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字
本文由《现代远距离教育》授权发布作者:罗刚杨茂庆
摘要
从信息文化的物质、制度、行为和精神四个层面分析泛在学习环境的场域特征,探讨泛在学习环境中师生互动的变迁。泛在学习环境中师生互动走向互惠共生是师生生存的因应选择,相互尊重是师生互惠共生的基础,平等对话是师生互惠共生的途径。
关键词:泛在学习环境;师生互动;信息文化;数字化革命的深入使社会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信息技术及其物化基础成为人类生活的基本环境和条件,这促使人们逐渐走进了一种全新的生活式样,即尼葛洛庞帝所说的“数字化生存”,无论是*治、经济,还是学习、工作、娱乐、交往等都获得新的形态,并形成了新的文化——信息文化。教育部年4月发布的《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指南》[1]要求,建立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泛在学习环境,适应信息化条件下教与学的需求,推动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融合,实现有效支持个性化、适应性学习的智能化学习支持环境。这种新的学习环境,学习信息多源丰富、开放共享、存取便捷,在某种程度上还具有一定的智能性,这使得所有的外部条件都可围绕学习者发挥效用,以学习为中心的理念得到了环境的支持,师生互动场域发生着时代性的嬗变,师生互动本身也随之发生变化。如果我们考虑信息社会特有的信息文化的影响,那么,这种在信息文化语境中的新学习环境——泛在学习环境,“其场域特征是什么”“其对师生互动发生怎样的影响”“师生互动发生了什么变化”等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泛在学习环境及其特征
(一)信息文化
“文化”是一个高度复杂、多层次的系统,它可用于各种意义和语境。若将文化解释为一种精神和物质价值的集合,它便具有个人、群体、整个社会的生命活动的特征。数字革命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存环境和生活形态,人们交往互动的时空远距化,改变着社会关系网络,重构着社会关系,也改变着人们自身,促使人们的观念、思维和行为发生相应的变化,形成与此相适应的行为模式,进而形成信息社会特有的信息文化。实际上,信息文化是文化信息化后产生的新文化形态,是信息社会中人类生活和活动的一种文化,它是指在一个社会集体中关于存取、理解和使用信息的能力、看法、规范和行为准则[]。正如熊澄宇先生[3]指出的,信息文化可以从物质、制度、行为、精神四个层面进行分析。信息文化的物质层面是指社会信息资源系统和信息技术体系,它是信息文化的重要基础;信息文化的制度层面是指形成和调控人类信息活动的道德准则和法理制度,它是维系社会信息活动的强制性和非强制性力量;信息文化的行为层面是指人们在信息社会新的交往环境中形成的特定行为模式;信息文化的精神层面是指个人和群体在日常生活与整个社会不断信息化过程中形成的新价值观念系统。陆秀红[4]认为,信息文化显著的文化特征,一是建构了自然空间和虚拟空间两个文化平台;二是构建了“无时间之时间”和“流动空间”的新文化时空;三是整合了传统的媒介并形成新的媒介文化。新信息时代的时间表现为普遍化、压缩化、界限的模糊化和结构的弹性化;空间则表现为空间界限的消解与空间的流动性、压缩性、碎片化以及空间的虚拟化等。
信息文化是一种融合文化,由于信息无处不在,每一个故事、每一个信息意义、每一幅图像,甚至是每一种关系,都将在不同的媒介平台展现,意义与知识的合作产生、问题解决的共享便自然而然地发生与发展着。人创造文化,又被文化所创造[5],信息文化语境中的师生互动,其动力和方向将会受到信息文化的某种规限。
(二)泛在学习环境
数字革命为泛在学习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基础。泛在学习(UbiquitousLearning)是一种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刻获取所需的任何信息的学习方式,亦即利用信息技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均可使用手边信息技术工具来进行学习活动的4A(Anyone,Anytime,Anywhere,Anydevice)学习。其具有持续性、可获取性、及时性、交互性、适应性、社会性、教学行为的场景性等特征[6]。
泛在学习环境是数字革命对学习环境的重构,它是泛在学习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全部外部条件的总和,亦即存在于泛在学习活动周围的情况和条件的总和。具体来说,泛在学习环境是指基于云计算、泛在计算技术等数字技术构建的,能全方位支持泛在学习开展的新型信息化学习环境。云计算技术为海量信息化学习资源的存储、共享提供技术支撑,普适计算技术为实现随时随地、使用任何信息化设备获取学习资源并进行适应性的格式呈现提供可能[7]。
泛在学习环境为教育教学构建了一个全新的学习场域。社会学家布迪厄[8]指出,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场域是一个客观关系构成的系统,它是动态的、生成的或是流动的;场域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空间,场域中存在着各种积极活动的影响力,它们之间不断博弈使场域充满活力;场域以关系的存在而存在着,以关系的变更发展而变更发展着。依据布迪厄的场域理论,泛在学习环境实际上是指在信息化条件下信息关联各方相互之间所形成的信息和知识的存取、理解、使用、创造、传播、共享的客观关系构型。处在泛在学习环境中的各方影响力和地位各不相同,通过信息交流互动,逐渐生成新的学习场域。当然,处于这个场域中的各方,都要受到该场域信息文化的影响,产生与信息文化相一致的价值观念、情感态度和行为习惯[9]。
