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本周文旅行业,从国家的层面来说,新政频出,从市场层面来说,繁荣依旧。日前,国内首个全国性导游行业组织在京成立、国家发改委等26部门36条措施惩罚旅游业失信者、京津冀个重点旅游投资项目中千亿元以上有3个、华侨城20亿元人民币战略投资同程旅游集团……更值得一说的是中国高票当选保护非遗政府间委员会委员国,并同时举办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大会。
据悉,中国自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来,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目前,全国已拥有52项世界遗产。其中,自然遗产12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4项,数量均居世界第一,成为展示美丽中国、文化强国的亮丽名片。
随着国家对非物质遗产的重视,使得非物质遗产的内涵价值得到进一步体现。随着文旅业的繁荣发展,非遗与文旅融合发展是文化旅游的必然趋势,一方面通过旅游能够广泛传播非遗的内容;另一方面旅游带来的经济效益能够促进非遗的传承、发展和创新。“非遗+旅游”的融合发展之路上不乏生动实践。
文化和旅游开发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及发扬。文化和旅游业的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和旅游业发展中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使其活动新的生命,成为独特的文旅资源。唤醒民族文化印记,展示民族文化魅力,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文旅经济的增长,使当地更多人重视对非遗的传承,促进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受到众多旅游者对具有民族风、民俗性的自然生态旅游的追捧,许多原生态地区都将本地区发展为新的旅游目的地,吸引大量旅游者,从而形成比较独特的旅游市场。其中,被旅游界称为世界遗产带动旅游发展的“丽江模式”,已被制定成文件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导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纲要;还有“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桂林的实景“印象·刘三姐”等大型文化活动及演艺是在壮族的“三月三歌节”基础上发展与演化而成的一种主题的刘三姐文化,这些将文化资源变成文化资本的模式是适用并能够加以利用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的不可替代的文化内涵,可将自身独特的文化资源变成无穷的文化资本,从而产生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让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新的文化旅游资本,让更多的地区成为新的旅游胜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地区的文化传承,体现了该地区人民生活情趣及习俗。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遗产,使非遗成为民族文化旅游的优势所在,对一个地方对文化和旅游业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文旅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物质文化也不断加强,民族文化已成为文旅发展的重要资源。
随着游客们的旅游经历日益丰富和多元,旅游消费观念等转变,对旅游体验的需求高涨,已不再满足于大众化的旅游产品,更渴望追求个性化、体验化、情感化、休闲化以及美化的旅游经历。比如,吃河北直隶官府菜、陕西泡馍、山东孔府菜;住丽江古城、西江苗寨、开平碉楼;游云南石林、四川都江堰、福建土楼;购剪纸,陶艺,木刻;看粤剧、川剧、沪剧;听昆曲、秦腔、评书等,都是独具魅力的非遗旅游体验。
日益高涨的大众文旅消费,使地域差异性文化的需求增加,让即将消逝的非遗重新获生命,其中文旅产品的创新在非遗保护、传承与创新中,发挥着催化剂、粘合剂、润滑剂的作用。
非遗文化的活化也是文旅融合,创新发展最丰富的资源,是创新中国文化,传播中国价值,展现美丽中国最好的途径之一,因为非遗,归根结底是人的文化,人的智慧,人的艺术。
责任编辑: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