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9-30日,由中国版权协会指导,成都市广播电视台主办的成都数字版权交易博览会在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成功举办。大会对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总经理助理、全国文化大数据交易中心执行主任、深圳市文化金融服务中心常务副主任王晓锐进行了专访,以下为专访实录。
记者:本次数博会开幕式上全国文化大数据交易中心·巴蜀文化专业中心正式揭牌,请问您对巴蜀文化专业中心有什么期望和建议呢?
王晓锐:巴蜀文化专业中心作为全国文化大数据交易中心西南地区唯一的交易节点,服务于区域文化,为区域文化的发展提供专区、专业和定制服务,这个定位是十分清晰的,也是非常准确的。
我主要提两点建议:第一,“文化数字化”旨在构建从资源到生产,再到消费的全新体系。巴蜀文化专业中心要为构建这个全新的文化生产体系在其专业领域内发挥重要作用。第二,文化数据交易不是文化数字化的目标和终极,我们参与文化数字化的目的是要把文化通过数字化的方式留存下来、传承下去、传播出去,并且我们要活化、转化它。当前很多文化产品和服务缺乏文化的内涵,建议巴蜀文化专业中心能够为文化产业回归本源发挥引领作用,带动全社会的力量,盘活全国范围内的巴蜀文化内容资源,这对于推动巴蜀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生产要素,使其成为文化创新创造的源泉和素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也殷切期望巴蜀文化专业中心在这方面,在全国能够发挥重要的示范作用。
记者: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本次数博会促成了成渝两地数字版权企业签订成渝地区文化大数据交易体系战略合作协议,请问您认为建设成渝地区文化大数据交易体系应该着重考虑哪些方面呢?
王晓锐:我认为建设成渝地区文化大数据交易体系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产品体系,产品是交易的基础,今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提出的第一项重点任务就是关联形成中华文化数据库,成渝地区文化大数据交易体系要启动的第一个工作就是梳理成渝地区有什么样的文化资源,把现有的资源建成数据库,形成产品体系;二是确权体系,我们要求全国文化大数据交易中心所有交易标的物进场,权属要清晰,不确权的数据没办法进行交易,现在市场上很多用原数据做二创的,很难拿到版权证明,当前的确权体系还是在原数据的确权体系维度上,交易数据确权体系还有待细化;三是估价体系,目前,文化大数据交易的估价体系尚未形成,大家都知道自己手上的数据有价值,但没办法给数据提供一个有效的价格,很多市场上文化数据的估价不符合买方市场的需求,成渝地区文化大数据交易体系需要建立估价体系才能实现文化数据的高效流通;四是交易体系,在文化数据交易的供应链上,很多企业都集中在下游做产品买卖和流转,如果想参与得更深,需要注重挖掘上游文化资源、文化资产、文化权益,再向下对文化产品,才能拉通整个交易链条。
记者:刚刚您也提到了,今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您认为数字版权产业如何在文化数字化战略背景下实现高质量发展呢?
王晓锐:版权的文化和财产属性决定了数字版权与国家数字经济和文化数字化战略紧密相关,所以数字版权产业发展,要具体落实国家数字经济和文化数字化战略部署。我认为有三点比较重要,一是我们国家拥有古籍、美术、地方戏曲剧种、民族民间文艺、农耕文明遗址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挖掘盘活优秀文化资源,促进文化数据转化为数字版权作品,打造精品数字版权文化品牌;二是构建完善的数字版权产业生态,打通产业链上下游,形成数字作品的创意生产、内容审核、登记确权、监测维权、传播交易、数字资产管理等完整闭环,实现文化数据化、版权价值化;三是需要建立完善的数字版权保护机制,更好地保护数字版权全产业链上下游各节点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利益。
记者:根据全国文化大数据交易中心在成都的战略布局,您认为成都哪些产业领域具有独特优势呢?
王晓锐:本次数博会揭牌的巴蜀文化专业中心,就是我们在成都布局文化数据服务平台里非常重要的一个板块。今年全国文化大数据交易中心的试点我们只启动了这一个专业中心。选择成都,不仅是因为成都优越的地理位置,还有它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雄厚的数字文创产业基础,成都拥有“古蜀文化”“三国文化”“诗歌文化”“水利文化”“交子文化”等具有广泛国际认知的文化IP资源,涌现出了《哪吒之魔童降世》等一批现象级文创IP,网络文学、数字影视、数字音乐、数字动漫、数字艺术、电竞游戏等数字文创产业领域迅速发展,文化创意经济充满活力,成都的数字文化企业切入文化数字化的角度也非常务实且落地,所以我对成都的巴蜀文化专业中心非常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