(三)泛在学习环境的场域特征
泛在学习环境是一种高度信息化的学习环境,具有信息时代的文化特征,可以从信息文化的物质、制度、行为、精神四个层面进行分析,而由于信息文化的四个层面之间相互关联,使泛在学习环境的场域特征表现出复杂性。
1.物质层面
(1)网络化与数字化
数字化是指使用0和1两个数字编码来表达、传输和处理一切信息。数字化是网络技术、智能技术的基础,也是信息化的技术基础,同时它又以计算思维为基础。互联网已经成为现今社会的物质基础,线上与线下的融合已然是这个时代的生活式样,新的学习时空得以形成。
()大数据与智能化技术应用普遍化
在网络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物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支持下,泛在学习环境的智能化逐步深化,教与学的数据收集与处理成为教育装备的常态化功能,泛在学习环境所依赖的教育设施具有能动地满足师生各种需求的属性,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相应决策依据和指导。
(3)信息资源的丰富性与可重组性
泛在学习环境是一个富信息场域,海量信息簇绕置身其中的师生,师生通过网络可以将任何地方的信息资源链接起来并予以重组。如超文本可以实现无限链接及对内容的自由选择,师生可根据需要使用某种检索方式,沿着超链接路径重组信息。叶澜教授曾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纪律的“管理者”,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信息的“重组者”[10]。
信息资源的丰富性与可重组性为教师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也为学生自适应学习的发生提供了可能。当我们面对海量信息时,将信息转化为知识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挑战。当然,富信息环境也可能会造成信息的污染和滥用。
当信息知识极其丰富时,师生的传授关系便发生了变化,“学生中心”得到环境支持并进一步蔓延开来,师生互动关系随之发生变化。
(4)信息环境对称与认知的不对称
泛在学习环境中,从信息获取角度看,信息环境既是开放的,又是对称的。开放,是指信息资源不加限制地对学生全方位开放,学生能够自由地对信息进行多样化选择;对称,是指信息化设施为每个人提供了平等的获取信息的机会,在信息与知识的获取上,学生和教师可以是同步的、甚至是等量的,身处其中的师生犹如同处一个信息商城,信息即索即得,师生对信息的可获得性趋同,这种趋同对师生而言是信息获取的平等性、对称性。搜索引擎的使用使信息获取极为便利,使学生拥有更多的与教师博弈的资本。在某种意义上,这和尼葛洛庞帝[11]所言的数字化生存的“分散权力”特质相类似,传统的集权式观念日渐淡泊,教师权威受到冲击。当然,由于学习者个体文化背景、经验背景、兴趣、认知发展水平等诸多因素与教师之间存在差异,他们即便拥有同样的信息,也难以达到认知程度上的对等,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深化对信息知识的理解,教师的引导能力成为这种博弈的重要力量。
.制度层面
(1)平等与自由
泛在学习环境中,随着学习时空的延伸、分离与重组,学生相互作用超越地域性的关联,并在对时空的无限跨越的过程中被重构,师生相互作用的时空不再局限于“在场”,不再受地域、时间的支配,师生之间的直接面对面的“在场”相互作用,越来越被“不在场”的相互作用所代替,而“不在场”的相互作用,在某种程度上排除了与外部社会地位或教师个人风格影响相关联的思维定势,师生互动趋于平等。
泛在学习环境是一个无边无界、具有无限包容性的广袤空间,师生个人自由支配的时间和活动空间大幅度增加,交往范围无限扩大,师生交往有了更多的选择性、灵活性和便捷性。这是一个无时间之时间和无疆域之空间,是一个沉浸其中可以放飞心灵的自由空间,在这里,各种思想都可以找到它的归宿,师生不再受各种社会现实因素的制约,因为这些社会因素可能造成的差异在泛在学习环境中已经被极大地消解掉。信息环境的对称性,促成教育更加平等,在师生抛开实体社会的种种规限解放自我、放飞心灵的时候,便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互动时代——人人参与,师生都可以是传播者或受播者,他们的互动行为可以进一步加深交往深度,便捷、自主、自由与平等是泛在学习环境场域的重要特征。
()个性化与适应性并存
泛在学习环境中知识和信息无处不在、即索即得,特别是人工智能、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通过分析学生学习数据和老师的学科教学数据,形成班级学科个性化学习方案以及每个学生个性的辅导方案,甚至可以做到按需推送资源,使学习具有个性化、智能化倾向。同时,信息资源的丰富性和可用工具与手段方法的多样性也会使教师的教学呈现个性化。真正的个人化是这个时代的根本特征,不仅仅是指个人选择的丰富性,而且还包含了人与各种环境之间恰如其分的配合[1],学生学习的个性化与教师教学的个性化之间存在博弈,通过师生互动交流,两者之间达成相互妥协与相互适应。
3.行为层面
(1)互动符号化与共享符号化
泛在学习环境是一个共享意义的互动系统,具有互动性、对话性与共享性,师生凭借各种便捷的平台进行多向互动、沟通、商讨、探索与分享信息或认知成果。而凭借各种平台与媒介进行的互动与共享,没有面对面的现场感受,是一种符号化的互动与共享。师生间的教学对话,通过各种媒介与平台进行,藉信息符号互动来达成,其所建立的师生、生生关系便不仅仅是人-人关系,更多的是人-机-人的关系,反馈信息的获取,主要依靠双方主动的符号表达。当然,那怕只是点赞的互动,也能表达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