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栾川县统筹生态建设和产业特色发展,通过实施“生态立县、创新活县、旅游富县、产业强县”战略,成功取得首批中国旅游强县、河南省首个国家级生态县、国家“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和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等“金字招牌”。绿水青山赋能,栾川县顺势而为、借势而上、造势而动,立足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打造“颠覆式创意、沉浸式体验、年轻化消费”文旅新业态,抢抓文旅文创产业发展新“风口”,探索以市场化为导向的乡村建设新模式,以乡村运营理念引领和带动乡村产业发展,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充分释放乡村发展活力,有效促进农业转型、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二、主要做法
(一)探路子,打好理念创新牌。按照“三定四动”工作路径统筹推进乡村运营工作。厘定有用资产。对村庄的自然、人文、产业资源和可经营的闲置房屋、集体建设用地等资产进行摸底调查,确定主导产业,梳理项目清单。选定优质团队。积极对接运营团队,发动乡贤能人、乡土企业,多方式、多渠道引智引资入村。确定运营机制。明确村庄主题形象和市场定位,制定全年运营方案,构建村集体、运营商、村民、投资商多方受益的利益联结机制。政策撬动。每年投入不低于万元,向乡村产业类、创意类、集群类项目倾斜;对实地开展运营且成效明显的运营团队,给予20万元运营补贴。部门联动。各单位结合乡村振兴包村情况,协助做好招商引资、项目办理、土特产销售,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专家互动。吸纳旅游业内专家和文化、文创、建筑、规划设计等专业人才,组成乡村运营专家顾问团,进行常态化指导。考评驱动。建立分类考评机制,通过督查、观摩、评比对各单位工作进行通报排名,严格落实奖惩。
(二)强保障,打好统筹推进牌。一是抓全面推进。按照“抓两头带中间”工作思路,聚焦特色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建立“达标村”“示范村”“精品村”三类村创建工作台账,强基础、补短板,全面推进乡村建设。二是抓资金保障。综合利用财政资金、统筹资金、专项债券等1.2亿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从统筹整合资金中安排1.5亿元,打造特色产业,集中财力办大事。三是抓项目建设。今年新实施项目个,资金规模8.亿元,已全部开工建设。
(三)夯基础,打好环境提升牌。一是打造数字乡村。整合全县乡镇、村组及涉农单位资源,建立“全县一张图”,将个村的资产加码录入数据库,统筹管理、规范运营,宣传招引、有效盘活。二是提质美丽乡村。实施改厕、改厨、改卫、清垃圾“三改一清”工程,改造提升停车场、小游园个、生态廊道条、村庄绿化71个,建成户美丽庭院和个垃圾分类试点村,创建省级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28个,栾川被评为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先进县,村庄绿化工作经验在全省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会议上作典型发言。三是涵养品质乡村。加强传统村落、传统民居和乡村文化遗产遗迹保护,深入挖掘、继承优秀乡土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历史文化,留住乡音乡情,保持乡村原生态格局、原乡土风貌、原民俗韵味。
(四)引团队,打好宣传招募牌。一是优惠政策强化招募磁场。制定面向全国公开招募“乡创运营师”方案,明确招募对象、招募条件、招募程序,推出七大项20条招募优惠政策,坚持入驻“零门槛”,服务“零死角”、合作“零矛盾”、政策“零棚架”。二是多种平台强化宣传推广。紧盯春节有利时机,面向全国发布“栾川乡村运营招募令”,网络视频点击播放量超6亿次。5月份,引进“醉洛阳”团队,策划举办首届栾川美好乡村购物节,组织十余家景区、百余家精品民宿酒店、千余种优质产品开展专场直播19场,发布团购带货视频条,总销售额达.7万元,总话题曝光数达.2万。三是配套服务强化沟通对接。设立乡村运营招募热线,建立乡镇与运营团队对接联络机制,做好对接跟踪服务。举办“全国百名乡创运营师(乡贤)栾川行暨乡村运营集中签约活动”“百村百宿定向招募活动”。截至目前,共有多个运营团队主动对接,签约运营商35家。
(五)育人才,打好本土转化牌。一是立足“存量”,挖掘在外乡贤潜能。深挖在外乡贤“富矿”,打好“政策+服务”组合拳,建立县外、县内、乡镇、村庄“四级”乡贤联谊组织,分类建立乡贤库、项目库、资源库,已返乡创业乡贤人,突出市场思维、市场导向,谋划包装乡贤返乡创业项目个,依托产业集聚区、特色商业区等场所,推动25个乡贤返乡创业园区建设。二是培育“增量”,激发“全域”人才活力。举办各类乡村运营座谈会、培训会15次,组织相关人员外出考察学习,扩宽眼界,激发本土人才活力。围绕产业发展、乡村旅游、乡村文化等方面挖掘专业人才31名,组建栾川乡村运营人才库,激发本土人才活力。立足实际,面向31个“精品村”和20个“示范村”,创新为乡镇、村分别选派了乡村运营服务官和乡村运营特派员。三是聚焦“变量”,强化智库服务保障。吸纳业内专家和文化、文创、建筑等专业高端人才11名,组成栾川乡村运营专家顾问团,指导各村挖掘文旅资源,打造旅游亮点和特色产业。
