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薛九英
“信天游”作为*土高原音乐文化的典型代表,它是根植于*土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及其他们对生命的感受而存在。“信天游”的悲苦、叹息、无奈是依赖于*土地人们生存的痛苦之上的。随着改革开放,这里的人们经济状况、交通、通讯都有巨大改观。人们的愁苦逐渐减少,那“信天游”最精髓的悲凉、无奈也逐渐丧失了核心支柱。加之传播媒体—电视的普及,人们对新鲜的音乐文化如通俗音乐、影视歌曲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信天游”就很难再继续飘飘荡荡、游来游去了。无论“信天游”有无必要去更换新的血液,它作为一种音乐文化,具有很高的审美品位的。对于爱好和从事音乐工作的人来说,都是有必要学习、借鉴和研究的。
陕北地区民间音乐是植根与*土高原这一特定的文化生态之中的,“信天游”便是产生于这一文化生态中的典型实例,作为一种持续了上千年而且还将继续在陕北大多地区作为主导生产方式存在下去的农耕与畜(游)牧相杂的生产方式,以及*土高原特定的自然环境,人格模式,它们对陕北民间音乐已经产生的影响和将继续产生的影响都是值得我们
歌词每句以七言为主,“二、二、三”为基本节奏。如:
“樱桃 好吃 树难栽,朋友 好交 口难开。”
“人凭 衣衫 马凭鞍,婆姨 凭的 男子汉。”
上句为七言,下句多于七言的句子也很普遍。如:
“芝麻 开花 直到梢,咱二人 交朋友 直到老。”
“拔起 *嵩 帶起根,你打 你的主要 我离我的婚。”
除此之外,少则六言,多则十几言的句子也为数不少。如:
“三十里(的)明沙二十里(二)水,五十里(的个)路上看一回你。”
比兴是“信天游”歌词的主要特点。主要是为了衬托人物,渲染气氛为下句抒情作铺垫。如:
“山丹丹开花背洼洼红,受苦人盼的好光景。”
“五谷子(那个)田苗子数上高粱高,
一十三省的女儿(哟)数上兰花花好。”
“云里的日头洞里的风,
蝎子的尾巴后娘的心。”
比兴极为生动,巧妙,抒情则至坦、深沉,字意俱佳,有着民间文学上极高的价值。
也有直抒胸意,开门见山和利用夸张手法的。如:
“端上饭碗想起你,眼泪滴在饭碗里。”
“手端上饭碗大门上照,眼泪儿滴在大门道。”
“想你想的我瘦了,皮带眼眼不够了。”
形象十分生动,夸张极为巧妙。使人不得不为主人公的感情内容。
迭词衬词也是一大特点。如:
“楞格曾曾鼻子花朴楞楞眼,红格彤彤口唇白格生生脸。”
“蓝莹莹的天气(呀)(哎呀老命)起(上)白(哟)雾,
没钱(那个)才把(呀)(哎呀老命)人(上)难(哟噢号)住。”
这些迭字、衬词给“信天游”平添了十分的地方特色。
受到词的牵制,“信天游”的音乐结构,也主要是上下句。虽常有曲折跌宕,即兴变化,但这种上下句的并置结构还始终是主要的骨架。因此“信天游”的曲调比之其它歌种中四句,五句成四、五句以上的较大结构,乐意更为单纯、直接、极容易上口,也极容易理解。
“信天游”的音乐,主要是微,商调式。其次是羽调式,但大多羽调“信天游”与蒙民歌味道很相似;宫角调式亦有,但很少。其旋律进行主要是“双四度杠框架”。如:
这样的“信天游“很多很多,可谓信手拈来。微调式如:
再如:
商调式的“信天游”如:
《骑好马来穿好衣》(神木)
都是把主、下属、属三个功能音往返运用,特别强调。但是只有功能音是很难以造成强烈的风格色彩的,所以许多“信天游”是以四声、五声、七声以至更多的音来构成曲调,加进一些色彩音形成各种音列。
这些色彩音在原来调式基础上以各种方法点缀,甚至占据重要位置给“信天游”注入了浓厚的凄凉色彩。
“信天游”旋法的另一特点是七、八音程的跳进。这两个大跳音程使得“信天游”曲调宕气回肠,凄婉动人,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七度跳进多出现在两乐句的结束处,八度的跳进多出现在乐句的开始。例如:
再如:
