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世界级城市群是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涵盖我国珠江三角洲(珠三角)九市、香港和澳门的粤港澳大湾区正奋力加快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步伐。我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年)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重塑全球经济版图,科技创新步伐不断加快,新产业、新业态层出不穷。作为湾区经济的新军,粤港澳大湾区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无人机、机器人等新兴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相比其他国际湾区在科技创新与新兴产业方面仍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这将是后续突破的重要方向。在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如何实现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的自立自强,既是亟待破解的区域发展重大命题,也是建设现代化强国、应对全球变革与挑战的战略问题[1]。
本文研究的科技创新包含了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创新主体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等具体活动;新兴产业则指随着新技术的发明与应用而出现的新行业、新业态,具有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等特点,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已有文献对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与新兴产业发展进行了较为丰富的讨论。在科技创新研究方面,学者在分析大湾区科技创新发展现状及其经济发展协调性[2~4]的基础上,更多地从构建创新生态系统、加强粤港澳三地创新合作等维度来探讨发展路径[5~7]。相比之下,粤港澳大湾区新兴产业方面的研究较少,如有学者讨论了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问题[8],提出了产业政策、数字湾区建设方面的策略建议[9,10]。结合已有文献来看,可能以下两方面仍有待深化研究:将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统筹起来考虑,系统化构建重点发展任务;对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的中长期发展目标开展研判。
从《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看,以部分区域为试点,探索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的“一国两制”道路是国家要求,科技创新是推进这一过程的重要突破口。因此,本文旨在研究粤港澳大湾区如何全面加速建成开放、融合、可持续的全球创新与产业高地,以科技创新发展一体化来有序推动建设“无边界”的大湾区;针对中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将科技创新与新兴产业发展统筹考虑,构建系统化的重点发展任务。在不同的情境下,中长期的期限会有所差异,如从国家的战略规划文件来看,中长期期限一般在10年以上(人口类规划可达30年)。鉴于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的长远性、重要性、复杂性,本文的中长期战略规划研究主要面向年并展望至年。
二、湾区经济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价值
区域化集群可为全球经济时代的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提供理想的空间载体,也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有效途径。湾区城市群能够形成具有高度开放特征的城市分工体系,塑造对外开放、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追求卓越的集群创新文化。可以认为,湾区城市群是全球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的重要孕育地。
美国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日本东京湾区,我国粤港澳大湾区是世界四大湾区,经济体量在相应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如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分别占其所在国家的4%、9%、31%、12%),均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新兴产业集群。①旧金山湾区的形成得益于高校创新的驱动,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医学等新兴产业集群为主。②纽约湾区服务业以金融业、信息服务业等为主,制造业以制药业、电子信息制造业等为主;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90%。③东京湾区围绕东京都、神奈川县、千叶县、埼玉县形成了以机器人、生物医药、新能源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集群。④粤港澳大湾区新兴产业领域的企业数占全国的比重为15.3%(本研究统计和计算),成为引领我国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构成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的主要聚集地。
在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东京湾区培育出了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兴产业集群,引领全球科技创新趋势。旧金山湾区形成了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标志的新兴产业集群,汇集了一批知名的跨国型信息技术企业(如谷歌、苹果、甲骨文、脸书、思科、英特尔、雅虎、惠普等品牌)。纽约湾区通过强大金融资源推动了生物医药发展,位于纽约湾区西北部的新泽西州制药业尤其发达,世界级制药企业总部超过20家(如强生、默克等品牌),销售额占全球制药业的50%[11]。东京湾区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依托,支持传统优势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发展成为高度现代化的先进制造业集聚地;数字化产业成为全球发展标杆,市场份额超全球数字产业的1/3。
也要认识到,由于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等原因,粤港澳大湾区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依然存在自主发展受限的风险,尚未建立全球影响力,距离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的目标还存在距离。然而,粤港澳大湾区与旧金山、纽约、东京等国际湾区,长江三角洲(长三角)、京津冀等国内城市群不同,处于“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的独特制度框架之下,既有发展的制度优势,也面临特有的结构性挑战。因此,在“一国两制”制度框架下,深入探讨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的中长期目标和重点任务,对于推动我国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
三、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与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
(一)科技创新发展现状
1.发展基础
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接近创新型国家水平。粤港澳大湾区年、年研发经费投入分别为.2亿元、.3亿元,同比增长14.1%。年区域的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2.75%,比同期全国平均水平高0.35个百分点;相应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接近美国(2.83%)、芬兰(2.76%),高于法国(2.19%)、英国(1.73%)、新加坡(1.84%)、加拿大(1.56%)。
区域内创新合作迎来新局面。年,广东省向香港、澳门开放大型科学仪器超过1×台(套),跨境拨付财政科研资金约1.5亿元;三地合作新建20家联合实验室,吸引近位两院院士、40余位港澳科学家到广东省工作[12]。香港、澳门与广东省的主动合作也在加强。《年香港创新活动统计》数据显示,香港企业创新合作伙伴中有近30%来自粤港澳大湾区(不含香港),说明香港企业与大湾区内地建立了较紧密的创新合作关系。
创新产出规模不断扩大。以SCI论文发表情况为示例,粤港澳大湾区发表的论文从年的5.71×篇次上升到年的9.13×篇次,年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而略有下降(本研究统计使用的单位是篇次而不是篇,是因为各城市对于合作发表论文分别算为1篇)。整体来看,—年粤港澳大湾区的SCI论文篇次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速(年复合增长率为11.7%)。因人口聚集区域产生科技创新的概率会更大,为消除城市人口规模的影响,本研究计算了粤港澳大湾区每万人拥有的SCI论文篇次(SCI论文篇次除年末常住人口数),从年的8.39篇次/万人增加到年的11.97篇次/万人(年复合增长率为2.2%)。
“深圳–香港–广州”成为全球重要的科技创新集群。根据《年全球创新指数》,“深圳–香港–广州”成为仅次于“东京–横滨”(日本)的科技集群,其《专利合作条约》(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占全球比例为6.9%)、科学出版物(占全球比例为1.37%)等各项指标均有良好表现。
2.面临的问题
内部研发经费投入不均衡。创新资源分布差异较大,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区域整体科技创新实力的提升。年,深圳市研发经费投入达亿元(占粤港澳大湾区的41.7%),而广州市相应投入仅为深圳市的1/2,其他城市更是明显偏低。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