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丛勇
来源
丛氏IT
编辑
郑斌
美编
杨文华
10月15日,银行业协会和信通院联合发布了《银行业数字化转型投入有效性评价研究报告》,该《报告》是帮助银行业在对数字化转型投入方面,提供可量化评价的参考依据。
近日我去北京参加了信通院的宣贯会,进一步学习了报告内容和推广策略。
其实,我本人这几年也陆续参与了多家区域银行科技项目的评价工作,主要是基于监管要求、行业规范、风险事件、最佳实践等,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既要看出问题和风险点,也要能够提供一些可以有效提升的改进建议。
那么结合自己对银行数字化转型的理解,今天做一次总结分享。
去年家里买了新的房子,因为部分窗户透寒,冬天家里比较冷。为了加强保暖效果,今年夏天就把窗户换成了三层断桥铝,算是比较好的材质,打算今年冬天看看效果。
那么,换窗户就属于一个项目,冬天看效果就是一次项目后评价。
简单的来说,就是看项目是否达到最初的预期。
银行的项目中,通常在战略规划、项目前咨询报告、项目立项报告、可行性分析报告、项目合同等资料中。同时,针对项目具体的细节,如需求、设计、计划等,则分别在项目资料中体现。
项目后评价的意义,既要分析出项目整个过程中优缺点,也要看该项目有哪些值得借鉴和推广的意义,对后续项目有哪些帮助。
年6月1日,银监会发布了《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其中第三十二条提出,“商业银行应有能力对信息系统进行需求分析、规划、采购、开发、测试、部署、维护、升级和报废,制定制度和流程,管理信息科技项目的优先排序、立项、审批和控制。项目实施部门应定期向信息科技管理委员会提交重大信息科技项目的进度报告,由其进行审核,进度报告应当包括计划的重大变更、关键人员或供应商的变更以及主要费用支出情况。应在信息系统投产后一定时期内,组织对系统的后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及时对系统功能进行调整和优化。”
可以看出来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后评价的指引时间偏久,并没有根据银行的发展动向进行更新和细化,所以很多银行在做项目后评价方面,缺乏有效的指导,更多的是结合同行实践和自身特点方面进行摸索。
通常银行会在信息科技项目管理制度下,建立后评价的管理办法,明确出后评价时间、发起人、填报人、评价模板、评价内容或指标等。
在《某银行信息科技项目管理办法》中提出,项目后评价的主要工作包括启动评价计划、收集评价数据、反馈评价结果等。项目后评价周期为项目投产运行半年以上,建议为一年。
1)启动检查计划,是在项目投产运行半年以上,由立项部门列入项目后评价检查计划,并通知信息科技部门、相关业务部门和项目承建单位。
2)收集评价数据,各责任部门应通过多种方式收集评价指标数据。按照项目的关联部门,筛选该项目相关指标,经过评审后,对相关指标进行填报。
3)立项部门将收集的相关指标数据进行汇总和分析,依据检查评分细则得出检查结果,并将检查结果及时反馈给信息科技部门和项目相关各方。
常见的指标分类:过程质量、功能达成、持续服务。
通常作为立项部门或主管部门对项目做后评价,客观性与公正性会有一定折扣,如果是科技质量管理人员来做,权威性与专业性也会存在一定的片面,所以一些银行会让风险部门、审计部门等一些二三道防线部门负责项目的评价工作,或者请第三方公司来做。
那么数字化转型项目又会有什么特点?
是的,我也一直有同样的疑问。看了很多数字化转型相关的案例,包括:客户洞察能力的提升、大数据时代下的精准营销、基于各类技术手段实现新商业生态的打通、内部运营效率借助新技术的提升等等。
其实并不一定只有数字化的时代才能够实现这些场景,信息化时代也一样可以实现。那应该如何理解数字化?
我有一次参加数字化转型行业论坛中,印象最深刻的是,给服装行业提供科技服务的嘉宾说了一个例子。
这是一个典型的数字化转型例子,可以看出来,企业借助新技术创新了运营模式,提升了运营效率,优化了客户服务。同时在上游的供应链当中可以更为精准和及时的进行存货调配,让下游的消费者体验方面可以更加便捷、智能。
所以,数字化转型是什么,它是指通过数字技术应用,实现客户服务与内部运营的创新。
基于我们对中国区域银行在数字化转型方面的实践经验,总结出银行数字化转型的能力图解,分成了七大域,42个关键能力项。七大域包含:客户分析与应用、产品与服务、数字化渠道、生态合作、中台架构、技术创新、数据治理等。
银行数字化转型42个能力项
简单来说,银行数字化转型主要围绕四个方面来进行概括,即:客户与生态(对外)、敏捷与数据(对内)。
如同零售门店对客户进店全过程跟踪,银行也在不断探索,利用新技术和新应用不断增加客户触点,全方位参与到客户旅程中,增加与客户之间的粘性。
商业银行的生态场景合作已经从全国性头部平台,逐步转变为本地区域场景,在服务零售客户方面,可合作的场景包括:医院、餐饮、购物、教育、出行、购房、娱乐等。在服务企业客户方面,主要围绕生产场景、制造场景、贸易场景等,实现基于金融信息化的全链条输出。
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背后需要有较为高效的运营支撑体系,既要有小前端+大中台的企业级架构转变,也要有敏捷文化渗透,实现端到端的快速交付。在中台架构方面,可以结合自身特点,将可复用的应用、数据、技术等形成组件化,方便灵活调用。在DevOPS流水线方面,可以不断通过利用开源技术,提升自动化测试、自动化部署等能力,提升整体效率。
从传统的银行发展过程中,其实不难看出,原有以核心系统、信贷系统作为基础的业务应用外,逐步向客户洞察、精细化管理、精准营销等方面延伸,这些分析管理的基础,则是数据。中小银行普遍存在数据质量差、数据管控不规范的现象,需根据特色完善数据质量,并不断加强政府等三方机构合作,丰富数据来源,形成以数据驱动决策,高质量夯实数据基础。
银行启动数字化转型之后,不同的视角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