“信天游”全曲音调总的趋势是向下降落的,前部分高,后部分低,且幅度很大,极象语言中浓重的叹息声。这种从紧张到松驰的趋势给人以极强的感染力。
总体而言,“信天游”的艺术跨度比较狭窄,但也许正是因为其风格的单纯与结构的简炼方使其在较狭窄的艺术跨度内修炼得炉火纯青、格外惹人。
二、对“信天游”之音乐格局的文化分析。
无论是从外在的自然环境看“信天游”的大起大落,还是从内在的陕北人人格模式看“信天游”的辛酸苦辣都可以认为“信天游”是陕北*土高原山区这一特定音乐文化的典型体现。这就需要我们对“信天游”的音乐结构作一文化分析。
陕北民间音乐品种除“信天游”外,还有陕北说书、陕北唢呐、小调类民歌、各种夯歌、号子及民间戏曲音乐等。但最能代表*土高原音乐文化的还属“信天游”这一音乐品种。
1.地貌特征及生产方式与“信天游”的关系
匈牙利音乐学家萨波奇·本采提出:“文化发展进程中的方式和方向大部分取决于自然因素”。“信天游”也自然要受自然环境与生产方式的影响。
陕北*土高原沟深峁高、渠梁纵横,人烟稀少,植被稀疏。人们在交流信息是都需要很高的调门,且要拖得很长很长才能传入对方的耳朵,往往用毫无语言意义的“噢-噢-”来达到一种默契。这种特有的地理条件也就赋予了“信天游”高亢、嘹亮、悠长的风格。
“信天游”作为一个音乐品种,它是为了抒发人们的情感。人们为了排忧解愁、抒发寂寥的心情,只有借助“信天游”。“信天游”说的好:“男人忧愁唱曲子、女人忧愁哭鼻子”。偶尔远处能看到一个人影,则就更是唱的嘹亮、喊的痛快,以达到相互沟通心灵,会意默契的作用。笔者小时候在家乡陕北听到对面梁上的“信天游”,不禁也想喊上几声方觉舒畅。
陕北人放牧往往门前草不够,要到很远的地方才行,早出晚归,有时甚至出去好多天才回家。一个人在野外山头那么长时间,没有“信天游”那可谓难熬,正是在那种时候,人的生命状态也就达到最自由自然的状态,一个对着对面梁唱呀唱,“信天游”也就游呀游。一辈子唱了下来,“信天游”里面辛酸苦辣全都有。
2.人格结构与“信天游”的关系。
让我们来听一首《信天游》:
总体全曲的下落趋势选成一种总的悲凉、无奈风格,但其中我总觉有旷达、坚韧、深沉的意味,而所有这些又恰与陕北人的人格结构达成一种契合。
陕北人坚韧、能干、注重、实干精神,具有强烈的自尊意识。注重实干,使得陕北男子大多话不多,但实在的性格,不好争辩,反对滔滔不绝,但要求有主见,陕北人冠这种模式以“男子汉”。这种对语言的节约运用,直接反应在“信天游”的歌词中,如:“想你想的我瘦了,皮带眼眼不够了”,“你想的上不了炕,炉楞上画下人模样”,此等歌词精炼巧妙得让人拍手叫绝。陕北人坚韧而自尊,他们成败得失都能以旷达的态度接受,最使陕北人接受不了的是别人对他们有俯视之目光去同情、怜悯,往往此时也是对抗强烈的时候。这正是“信天游”曲调中再悲再苦也让人掉不下眼泪,再涩再沉也让人不会觉得可怜的原因所在。
陕北由于地理环境恶劣,交通十分闭塞,改革开放之前,人们的经济收入一直很低下,温饱问题经常困扰着人们,艰难的生活使这里的人们对痛苦的感受十分强烈,加之封建思想的约束,使人性长时间得不到高扬,人们对人生的第一感受便是“生活就是受罪”。这种对人生痛苦刻骨铭心的感受导致了“信天游”悲凉、苦涩的主格调。所以“信游”的音乐多以降落型的叹息趋势。而且许多“信天游”中都运用苦音音阶:,人们在唱这类“信天游”时总把两个风格浓度极强的给以特别的强调,有时甚至在强拍上落的很长,让人听得汗毛直竖、浑身发凉。
2、地理跨度上“信天游”的音乐差异。
音乐文化的构成一般比较复杂,“信天游”也不例外,它也要受周边文化的影响,陕北地处内蒙、甘肃、宁夏、山西几省区接壤处,邻近地方民间音乐对“信天游”有影响并形成几种流派也是十分自然的。笔者认为,陕北民歌大概可划分为五个风格特征区:
1.神府风格区:今陕西最北的两个县神木府谷地区,以商、羽调式为主,深受蒙古短调和晋西北二人台影响,旋法常作大跳度、八度以上的跳进频繁使用,男声唱腔善用假声高腔。
2.三边风格区:今定边与靖边两地区,地形多为平原和低丘陵,颇受花儿的影响,有宁夏平原之致,音乐风格偏于平稳,在平稳中见情趣。调式以徵调式为主,虽然都属于陕北,但民歌的音调与旋法,却有明显的区别色彩。
