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5/3/10 20:49:00
骆大进在访谈现场。上海市科委供图怎样鼓励青年科技工作者勇闯“无人区”,实现下一个“0到1”的突破?ChatGPT来了,上海又将如何布局?4月19日上午,上海市科委主任骆大进做客“民生访谈”直播间,一一解答。同时,骆大进还带来了一系列新政“剧透”,包括《关于本市进一步放权松绑激发科技创新活力的若干意见》以及《关于促进本市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并将全面启动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工作。此外,目前上海市科委牵头正会同市教委,制定科技类校外培训机构的设置标准征求意见稿,经过了公告征询意见,正在最后的修订过程中,即将正式发布。鼓励更多“引领型研究”访谈一开始,骆大进就用三个“全”来讲述上海科技创新工作的目标:强化“全过程创新”;促进“全链条加速”;激发“全社会活力”。其中,强化“全过程创新”,就是围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全过程,提升科技创新策源功能,面向卡脖子领域和行业需求推动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底层技术突破。在这场全球参与的探索中,上海基础研究领域的科学家们贡献过许多“首个、首次、首例”。骆大进透露,现在在上海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有14个,覆盖了光子科学、生命科学、海洋科学、能源科学等领域,数量占到了全国的1/3,为基础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和条件。实现下一个“从0到1”的突破,上海还将如何去做?既要有长期稳定的支持,也要有支持试错的环境,还要有鼓励探索的氛围,方能静待创新花开。为此,上海将扩大“基础研究特区”建设试点、“探索者计划”实施范围等制度创新鼓励更多“引领型研究”。目前,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中科院上海分院3家首批基础研究特区试点单位已启动第一批项目,后续试点范围还将继续扩大到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更多单位;壮大“探索者计划”,发挥企业出题者作用,引导鼓励企业增加基础研究投入,在目前已经与部分企业合作实施两年的基础上,后续还将联合更多领军企业,围绕重点产业发展中的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难题,按1:3的比例共同资助。为科技人才提供“第一桶金”人才,是第一资源,也是这场访谈中的高频词。一位在交通大学从事科研工作的杨女士将电话打进了民生访谈的直播间,并提问“处于研究的起步阶段,我们可以获得哪些政策支持?”对此,骆大进介绍,上海这几年逐步构建形成了相对结构完整、梯度支持的人才培养体系,包括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的启明星项目、优秀学术技术带头人计划和浦江人才计划。如果是海归,那么可以优先来参与浦江人才计划。如果是本土成长起来的年轻科研人员,可以参与启明星项目扬帆专项,目前每年会支持位32岁以下的青年科研人员。另外,考虑到女性需要,在年龄上也适当再放宽两岁。骆大进说,为了鼓励原始创新和大胆探索,不妨把它定义为支持青年科技工作者科研的“第一桶金”。以浦江人才计划为例,只要申请人年龄不超过50周岁,来沪工作和创业的海外留学人员及团队满足《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管理办法》中的条件,可以申请四种类型项目以匹配不同的经费资助方式。如申请人在上海市高校、科研院所(含新型研发机构)等单位从事自然科学和技术研究,可获得定额资助,每项资助额度30万元。骆大进透露,除了这些科技人才培养的计划资助之外,上海也在加快推进科技体制机制的改革,更好地完善面向未来的青年科技人才早期发现、培养机制,也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