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行业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浅析网络文化安全视域下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
TUhjnbcbe - 2025/1/22 23:14:00
哪里看白癜风最专业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1)多元文化思潮冲击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全。网络文化的包容性和发达的网络技术使得不同民族、地区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在交流中不断磨合。大学生作为网络中最积极的群体,多元的文化思潮不可避免地会对大学生的意识形态产生影响,非主流的意识形态也在不断冲击着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全。尤其是西方国家,利用其网络技术的绝对优势,掌控网络话语权,并有意图地通过网络渠道向我国高校“阵地”传播西方的“普世价值观”、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文化和腐朽价值观念,这对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造成严重冲击,威胁到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安全。

在“对于国外影视剧和书籍刊物中传播的西方个人主义的文化价值观,你的认同程度是”这一问题上,选择“接受并十分认同”的有39人,占比9%;选择“接受并有些认同”的有人,占比76%;选择“接受但不认同”的有54人,占比12%;选择“不接受也不认同”的有12人,占比3%。

从中看出大部分学生对于西方的个人主义抱有部分认同的态度,还有9%的学生对此十分认同,虽然占比不高,但是也可以发现西方文化对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理念造成了不良影响。大学生群体在网络中十分活跃,网络文化对他们而言具有极强的吸引力,他们可以利用网络满足自己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其高度的接受水平和可塑性的思想观念也使得他们更容易被网络中传播的西方不良价值观所影响。

网络的便捷性使得大学生在生活中会接触到越来越多的多元文化,这些多元文化和价值观念良莠不齐,不良的、腐朽的网络文化会对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安全造成负面影响。西方多元文化中还存在对西方国家意识形态、资本主义的大肆宣扬,大学生的思想开放、接收能力很强,又有积极参与生活的意愿,但主流意识形态和思想基础薄弱,易被西方国家鼓吹的“海市蜃楼”吸引注意力,削弱意识形态教育的成效。因此,在大学生意识形态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高校、大学生自身都应该深刻的认识到目前形势的严重性,加强重视程度,并力求从多方面寻求教育“合力”,共同解决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困境。

(2)话语权的分散挑战了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者的权威。自媒体平台的快速兴起,使得人人都拿着“麦克风”,社会中公信力和权威面临挑战。如今,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与网络技术紧密结合,大学生不再是单向地接受理论知识,而是与教师之间进行双向的交流互动,这在提高大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也在弱化教育工作者的话语权。大学生在网络文化中受到平等互动的思想影响,更渴望在现实的师生交流中处于平等地位,与教师交流所思所想,勇于提出质疑,挑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权威。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相互促进的。网络文化不断更新发展,大学生可以自主地获取所需知识,接受最新的信息资源。这也要求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学习,不能学生讲着流行的网络用语,而老师却不懂是何意思。在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过程中,大学生也在不断寻求师生交流中的平等地位,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分散了教师的话语权,威胁到教育工作者的权威,也迫使教育工作者查缺补漏、正视自身的不足。

(3)网络文化的表面化削弱了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成效。目前,网络文化存在过度包装和过度娱乐化的问题,网络文化的表面化阐释虽然方便了大众对知识的及时获取,但过多的快餐式文化对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产生负面影响。浮于表面的、低俗粗鄙的网络文化会无形之中影响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从而使他们的人生观等发生偏差,并且部分学生会因信息获取的快捷性而放弃思考,学习效率不断下降,使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成效受到削弱。在“你是否在网络上做过以下事件”这一多选题中,选择“浏览过不健康网站”的人有名;选择“在网络上习惯撒谎”的人有51名;选择“习惯在网络上跟风评论”的人有85名;选择“随意抄袭他人作品文献”的人有82名;选择“以上事件都没有做过”的人有名。

从以上调查可以看出,“以上事件都没有做过”的人占比仅为47%,过半的大学生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上都发生偏差。网络平台的隐匿性使得学生可以在其中各抒己见、平等交流,但也会产生跟风盲从效应,不利于大学生自主性、独立性的养成。网络文化中获取文献资料都变得十分方便、快速,这也给大学生随意抄袭埋下隐患。因而,网络文化的表面化、通俗化对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不仅要充分利用优点让乏味的主流意识形态理论知识更易使学生接受,还要警惕不利影响,克服“拿来主义”。

(4)网络成瘾淡化了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并影响实践能力。网络文化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便捷的交际渠道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对于拥有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大学生来说,网络文化的丰富多彩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容易诱人沉迷,花费过度时间在网络之中。手机、电脑上各种聊天工具在给予人与人便利交流的同时,也淡化了现实的人际关系。大学作为一个“小型社会”,是锻炼大学生交际能力的重要场所,也为今后步入社会打下能力基础。在面对现实的快节奏生活时,大学生会把更多的交际时间放在手机的聊天工具上,借此来维护人际关系,这使得大学生彼此面对面的机会减少,实际上这会对维护人际关系产生淡化作用。

在“你主要采取哪种渠道进行人际交往”这一问题上,选择“各种聊天软件”的有人,占比66%;选择“面对面约会”的有人,占比26%;选择“电话、短信”的有29人,占比7%;选择“书信、邮件”的有4人,占比1%。在“你是否有控制上网时间的观念”这一问题上,选择“没时间概念,顺其自然”的有人,占比46%;选择“想控制时间,但一上网就忘记时间”的有人,占比41%;选择“对自己的上网有严格的时间计划,并且能很好的执行”的有55人,占比13%。

从以上两组数据中可以发现,大学生更倾向使用各种网络聊天软件来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的,并且约有87%的大学生对网络都有不同程度的沉迷,无法严格控制自己的上网时间,这可能会使得部分大学生的社交能力得不到真正的实际锻炼,造成大学生的社交障碍。网络交友在如今的大学生群体中并不少见,所谓的“见光死”事件也屡屡发生,一个人的形象在虚拟网络和现实生活中并不相同,一个人的能力更是如此。长期在网络空间的虚拟交往中,许多大学生可以侃侃而谈,拥有较高的社交和组织活动的实践能力,但在现实生活的这个舞台上,这些大学生可能会因为心理、外部压力等情况影响,不能很好地与人进行人际交往,实践能力的发挥也大打折扣。

1
查看完整版本: 浅析网络文化安全视域下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