3.绥米佳风格区:今佳县、绥德、米脂、吴堡、横山地区,典型的*土高原风貌,山梁峁渠、沟壑纵横。地理上东靠*河,中有无定河穿越。调式以徵、商调式为主,旋法以双四度框架为主,如:so-do-r-so;r-so-la-r等,情绪以苍凉无奈为底色,间或挣扎呐喊劲,属于陕北民歌的典型代表。
4.清川子风格区:今清涧、延川、子长地区。全区山峦重叠,峡谷纵横,地势险要,交通不便,语言很统一,z、c、s不分,属于晋语系个很独特的小分支。调式以徵调式和宫调式为主,旋法唱法都受道情影响。
5.延安风格区:今延安及周边县区,地处陕北南部,当地人多为榆林各县移民,其生活与风习也榆林各县特点,音乐风格在兼容并包基础上略偏重于绥米佳风格区特点,但多温和。旋法也是强调双四度跳进框架。绥(德)米(脂)佳(县)风格区曲调高亢、悠长、节奏较自由,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多微、商调式的双四度框架“及七、八度大跳”。曲调徘恻凄惶、跌宕回肠。最具有“信天游”的代表性。
神(木)府(谷)风格区因其与内蒙、晋西北接壤,所以受蒙古民歌“爬山调”和晋北的山曲影响。有些“信天游”与这两地的民歌相似,如《这地方不如咱们的南沙梁》:
不论从调式及旋法上,还是歌词上都可以看出与内蒙民歌的联系。而且在韵味上也很相似。
再如《天上星星十八颗明》(神木)一曲也与内蒙民歌韵味相似。
而府谷的《一样样骡子一样样马》又与晋西北河曲的山曲很像。让我们看一看与河曲“山曲”《挣不下银钱过不了》作一对比。
这两首歌的上下两句除结束音外,其它音基本上一样,可以看得出有很近的血缘关系。可以说《一样样骡子一样样马》是“信天游”化了的《挣不下银钱过不了》,只是利用上下两句结音将羽调式换成了微调式。由河曲味道过度到“信天游”的痕迹很明显。
三边风格区由于地处陕、宁、蒙接攘处,所以其风格特点也兼及三者的民歌特色。如靖边的《不为看你我不来》从旋法的八度大跳,五度下跳的羽调式方面都是蒙古族民歌的特征。
再如《上山打了个莲花落》(靖边)又与宁夏“花儿”神韵一致。
延安色彩区,主要指绥德、米脂以南的诸陕北地区。这一色彩区的“信天游”多于陕北说书的“平调”以及秧歌调有关,结构较工整起伏比较小,近似于小调,如志丹《唱曲再不要打哨哨》、子长的《火妖精》、子洲的《笑格嘻嘻干妹子崖畔上站》、*陵的《想情人》等等都有陕北说书与陕北秧歌的音调特征,且音域较窄、跳不多、结构工整等小调特点。
总而言之,“信天游”作为*土高原音乐文化的典型代表,它是根植于*土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及其他们对生命的感受而存在。“信天游”的悲苦、叹息、无奈是依赖于*土地人们生存的痛苦之上的。随着改革开放,这里的人们经济状况、交通、通讯都有巨大改观。人们的愁苦逐渐减少,那“信天游”最精髓的悲凉、无奈也逐渐丧失了核心支柱。加之传播媒体—电视的普及,人们对新鲜的音乐文化如通俗音乐、影视歌曲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信天游”就很难再继续飘飘荡荡、游来游去了。无论“信天游”有无必要去更换新的血液,它作为一种音乐文化,具有很高的审美品位的。对于爱好和从事音乐工作的人来说,都是有必要学习、借鉴和研究的。
注释:
①《佳县志》(第44页)
②《佳县志》(第94页)年第一次印刷
③罗艺峰:《西部音乐概论》青海人民出版社,年版。
④李武华:《萌发远古的纯律音阶,—陕西民间的燕乐音阶考源》《交响》年,2期
⑤转引罗艺峰《西部音乐概论》,青海人民出版社年。
⑥《佳县志》
⑦转引:张延春《谈陕北“信天游“音乐的特性音程》,《交响》年3期。
内文插图/段正渠
点击阅读原文[左下]可读其它文章
书房记
秦客出品13
书房是异乡人最后的精神家园
新浪微博丨
陕西秦客合作邮箱丨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