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行业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传统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
TUhjnbcbe - 2024/8/19 17:35:00

对于任何一个民族来说,传统都是一个自然而然的东西,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潜移默化积累起来的生活方式。而对于我们来说,传统则代表了几千年的文明,在越来越现代的今天,这个听起来似乎很遥远的传统,与我们有什么关系?它和我们生活中正在发生的事情有什么关系?

有人说,儒学是玄妙的,高不可攀的。也有人说儒学是最贴近生活,最大众化的,传统的中国人为什么这样生活?他们为什么这样处理问题?他们为什么这样接人待物等等?这些都是和儒家传统关联在一起,有人说享受生活,儒学讲尊重生活,脚踏实地。

人们不需要在现实世界之外再设立一个彼岸世界,或者设立一个纯粹的零的世界。而是他能够在这个日常生活中,在那普通的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生活的意义和生活的快乐。有人说,儒学离我们太远,其实它就在我们的身边。实际上,这些传统中最核心的价值,它在现代社会中,在人们不知不觉中仍然在发生着影响。传统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刻意在其中呢,用传统文化这个概念,而用了传统这个概念。就是不想限于过于泛泛的文化讨论。

什么是体现在我们生活中的传统?怎样理解传统的连续断裂?那么,曾经唐装兴盛一时,那么除了像唐装,还有在某些场合,我们能够看到的旗袍,还有像作为历史象征的大屋顶的房屋,像故宫博物院。还有作为各种历史沉积的各种类型的博物院,正在缩小或者正在消失的四合院。作为表演的茶文化,出现在屏幕上的古装戏。成为艺术形式中的稀有京剧保存在图书馆,或者出现在某些文人学者的书橱里的古籍等等。就除了这些我们能够看到的之外,那么传统所代表的那个几千年的文明,与我们究竟还有什么关系?与我们生活中正在发生的桩桩件件的事情还有什么关系?

什么是传统?应该说,对于任何一个民族来说。传统都是一个自然而然的东西,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潜移默化的积累起来的生活方式。在这种生活方式中,我们能够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怎样接人待物,怎样出席各种礼仪等等。在这种生活方式中,我们会感到自在,感到轻松,感到自信,那是因为我们确定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做什么?在这种生活方式中,我们也容易相互沟通,我这样做,别人马上会理解,不会发生误解。应该说,在我们的生活中,绝大多数的行为都是依靠直觉,不假思索。我们不可能一早晨起来,每一个行为都要考虑考虑,不需要。绝大多数行为,我们只是依照观念,依照习俗去处理。人只是在极少的事情上才表现出主动性,就涉及到你如何选择,如何处理等等。绝大多数的情况下,我们是被动的,依从于惯例和传统,不然会实在太累。

我们常常说入乡随俗,为什么要随俗?因为你不随俗,别人就无从理解。你不会说服别人,就会觉得你怪怪的,那么你的语言和行为所代表那个符号,别人就不知道怎样去解读。到了新环境,一般人都会感到不自在,为什么?因为你不去,你会感到手足无措,因为不知道应该做什么和应该怎么做。传统的核心是一种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这种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被认为是理所当然。

传统作为形式和方式,特别是突出表现在一些具有礼仪的场合,特别是像婚丧嫁娶等等这样一些人生大事方面。在这些场合,实际上离开了传统,你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比如说婚礼,葬礼,每个民族都完全不同。

中国历史上传统的婚礼,可能不像西方传统的婚礼,在庄重方面不如西方传统的婚礼。我们知道西方的传统的婚礼和教堂有关。那么,它的一个核心的内容是两个人必须在上帝面前做出一种承诺。问你说你愿意娶这个女人为妻吗?那么你必须做出回答,虽然这个回答是形式性的,因为这是一种承诺,你必须做出。而我们中国是突出一种喜庆和祥和突出。

中国文化是一种非宗教的文化,这和文化的一种现实主义取向有很大的关系。但是应该说,这其中同样有非常严肃的内容。传统婚礼是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实际上原来还有一个第二拜是拜祖先,然后第三拜才是夫妻啊,这个拜高堂后来就变成二拜高堂。那么,这个二拜高堂就很特殊。放在西方宗教文化的背景下,他们就很难接受,很难理解,你怎么能把父母祖先和父母于天地并列起来?因为天地的位置差不多相当于西方的上帝,那个位置所代表的意义,不是说它是西方的上帝。那么,在西方这个是绝对不能等同,但在中国就是人们一般会认为说一拜天地,二拜高堂是为了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这样理解也可以。实际它有更深层的意识,它代表了一种文化秩序,整个文化秩序。

