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金羊网」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黄宙辉莫谨榕黎存根黄婷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曾育文麦宇恒
在12月7日举行的“广州文化产业园区系列榜单发布会暨广州文化产业园区(基地)高质量发展研讨活动”现场,文化产业专家学者、广州市政协委员、文化产业园区负责人等嘉宾共聚一堂,以“提质增效,铸就文创新高度”为主题举行圆桌会议,为广州文化产业园区提质增效建言献策。
嘉宾为广州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献计献策
园区规划要注重文化内涵和人文关怀
文化产业园区为文化企业发展提供了丰沃的土壤,更以其产业集聚功能为城市经济和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养分。近年来,广州加快建设文化强市、打造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城市范例,提出实施文化创意产业“百园提质”计划。在圆桌论坛上,多位专家学者分享了对广州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观察,并为园区高质量发展支招。
“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虽然广州文化产业规模总量居全国前列,文化产业园区数量也不少,但部分园区出现小而散的情况,不少园区在改造过程中也面临着改造限制多、维护成本高、运营风险大等问题。”广州市政协委员、广州华侨博物馆副研究馆员黄洁薇表示。
结合北京、上海、长沙等地的经验,黄洁薇对文化创意产业园的更新改造提出了一些建议。“首先,加强政策制度的保障。比如加大用地的倾斜力度,优先保障产业园合理用地的需求,优化调整产业园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其次,加大财政税收支持力度。设立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园区产业项目。此外,还要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建立符合文化产业特点的人才保障机制,将产业园文创产业高层次人才引进纳入‘人才计划’。”
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教授谢涤湘也认为政府需发挥引导作用,“当文化产业园区出现同质化,甚至低端化、低质化的现象,就需要政府进一步引导,当然市场化机制也很重要,市场化机制在规划园区定位时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为文化产业园区,文化内涵也是园区核心竞争力之一。黄洁薇建议,广州要深入挖掘历史经典、产业文化内涵,发挥园区集聚效应,实行专员专策,打造全国文明的文化创意园区。同时,运用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全面推动文化交流,提升国际竞争力。
谢涤湘也提醒,在进行园区更新改造时,要注重保护园区的历史文化和生态环境,“我们在改造规划时,应更加注重人文关怀,注重细节,这对文化企业的聚集是有巨大吸引力的。”
为入驻企业架起合作沟通桥梁
文化产业园区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更是广州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抓手。年,广州文化园区显现出量质齐升的蓬勃趋势。众多文化产业园区如何提质增效,更好地为园区企业服务?多位文化产业园区负责人分享实践经历进行解答。
“我们希望提供给企业的不仅仅是物业上的服务,更是圈层式服务、产业链上下游服务。”同创汇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广州运营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刘嘉富表示,目前海珠同创汇的业态主要是“时尚+科技+电商”,三类企业占园区企业数量的70%以上。“我们相信文化、创意、IP的市场是无限大,也有意在招商时增强这类企业的聚集。”
刘嘉富认为,文化产业园区不仅仅改造提升物业空间,为企业提供创意空间,更重要的是搭建生态平台,建立产业链上下游配套基地和战略合作资源。“事实上,每个进驻园区的企业都很忙,可能没有时间去认识旁边的企业,我们主动挖掘企业的需求和痛点,组织活动促进企业主交流,让他们在园区收获更多的发展机会。”
广州新仕诚企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勇也认为,文化产业园区应该找准定位,立足特色,为企业综合赋能。他现场分享了知名园区T.I.T创意园的发展经验。“我们从创立之初就非常注重定位。在摸索期,我们定位为服装设计类,吸引了很多时尚类企业和设计师进入。随着产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在二期开发中又引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