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行业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文化安全国家安全的灵魂信阳网警巡查
TUhjnbcbe - 2025/1/25 21:58:00
北京怎么治疗白癜风好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40412/c9oekn7.html

国家安全全民有责

文化安全是指一国文化相对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内外威胁的状态,以及保障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其核心是国家意识形态的安全。

文化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灵魂,与一个国家的政治安全、社会安全紧密相连。文化安全主要包括:一个国家的文化主权和文化尊严不受侵犯,文化传统和文化选择得到尊重,与经济基础和社会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意识形态占据主导地位。

美西方文化渗透助推苏联解体

二战结束后,美国十分重视文化领域战争,美国中央情报局最早开展的隐蔽行动就是政治心理战。年9月13日,杜鲁门向美国在世界各地的外交使团发布了一项总统密令,规定“要用更强有力的心理战武器对付日益扩大的共产主义威胁”。年,中央情报局成立了一个叫做“文化自由大会”的组织,该组织鼎盛时期在全球30个国家设有分支机构,拥有自己的新闻社,出版20多种刊物,经常举办艺术展览,组织高规格的国际会议,并为音乐家、艺术家颁奖。

为了加强文化渗透,特别是对社会主义国家实施和平演变战略,美西方还分别建立起专门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新闻媒体和文化传媒机构。例如:“美国之音”广播电台、“自由”电台、“自由欧洲”广播电台、“自由亚洲”广播电台、美国有线新闻电视新闻网、英国广播公司、德意志广播电台等。这些电台、电视网由美西方政府提供巨额经费,设备先进、用数十种语言文字,昼夜不停地向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煽动宣传。

20世纪60年代开始,苏联无保留、毫无限度的放开媒体,促使西方许多电视台开始在苏联境内覆盖。美西方围绕苏联经济衰退及内部存在的矛盾,盯住苏联意识形态管理薄弱环节,通过各种媒体和信息渠道,将美国的繁荣、美国的强盛及其背后的自由经济体制、美国特有模式进行美化放大,采取物质诱惑、价值观颠覆、舆论倒逼及非政府组织行动等方式,向苏联开展轰炸式宣传,使得苏联掀起了一股“崇美”狂潮,苏联大批党政官员、甚至一些主管苏共宣传工作的负责人,在美西方的文化渗透和宣传下,严重受到“西化”思想影响,丧失了共产主义信仰。美西方以文化为方式对苏联开展的一系列“和平演变”政策,成为加速苏联解体的重要一环。

美西方利用文化渗透散播“美式民主”

美国很早就把教育文化交流作为“对外政策的第四维”,在文化霸权主义的驱动下,美国在世界范围内大肆推销自己的意识形态,为在全球推行美西方价值观,除了建立专门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新闻媒体,还利用情报机构在全球建立了大量掩护组织,各色基金会、非政府组织成了美西方价值输出的“中间人”和文化渗透的“急先锋”。

受美西方情报机构资助的基金会和非政府组织,主要从事具有针对性的文化渗透和心理战,其中培养亲美力量成为文化渗透的一项重要内容。受美西方情报机构资助的基金会和非政府组织在全球设立了种类繁多的资助项目,一方面,打着文化交流的名义,支持他国社会精英、留学生等访美学习,挑选和扶持符合美国利益的“意见领袖”,培训街头政治策略;另一方面,积极在目标国培植民间组织和基金会、精心挑选所谓的“文化代言人”,以此方式向目标国散播“崇美”“媚美”“跪美”的种子。

例如,在年的乌克兰总统大选中,美国通过非政府组织派出了数百名选举问题专家为尤先科出谋划策,尤先科一上台就表示将把乌克兰加入欧盟作为国家工作的优先方向,并巩固西方价值观。从格鲁吉亚、吉尔吉斯斯坦爆发的颜色运动中,都离不开美国各类基金会和非政府组织的长期的文化渗透和特定关键时期的支持和参与。

美西方将网络作为文化渗透的重要工具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美国政府更加重视通过互联网等新媒体开展的文化渗透活动的影响力。年,美国发布的《网络空间国际战略报告》中确认将互联网作为传播美国价值理念的重要阵地。以Facebook(脸谱)、Twitter(推特)、Youtube(油管)为主的社交媒体文化,也成为美国开展渗透、侵入的主要手段之一。

“”事件后,美方推行所谓“大中东民主改造计划”,利用中东30岁以下的青年占人口总数60%这一有利条件,大力培养中东青年群体使用“推特”、“脸谱”、谷歌和手机短信的习惯,将“网络与青年的结合”转变为一支促进中东国家变化的“巧力量”,一方面,在微型博客、搜索引擎、电脑游戏等多种网络媒介中巧妙加入美国政治价值观、意识形态和文化符号;另一方面,利用网络文化渗透,拉拢扶植亲美势力、争取知识精英、培养亲美情结、塑造社会好感,逐渐打开美式民主价值观传播的局面。形成强大的渗透影响力,引导中东青年和社会精英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与政府对抗。

在美国长期文化渗透影响下,中东最终爆发“阿拉伯之春”运动。口口声声帮助其建立所谓“民主国家”,结果是打开了一个又一个“潘多拉魔盒”,引发接连不断的灾难。美国文化渗透下输出的所谓“民主”“自由”,最终成了“无序”“血腥”的代名词。“阿拉伯之春”也被称作是一场受计算机影响的无形的战争。

中国面临的文化渗透和文化侵略不容忽视

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大国一直是美西方国家西化分化的重点。近年来,美西方更是加大了对中国的文化渗透攻势,利用互联网及其他传媒,利用文化交流、高层论坛、电影电视、学术研讨等途径进行文化渗透,已成为当前“文化冷战”的新途径。

美苏冷战时期,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曾说:“如果我们能够让苏联的年轻人唱我们的歌并随之舞蹈,那么我们迟早会教会他们按照我们要求他们采用的方法来思考问题。”随着苏联解体,如今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把对中国和平演变的希望寄托在第三代、第四代人身上”的行动预言,正通过文化多样性题材对中国进行渗透式和碎片式的入侵。

一方面,美西方借助各类信息传播渠道,对西方社会的各方面进行夸大美化,持续对社会主义进行抹黑,对改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社会矛盾问题进行放大。另一方面,加大对反华势力和骨干的扶持和培养,拉拢对社会持有偏见的“意见领袖”、“网络公知”,并利用这些群体散播美化西方、丑化中国社会的言论。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一些人在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混乱,在我们生活中,一些病态的“精日”、“精美”的辱国行为甚至公然出现。

现如今,美西方的文化入侵,正通过更加隐蔽的方式悄然推进。从汽车、服装、体育、奢侈品,甚至到电影、动漫、图书等文化产业,比比皆是。很长一段时间,很多国人都以能用上“美国货”而感到自满得意,一些年轻人淡漠了中国的传统节日,热衷起“圣诞节”、“平安夜”这样的“洋节”,有的甚至连美国历史上最不齿的“感恩节”都盲目崇拜。

美西方国家甚至将一些带有丑化色彩的内容进行美化,潜移默化对中国人的意识形态进行着渗透和入侵。例如《中国式过马路》、《中国人是世界上少数没有信仰的可怕国家之一》、《不阅读的中国人》等文章,不仅以点概面的进行夸张,更将丑化和诋毁中国人的内容融入其中,诱导中国人进行自我否定,隐藏着美西方对中华民族诋毁和抹黑,打击中华民族自信心的险恶用心。

“安全研究”

1
查看完整版本: 文化安全国家安全的灵魂信阳网警巡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