三、经验启示
(一)转变思想观念是前提。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未来。过去广大干部群众由于对新趋势认知欠缺,缺少统筹驾驭能力,出现引进难、留人难等人才短缺问题,难以有效调动当地村民的资源投入、技能投入、运营投入等热情,导致乡村相关闲置资产利用率低、相关效能发挥不够。正是巧借这次乡村运营东风,走好乡村振兴之路,创新干部工作机制和群众工作方法。广大干部思想上高度重视,充分发挥群众主观能动性,探索和亲身实践感受乡村运营所带来的一系列新变化,从单一租赁到系统运营、从注重输血到学会造血、从注重投入到市场导向等,乡村运营引进和培育了一批贤能人才,每位村民发挥了“众人划桨开大船”的潜在力量,思想受到冲击、视野得到拓宽、方法得到改进,从而进一步增强运营前置意识。
(二)创新发展模式是关键。依托景区、民宿、乡贤、名企,发挥乡镇、村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整村驻地运营、公司带动、能人治理、乡村自建等各种形式的乡村运营模式。陶湾镇协心村采取整村驻地运营模式,引进浙江趣村游文旅集团,开展驻地整村运营,在乡村旅游品牌形象塑造、业态植入、产品研发、包装设计、市场营销等方面进行包装打造,开展乡村人才培训和栾川本土团队帮带,打造乡村运营新模板。重渡沟示范区重渡沟村深入推进“景区+村+协会”模式,出台《重渡沟民宿管理办法》,引进大学生团队,计划将溪上鹊鸣、烟雨云舍、栖池玖宿三家民宿分别打造为以剪纸、槲包、豆腐为主题的非遗精品民宿,对农耕村进行提升,打造农耕村醋坊、酒坊等手工作坊。叫河镇叫河村采取公司运营模式,通过招募乡建团队,成立洛阳重温征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和栾川县牛堡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分别经营红二十五军长征体验地项目和牛堡文化产业园。庙子镇庄子村采取本地能人自建模式,发动各方人才组建宏庄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对现有旅游资源进行盘点,对庄子村家庭宾馆消耗品进行统一logo定制,统一采购,实现家庭宾馆服务标准化,设计庄子村旅游产品包装,上架一部分本地特色伴手礼,增加集体收入。潭头镇拨云岭村引进专业运营公司对村内旅游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围绕“慢生活”理念,走小而美、高端度假路线,打造“拨云岭时间小镇”,完成包括拨云岭党建品牌、拨云岭民宿品牌、拨云岭自然教育品牌、拨云岭农产品品牌——“云礼”、拨云岭文创产品品牌——“云物”、单品品牌——拨云妈妈面、云水、云啤等的“拨云岭时间小镇”品牌视觉体系构建。目前已完成了核桃、土蜂蜜、土鸡蛋等产品包装的升级,成功开发出4款农副产品,带动35户群众增收。三川镇柳子村采取引进“乡土能人”治理模式,先后谋划实施了鸾鸟传奇民宿项目、核桃加工厂项目,动员乡贤李进宗回乡建设云山鸾栖精品民宿项目,目前该项目一期工程已完成90%。合峪镇砚台村年引进洛阳top顶点规划设计公司,动员返乡乡贤共同参与,将当地老房、老树、老物件、山水自然风光和“栾川县第一个党支部”诞生地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开发,规划建设独具特色的“童话小镇”。
(三)壮大乡创人才是保障。一是引进来。在全县乡村振兴会、乡村运营推进会、专班会等各种会议上,把学习江浙发展模式作为一项重要内容,集中学习研讨探索其在栾川的创新运用途径。邀请德胜文旅集团、浙江趣村游文旅集团、清华文创院等行业专家到栾授课和实地指导,以先进理念带动形成先进思维。二是走出去。有针对性地制定外出考察学习计划,组织重点乡镇有关人员赴杭州、临安、桐庐等地区考察学习。组织乡村运营专班及相关乡镇赴新安、洛宁学习先进理念,进一步开拓眼界,增长见识。三是抓培训。举办“美好乡村头部计划”网络公益培训启动仪式暨网络民宿培训班、民宿金管家培训班、全县乡村网红培训班、乡村建设培训班、座谈会等各类培训班15次,共计培训余人次,培养造就一支乡村产业“工匠”队伍。
四、下步打算
(一)持续开展运营商招募活动。服务好现有运营商,发挥其整合资源能力,以商招商。围绕民宿、露营、研学、康养等业态开展定向招商。出台金融和创业政策,招募大学生、退休教授到乡村创业。
(二)加快项目推进力度。一要运营前置、土地要素前置,指导乡镇瞄准新业态新产品(精致露营、特色美食、中医药康养)和主流群体和风口产业(亲子游、家庭游、康养游、研学游趋势)谋划项目。二要加大政策支持。积极对接统筹整合资金、铁路扶贫资金、专项债等资金政策,确保让好项目有资金保障。与老君山、重渡沟等景区结合,建立游客引流机制。三是加快现有项目进度,按照时间节点早出成效、早出亮点。
(三)加强宣传营销工作。一是督促各村依托运营团队,建立乡村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