,大部分描写了这个角度的生态和文化遗产。这个角度展现了城市到郊野到自然的逐渐过渡,又有很多自然、文化景观需要保护,该扇面的城市建设以相对分散的若干功能组团为主,建设意境称之为“园”。
从泰山上往西边看,这里的特点是有众多的小山,杜甫写了一首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就是直接的体现。这里的小山形成了复杂的谷地,山地的景观非常的丰富。因此这一片地区的城市建设,就是要处理好泰山望向这些小山的关系,采取“谷”的形态建设策略,控制建筑高度和布局形态,使城市建设和小山地有机融合。
泰山正南是天阙轴线的方向,天阙两山距离泰山有50公里之远,不容易注意到,所以适合在这个方向的远处加强城市建设,诱导人们的视线向远方延伸。南部城区现在是高新区,产业功能比较强而城市服务功能比较弱,结合高新区的产城融合,将其完善为泰安的副城,因此设计策略称之为“城”。它距离泰山比较远,城市建设对泰山的干扰也比较小。
城市的北部,也就是靠近泰山的地方需要控制建筑高度,体现对泰山的尊重,设计策略称之为“崇”。中部城区是历史文化最富集的地方,因此城市设计策略称之为“礼”,三轴归一,用空间秩序反映“礼”之秩序。
因此,城市建设空间形态的总策略是“东园、西谷、南城、北崇、中礼”,每一个都适应了相关的诗词意境。
四、总结与思考
4.1三个层次的规律有普遍性吗?首先我们看国,国这个空间经常出现交通锁定现象。在这个尺度上面经常可以发现一条文化遗产非常集中的走廊,包含了一连串优秀的文化资源,而它往往是要依托于一条长期的文化线路的,进一步说,这种文化线路又往往依托于古代的驿道,驿道一旦形成,往往会形成锁定的效应,不断的强化,最后升级为现代的综合交通走廊,然后就往往会催生出一些大的产业区域和大的城市、新区、新城,在这个时尤其是重大的产业区,就会跟文化集中的遗产,发生了冲突。
因此把货运走廊和新兴的产业发展带转移到一个新的地区,就成为一个常见的方法。除了这次泰安战略以外,以前在温州的规划项目里面,我们也把现代的滨海产业带做强,以保护位于内陆的古代驿道上串联的几个文化核心城市。成都周边也是如此,成德绵到乐山是四川文化最集中的,在汶川地震后中规院曾经提出,在龙泉山以东展开一条新兴产业带,这一个设想现在已经初步实现。
第二个是野的层面,中国传统的“野”都是四类空间的交叠:生态空间+农业空间+村邑空间+文化空间,是相互复合的。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中国城市营建传统中对城市周边山水的关照,存在一个“大圆”的概念,另外一个原因是文人墨客的游赏,寄情山水,睹景抒怀,田园乡愁。
这个尺度最容易出现的就是生态和农业空间被破坏,例如被城市型的开发所占用,或者使它单一化,简单化,从而失去了它的文化内涵。
在泰安的例子里面我们找到了这种生态与其他功能复合的文化地区,其他的案例其实也是有的,例如我去年业务交流会介绍的南昌规划案例,就在南昌城区周边挖掘了四片地方场域特色的郊野乡愁空间,还有一个例子就是北京总规里提出的三山五园地区。
第三,在城市的层面上,城市建设与文化保护的关系。这里我想谈两个规划经验。
老城和新区的关系V1.0版:
开辟新区、保护老城,双城双轴线
从改革开放开始,面对快速城镇化,我们普遍总结了这么一个经验,这个经验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它使大量的历史城市在城市结构上摆脱了开发压力,老城得到了较好的保护。但是这种做法也是有局限的,因为按这种思路往往是老城老空间、新城新空间,传统的空间秩序一般会被局限在老城的范围之内,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它不会扩张,只会越磨越少。新区建设大部分采用现代主义的设计手法,比如说组织招投标来选取一个好的方案,研究一下构图,但是往往会在新区就不考虑塑造本地历史感了。这在普通的城市可能无所谓,他是在历史文化特别厚重的城市就很可惜了,能不能有一个更新版的呢?
