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行业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文化蓝皮书中国文化发展研究报告201
TUhjnbcbe - 2025/3/30 17:57:00
北京白癜风治疗选择哪家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bdf/

新华网北京12月31日电(袁思陶邢贺扬)临近年岁末,站在“十三五”规划收官、“十四五”规划开启的重要节点上,回望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它离“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目标越来越近,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数字经济的强势崛起使得我国文化发展搭上了快车,我国文化发展正进入新一轮“增量改革”周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近日联合发布《文化蓝皮书:中国文化发展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聚焦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特点和政策的相应变迁,对当前文化发展形势进行全面分析,并对文化产业未来的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具体内容涉及区域文化产业、文化金融、文化消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企业、不同类别的文化产业、国际文化产业等多个方面。新华网文化频道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摘登《报告》部分内容,希冀与网友一起总结经验、共谋未来。

应抓住5G商用的重大契机,实施国家文化遗产数字化战略

《报告》指出,年已经被看作“5G元年”,紧随5G商用而来的,将是更为恢宏的文化生产系统变化和文化生态环境变迁,是从目前已经发展较为充分的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延伸,必须启动空前规模的国家文化资源数字化战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文化生态体系不耦合和文化大生产体系不平衡问题。

《报告》课题组认为,必须在国家战略层面认识到,几千年中华文明历史积累下来的优秀中华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战略资源,而将国家文化资源从传统介质向数字媒体的全面转移是将传统文化资源开发为经济资源的关键步骤,实质上是为空前规模的产业整合和文化经济发展准备条件,其意义无论怎样估计都不会过高。只有将一向依赖于财政资助,并且到目前为止仅仅以实物形态存在的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数字化和智能化,接入每一个人的智能终端,才会从根本上使我们的国家文化生态发生变化,而只有建设一个以开放性、多元化、协同化的文化大数据“云服务”平台为核心的新型文化基础设施,才能实现上述目标。

文化和科技融合领域的新治理格局已初步形成

《报告》指出,新时代为文化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新历史条件下催生出一批新的文化业态,而文化新业态的勃兴与不断壮大必然要求文化业界在治理方式或路径方面做出新探索。总体来看,伴随着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文化和科技融合领域的新治理趋势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国家顶层设计推动治理模式改革。推动体制机制改革是提升文化治理能力的重要途径。为促进形成与现代文化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年3月,整合原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职能,新组建了文化和旅游部;7月,成立国家科技领导小组,协调与科技创新领域相关的各种职责。注重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建设,把网络和信息安全纳入国家整体安全的战略高度,召开“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积极推动网络强国建设。一系列改革创新,从国家顶层设计的高度推动了文化治理的时代化和现代化水平。

2、强化文化和科技融合的监管力度。近年来,文化新业态呈现爆炸式增长态势,为规范和管理文化新业态,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如《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文艺节目管理的通知》(广电发〔〕60号)、《关于进一步规范网络视听节目传播秩序的通知》(新广电办发〔〕21号)、《关于加强网络直播服务管理工作的通知》()、“出版国产网络游戏作品审批”和“出版境外著作权人授权的电子游戏出版物审批”()等。这些文件的发布与实施对完善文化业态的管理、规范文化行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3、完善相关文化法律法规体系。法律法规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相对完善的法律法规有助于文化建设健康、有序发展。目前我国在文化领域的相关法律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建设与文化发展的实际需要之间尚存在一定差距。一要加快文化产业的法制建设。文化产业经过近40年的发展,社会效益与经济效应都取得显著进展,为进一步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把文化产业发展真正纳入法治化轨道上来,年7月《文化产业促进法(草案征求意见稿)》开始公开征求意见,草案聚焦“促进什么”“怎么促进”两个核心问题以及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在创作生产、文化企业、文化市场等环节予以扶持,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二是多维度推动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文化和科技融合是文化产业的重要发展趋势,为增强文化和科技的互动,国家相继出台《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进一步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两个规定的通知》()、《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实施方案(~年)》()、《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认定管理办法(试行)》()、《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措施,从创新创业、体制改革、消费机制完善、基地建设等多层面推动文化科技融合发展。

文化消费领域,体验化、智能化和个性化消费会成为主流

《报告》课题组认为,更好地满足文化消费是推动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最终目的。随着文化和科技融合走向深入,越来越多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对以大数据为支撑的智能化体验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这种需求构成了产业升级换代的发展方向。尤其是近年来,一些新兴文化业态依靠大数据智能技术迅速发展起来,如可穿戴设备、AR/VR产品等,从表现内容与展现形式层面为文化消费提供更为优越的体验感。某种程度上,智能化是优越体验感的重要体现,也是大数据主要应用方向。从年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国发〔〕35号),到年8月科技部印发《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工作指引》,预示着发展人工智能已从国家战略进入具体实施,未来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态圈和产业链是产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创造更具体验化和智能化文化产品的同时,还应注重消费升级对消费需求带来的变化,即现有的规模化、大批量、单一化的文化生产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生活个性化、时尚化、品质化消费需求。此外,消费群体的代际转换,即一个以“90后”“00后”为主要构成的消费群体正在崛起,这个群体比以往年龄段消费群体更为注重充满个性、品质与情怀的文化消费品。因此,把握这些具有个性化的消费信息,需要依托来自各移动终端的数据,并以此发现和预测消费者需求,为消费者提供更为个性化、定制化的文化消费产品。

1
查看完整版本: 文化蓝皮书中国文化发展研究报告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