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行业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中原文化研究年第5期张秉
TUhjnbcbe - 2020/12/7 2:34:00

论大数据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张秉福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总体生存状况面临不断恶化的严峻态势,促使人们反思传统保护方式的弊端与局限,尝试重新建立非遗与当代社会生活的联系。大数据能够改善非遗信息保存,创新非遗传承方式,增强非遗传播实效,促进非遗开发利用,拓宽公众参与渠道,推进非遗科学研究,为非遗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条件和手段。大数据背景下我国的非遗保护还面临着非遗数据库建设滞后,数字化可能导致非遗扭曲异化,非遗数据壁垒现象严重,非遗大数据人才匮乏,非遗大数据法律缺位等问题与挑战。要充分利用和实现大数据的非遗保护价值,确立非遗保护大数据思维,制定非遗数据库建设标准,打造非遗大数据平台,保障传承人深度参与,推进非遗产品合理创新,加强非遗大数据人才培养,构建非遗大数据法律体系。

关键词:大数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思维转变;人才培养;法律体系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08

*基金项目:国家文化部文化艺术研究项目“京杭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互动问题研究”(17DH14)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张秉福,男,山东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文化产业研究基地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山东泰安),主要从事文化产业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构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技术、方法、才艺、价值、情感、知识和趣味系统,充分体现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非物质性和活态流变性决定了非遗是世代相承的文化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1],也决定了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更为复杂且困难。而非遗总体生存状况不断恶化的严峻形势,促使人们反思传统保护方式的弊端与局限,尝试重新建立非遗与当代社会生活的联系,积极探寻非遗传承和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大数据是近年来兴起的新生事物,其生成和运用正在向社会生活各方面快速渗透,并给各行各业带来巨大变革。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非遗数字化建设,出台了一系列*策,各相关机构也在积极探索非遗数字化的应用方式。然而,大数据技术在我国非遗保护领域的运用,目前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国内现有的学术研究,多聚焦于微观层面的具体项目与具体技术应用,较少从宏观与全局层面进行顶层设计;多肯定大数据技术给非遗保护带来的积极效应,较少对其负面影响乃至风险进行系统评估;多集中于探讨非遗信息的大数据收集、存储和传播,较少对非遗信息的大数据挖掘、管理、分析、利用和创新进行深入研究[2]。这些研究现状表明,深入探讨当前我国利用大数据传承与发展非遗问题,对于突破非遗保护困境、创新非遗保护体系、促进非遗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一、大数据推进非遗保护的价值与功能大数据是在收集、存储、挖掘、管理、分析、加工、整合等方面,大大超出人工及传统软件工具能力范围的巨量而复杂的数据集合。大数据能使人们冲破依靠传统观念和日常直觉运行的思维系统束缚,将决策和行动建立在事实和数据的基础之上,从而提升对信息资源的功能整合力和运用创新力。鉴于无法恢复非遗原生环境的客观情势,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非遗信息的采集、保存、检索、再现、整合、传播和利用,可以较好地适应时代要求,实现古老与现代的有机对接与融合,从而为非遗传承和发展提供新的机遇、条件和手段。目前,我国非遗数字化保护主要集中在非遗资料的存储和展示,而视觉文件已成为非遗数字化保护体系最重要的信息载体。大数据所具有的数据体量大、类型多、处理速度快等特征,使其在推进非遗保护上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和功能。一是改善非遗信息保存。大数据时代,以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为载体的半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大量涌现,构成网络数据的主体,其中的非遗数据量也在日益增多,非遗信息保存更加原真、全面、便利。大数据技术兼容性强,既可收集宏观数据,又可采集微观数据,极大拓展了资料采集的深度和广度。立体扫描、图文扫描、数字摄影、全息拍摄、运动捕捉等数字化技术,为非遗保存提供了多种数据采集方式[3],而且所得非遗资料的清晰度、准确度和完整性、可靠性均有了质的飞跃。非遗数据库资源易于借助网络传播和共享,便于随时随地浏览、学习和欣赏,能够促进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原文化研究年第5期张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