老城和新区的关系V2.0版:
新瓶装老酒,老树开新花
也就是在新区深挖历史文化信息,在新区延续传统的秩序,使新的建设散发传统的味道。这次在泰安我是用了这种方式,但其实吴良镛先生在十几年前的济南战略里面就已经使用了这种手法,他把大明湖到千佛山的济南中轴线向北延伸,并且设想再开辟一个新的“北湖”来再现“佛山倒映”的景象;中规院这次北京南中轴线规划也是贯彻了类似的思路。
战略规划的方针V1.0版:
东西南北,表述城市扩张方向
20年前战略规划开始风起云涌,也形成了一种规划的经验,就是战略规划要指出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类似“东拓、南延、西控、北优”之类的表述往往成为战略规划需要归纳出来的核心口号。这是城市发展增量时代战略规划必须回答的问题,在过去的20年内普遍地有效指导了城市未来的发展。现在我们迈入了新时代,城镇化速度开始慢下来了,而城市病越来越严重,能不能有一个更新版的呢?
战略规划的方针V2.0版:
东西南北,表述城市品质要求
这次在泰安我们发现城市的东西南北几个方向有不同的场地特质,对城市建设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更加侧重于各个方向上面的建设形态的取向,以提高城市的品质,提出了“东园、西谷、南城、中礼”的新的归纳方式。其实这也不是我们新创造的,雄安新区的表述“北城、中苑、南淀”给我们提供了启发。
4.2从文化结构的层次到文化空间的层次我们规划师研究文化的目的是什么呢?不是为了自己认识文化,那是自娱自乐,而是要通过我们的努力,在空间规划中帮助公众更好地认识到文化的内涵。那么本次交流谈到文化空间的三个层次,它和文化的结构有什么关系呢?我觉得这有两个阶段,形成一个闭环——首先是规划师如何认识文化来创造空间,然后是公众如何感知这种被设计的空间,并借此深化了对文化的认识。
第一阶段是文化客体经由认识主体,再到空间客体。先说文化客体,马林诺夫斯基认为文化的结构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器物,第二个层次是组织、规则,第三个层次是价值和精神。再说主体,第一阶段中,认识主体是规划师。认识主体来认识文化有三个重点,分别是文化的现场感知(例如对泰山、岱庙的现场观感)、与文化有关的行为组织(例如古代封禅的线路组织、明清诗歌之路的路径,姚鼐登泰山的过程),以及文化之间的相互联系(例如儒家礼乐文化的多处地点的表现、这一区域的几个城市共同的营城模式)。
连接文化客体和认识主体的桥梁是认识范畴,也就是文化结构的三个层次与认识文化的三个重点之间,实际上是认识论问题,也就是如何由表及里地从文化结构的浅层逐步深入到文化结构的深层。从认识论的观点看,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有感觉、知觉、表象三个形式,我们发现,文化结构的三个层次和认识文化的三个重点之间虽然是网络化的关系,但是也是有各自的重点的,下是图中红线的关系是主要的,也就是器物经由感觉,成为文化的现场感知;组织规则经由知觉,升价为文化的行为组织;价值观经由表象,形成对文化之间相互联系的认知。
连接认知主体和空间客体的桥梁的是实践范畴,具体而言是设计手法。文化空间的“城、国、野”三个层次与认识文化的三个重点之间,是一个网络化的交叉关系,但是其中也是有侧重点的。城的层次,更易于表达对文化的现场感知,而规划设计手法主要是营造相应的文化场所,以加强这种感知的感染力;在野的层次上,应加强对文化相关线路的组织;在国的层次上,应重点研究区域间的文化关系,以此来认识文化的价值观和精神。
第二阶段是空间客体经由认识主体,再到文化客体。这一阶段的认识主体是公众。在城、野、国三个层次,公众借由规划师设计、营造的空间,通过对空间的感知,形成了对文化的感知,文化对行为、规则的约束,以及文化之间的关联性这三个方面对文化的理解。然后进一步通过对文化的三个方面的认识,从感觉、知觉,到表象,实现了对文化三个结构层次的深刻理解。
通过这两个阶段,实现了规划师认识文化客体,通过“国、野、城”三个空间层次的塑造,帮助公众加深对文化客体的认识这一目标。
(感谢杨保*院长、张广汉副总规划师对本项目的指导和点评。“国”尺度的研究主要是清华大学武廷海教授率先提出的思想和见解。项目组包括林永新、刘世伟、李刚、闫晓璐、闻雯、李申)
中国山水文化的回归与引领——杭州市拥江发展战略规划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美丽厦门”战略规划()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城市创新战略中的规划作为——以广州新*埔战略为例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生态地区转型与再生:十堰远景战略思考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多源数据在城市战略规划中的应用——以常州市为例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战略规划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