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导语:继“废话文学”、“发疯文学”等等文学之后,“鬼打墙文学”又火热起来。这些有趣而洗脑的文体,只要提出就会在互联网上引起广泛传播和二次创作。“XX文学”究竟为什么火?其背后又体现了哪些情感诉求?本篇文章就以上这些问题展开了叙述,一起来看看吧。
家人们,咱就是说,今天这篇文章,属于是什么?整个就是“当代语言艺术”的大动作。咱就是说,也许你一整个无语住了属于是,以为咱不会好好说话了。那么咱就是说,从现在开始,还是要好好聊聊,“鬼打墙文学”以及此前的“废话文学”“发疯文学”等语言表达方式,为何会如此流行,以及反映了什么样的传播心理?
从“XX文学”入手,分析其作为近来网络流行的迷因如何用幽默去消解严肃、用有趣打败无聊,又是如何与消费主义语境产生关联的。
一、从“XX体”到“XX文学”正如本文开头所使用的表达语言,一种错乱、破碎甚至令人费解的口癖正在抖音、微博、Bilibili等平台上引发模仿并迅速流行。新榜就在一篇文章中提到,自媒体人萝贝贝将这种语言风格称为“鬼打墙文学”,并提炼出了四个关键词:家人们、咱就是说、一整个无语住了属于是,又一整个爱上了就是说。[1]
自媒体人萝贝贝的微博
图片来源:新浪微博
“鬼打墙”是一种运动错觉现象,指在夜晚或郊外行走,因分不清方向、自我感知模糊而原地转圈。
“鬼打墙文学”则将这种“错觉”挪移到了语言层面,体现了表达的语无伦次、难辨语义,仿佛是舌头在“原地打转”。
当然,“鬼打墙文学”的特别之处还在于倒装句,这一精髓则被认为是山东语言的再一次出圈。
“太开心了我也”“胡说八道吧你”……山东人爱说倒装句已经是一个公认的事实,山东籍明星的倒装句也频繁登上热搜。“鬼打墙文学”中也常常出现倒装语序,制造出一种奇特魔性的语感。
最终,这种杂糅了多个标识性口癖的语言风格逐渐形成了,不少视频博主开始模仿使用,吸引流量。除了“鬼打墙文学”,社交网络上还流行着“发疯文学”。
这种语言表达方式出自豆瓣“踩组”,有网友发了一段以“我不发疯我说什么”开头的感慨生活的文字,感染力十足,组员们开始模仿,逐渐形成了“发疯文学”。
“发疯文学”是一种琼瑶式宣泄情绪的表达方式,长难句和短语多重混用,语言夸张密集且咄咄逼人,东拉西扯又毫无逻辑,给人一种发疯抓狂的感受。[2]
“废话文学”也十分流行,这种语言表达方式主要用来形容网络上那些有点搞笑、看似说了话又没有任何有用信息的言论。“听君一席话,胜听一席话”,“这西红柿吃起来一股番茄味”等经典语句。[3]
此前文章中提到的“当废话文化遇上社交NB症”的视频,都是“废话文学”的典型。此外还有“凡尔赛文学”“丫头文学”“emo文学”等等。[4]
如果再往前追溯,“XX文学”本身也是年代网络上的“XX体”的流变。以“亲”为代表的“淘宝体”,因《甄嬛传》而走红的“甄嬛体”,以及马景涛式表达愤怒情绪的“咆哮体”,时至今日仍然被一些网友使用。从XX体到XX文学的变化,新颖的语言表达方式层出不穷,那么它们又为何会在传播层面流行呢?
一、情感出口、日常表演与流量密码追逐流行,是人们刻在骨子里的特质。
英国学者理查德·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提出了“迷因”(meme)的概念。“meme”一词源自希腊语mimema,意为“被模仿的东西”。区别于基因(gene)对人类生物学上的影响,迷因则用来形容“一个类似基因的、人与人之间不断复制和模仿而传播开来的小的文化单位”。[5]
不管是语言、音乐、影视等流行文化产品,还是野餐、露营、旅行等流行生活方式,人们对流行的事物有着天然的好奇,也更愿意去尝试和模仿。同样的,尽管前文的“XX文学”还不足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但一旦作为迷因流行开来,也自然会吸引到不少人进行模仿和参与式再传播,进而成为一种亚文化现象。
同时,“XX文学”本身与网友们的生活处境与精神状态息息相关,成为网友情感表达的出口。
以“发疯文学”为例,它常被用于催促发货、网络争吵、日常互怼,甚至是表达对偶像的狂热喜爱等场景。面对网络另一端令人生气的无效沟通或杠精言论,在“发疯文学”语言外衣的包裹下,使用者可以暂时假装变成一个“疯子”,用疯狂的话语来武装自己,宣泄出内心被压抑的情绪。
网络购物过程中,难免要与客服进行沟通,但是机械化的回复往往并不能推进问题的解决。小红书上有不少网友晒出借助“发疯文学”成功解决问题的案例。但是这些案例与其说是一次次胜利的展示,不如说是一次次理性沟通的失败。为什么我们必须借助“发疯”来解决问题?这也许是网友对机械化客服模式不满情绪的集中爆发。
小红书搜索“发疯文学”
图片来源:小红书
“XX文学”在应用层面之外,还自带追随模仿的迷因气质,有助于使用者通过这种日常表演和自我呈现的方式,打造出别具一格的形象。
心理学家荣格认为每个人都会在不同场合展现出不同的形象,如同戴上了不同的面具,而人格就是所有面具的总和。如果把使用“XX文学”看作是一种“人格面具”,那么使用者绝非等同于“XX文学”式的人,而是在特殊情境下展现出了某些“发疯”或“废话”或“凡尔赛”的一面,这是需要我们明晰的界限。
比如,“废话文学”除了可以完成日常沟通中没话找话缓解尴尬的功能,也成为了一些网红追逐热点、展现时髦的方式。一方面,“废话文学”成为了行为艺术,网红使用这种表达方式本身即是一种表演;另一方面,能够迅速地使用这种表达方式也意味着网红对流行事物的高度敏锐。最终,这些网红完成了视频内容的输出,也实现了个人形象的再一次传播。
去年因花式炫耀走红的博主“蒙淇淇77”,在网络上塑造出一种“霸道总裁爱上我”的人设,引发了网络热议,也带火了“凡尔赛文学”这个词。尽管网友发现这些炫耀情节多为捏造,但“蒙淇淇77”还是被看作“凡尔赛文学”的代表,甚至被邀请参加吐槽大会。
这带来的提示是,当“XX文学”获得了足够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