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结构
本文试图回答以下几个问题,这些问题也是文章的框架和主线,具体如下:
1什么是托育?
2托育的生存环境?
3行业的基本面
4结合笔者的从业体感,探讨了如下问题:
·市场够不够大?
·能不能做长久?
·都有谁在做?
·处在什么发展阶段?
·为什么90%以上的托育园不挣钱?
·如何从零开始做一家托育园?
......
这些问题,也是有志于进入托育行业的朋友,需要直面的。
一、定义行业
1狭义的概念
托育服务,是指为3周岁以下婴幼儿提供的照料、看护、膳食、保育等服务。
2广义的概念
是指托育行业的上、下游产业链。图表1:
定义完概念,接下来开始分析宏观环境。
二、宏观环境
做托育,或者做企业,要想成功,本质上不仅仅靠本身有多强,而要看它附着在“点、线、面、体”的什么位置上,谁为它赋能。
人很难造势,只能借势,做托育也是如此。
大势的分析方法,是PEST模型,具体来说:
P:政治
E:经济
S:社会
T:科技
正如前招行行长马蔚华说:“不知宏观者无以谋微观,不知未来者无以谋当下,不知世界者无以谋中国。”如下:
1政治/法律
1.1十九大以来“托育政策”一览:图表2
1.2政策特点:
·特点一发起级别高
从年开始,0-3岁托育服务,连年被写入“两会政府工作报告”。
特别是,年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从年的1.8个,到年要实现4.5个。
这一“预期性指标”与GDP增长率、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寿命等,共同列入“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20个主要指标。这是第一次。
如果到年,每千人口拥有的托位数增加到4.5个,我国约14亿人口,我们应该拥有万个托位数,减掉现在差不多万个,这意味着还要发展万个托位数。其中国家要发展50万个以上的“普惠”托位,留给大家“市场化”的增量空间十分巨大。
·特点二涉及部门广
多部委联动,全面助推。例如:
财政部的“税费减免”政策,这是在政策端,对托育行业,最直接的利好。
年7月,财政部《关于养老、托育、家政等社区家庭服务业税费优惠政策的公告》发布,其中规定社区托育免征增值税,并减按90%征收企业所得税,这是在政策端对托育行业的最大利好消息。
税收优惠政策,能够显著提高托育机构盈利能力,和投资回收速度。
来自广证恒生的数据:
从单店盈利模型层面看,成熟期税后净利率预计可提升5-6pct;
而投资回收周期方面,按7个月进入成熟期,即90%满园状态,投资回报期约为26.13个月;
而税收优惠实施后,同样条件下投资回报期测算约为20.51个月,即税收的优惠政策可以让投资回收期缩短5个月左右。
·特点三行动速度快
从国家到地方,相关政策体系的日趋完善,托育机构的准入、规范、监管都有据可依。
这是在政策端,对托育行业,最根本性的利好。例如:
上海市出台的“1+2”文件:
《关于促进和加强上海市3岁以下幼儿托育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
《上海市3岁以下幼儿托育机构管理暂行办法》;
《上海市3岁以下幼儿托育机构设置标准(试行)》。
短期内,行业标准提高,增加了托育机构的运营成本(为了达到标准,升级软、硬件的投入),行业正在过滤不合格的机构。
长期来看,规范发展有利于托育机构品质的提升,更有利于行业长期保持增长韧性。
从C端来看,提高了家长的信任度,打消了家长的入托顾虑。
1.3风险提示:
托育会不会被要求普惠?
市场化导向明确,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被要求普惠。原因如下:
·从政策层面来看:
首先,在年之前不会被普惠,这一点从国家“十四五规划”里可以得到验证。
其次,国家发改委和卫健委已经在《支持社会力量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专项行动实施方案(试行)》中明确指出,3岁以下托育服务属于非基本公共服务范围,不是基本公共服务。
最后,“普惠”,即普遍性惠及。我国现在的入托率只有5.5%(国家卫健委年数据),“先普及、再普惠”,显然目前还不是广泛普惠的时候。
·终局思维:
假设普惠来临,对标幼儿园阶段,还有20%的市场化概率可以选择。
所以:
尚未入行的朋友,建议用十年的眼光来判断一个行业。
已经入行的朋友,建议不要刻意揣测政策,做好自己的事最重要:撑过生死年,活过稳定年,直奔增长年。
做最好的计划,做最坏的预案。
总结为一句话:想想,国家想让你干什么?
2经济
2.1收入提高
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新一代父母对产品价格的敏感度降低,在孩子身上的花费逐年提高。
2.2个税减免
子女接受学前教育和学历教育的支出,可以抵扣个人所得税税基。
2.3延伸一下
美国相关研究表明,在婴幼儿教育上投资1美元,回报为17.07美元,其中对婴幼儿个体的回报为4.17美元,体现在减少社会福利、补偿教育、预防犯罪、增加税收等方面,对公共事业的回报为12.90美元。
3社会文化
3.1用户意识
——从形成到成熟。
用户意识由“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