我们的文化作为一种传统,它断裂的最明显的一个层面就是礼仪。我们今天在凡是稍微有礼仪的场合,都会感到不自在,感到受约束,为什么呢?人们常说是现代人自由惯了。实际上是因为我们不知道确定了在那些场合应该怎样说,应该怎样行为是对的,怎样行为是合适的。这个本来有一套礼仪,但这个中断有点中断了。曾经在很长的一个时期里,人们认传统是我们身上应该洗去的污垢。实际上传统对一个民族来说是流淌在血管里的血液。一个民族的好恶性情。一个民族在大是大非面前,特别是在生死存亡之际所做出的选择,绝对都与它的传统有关。人们一般会闹出很多笑话。不同的民族个体在遇到同一件事情上,他会做出完全不同的反应。

变革对于传统来说并不是一个外在的东西,人们往往看传统和变革两面,实际上,在一定意义上说,任何变革都得经过传统本身的认定才能够成为这个变革的一部分。那么,变革实际上意味着,传统接受或者说容忍某些本来不具有的东西出现了一个新的事物,我们都会去议论纷纷,为什么去争论讨论议论呢?是因为我们不能够依据我们已有的惯例来处理它。我们不知道怎么来对待它,我们在原来的价值系统中,不知道怎么安放它,那这会让令我们不安,所以我们要通过讨论之后,然后就对它形成一个达成共识的态度。

其实传统与历史有关。但它不是死去的历史。在中国的学问里。大致是以经和史两种学问最重要,史书是用来记事的。经书它主要的功能在于规范人的行为,为什么五四以后学校中是否读经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因为经代表了一整套的行为规范。那么,我们知道传统的教育正是从读经开始,小学的启蒙读物就是四书五经。所以这方面断裂是比较重要。

其实说到底,中国传统的学问又是经史不分的。因为史书的记事目的,也往往是为了说明道理,是为了规范人的行为,我们以春秋为例,为什么说孔子做春秋,使得乱臣贼子惧?春秋不过是一部史书,它是它,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编年史,是孔子根据鲁国的史记修订而成的。因为它是寓说理于叙事之中,后来人们称之为春秋笔法。对于传统,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那么一个最基本的角度就是区分所谓大传统和小传统,就是以典籍文化代表的精英传统和体现在民众生活中的那个世俗化的传统。一般现在存在的问题是两个方面分割的太明显,一个是阳春白雪,一个是下里巴人,实际上分割没有那么重。在今天有礼仪的场合,传统似乎有所断裂。而在80年代,90年代的文学作品中,传统正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

人们一般会认为,80年代的中国比较西化,而90年代的中国则比较传统。这当然可以举出许多例证,像是学术研究,新闻出版,文学艺术,电影电视乃至理论宣传等等。特别是电影电视,我们知道很长一段时期基本上全是被古装戏占领的,古装戏占的比例非常大。

90年代,所谓传统的复兴,在很大程度上或多或少的带有某种怀旧的情节。而作为某种社会意识的怀旧,正是以巨大的变革为前提。以变革的深刻性而言,中国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都不能够与90年代以来相比。那么,市场化的原则也比任何东西都更有利的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改变着我们的传统。我们看90年代的古装戏,90年代以来的古装戏。80年代处理这个历史题材,在这个影视作品中处理历史题材,一般还比较重视那个历史事件本身发生的那个过程等等,那么90年代不同,90年代历史题材的古装戏,它要诠释的主要是个人的命运。从另一方面说,在90年代的思想发展的脉络中,或者说社会思潮的演变中。因为就总体上来说,我们现在面临的还是一个商业化和技术化的一个大的环境。那么,这个世界中总是还是交织着现代人的利益的冲突,欲望的冲突,这是一个大的环境。但是,人们会寻求某种传统的价值。

传统社会就总体而言,是一个手艺的时代。各行各业,人们都可以从事手艺学,本事是就是学手艺。手艺与今天所谓专业完全不同。专业原则上是可以量化的东西,是可以通过书本传授的东西,当然许多专业都要求实习都需要经验积累经验。但是可以量化的书本知识是任何专业的基础。手艺的基础不是书本知识,手艺的基础是技能,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锻炼出来的技能。这种技能原则上只能采取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手把手的来教你。你就只能够实际的模仿。

今天人们完全可以做和古代相同的事情。比如说我们仍然可以建筑传统的大屋顶的房屋。但是我们在建筑方面完全不同了,我们做的方式完全不同,它是采取一种可以量化的方式来做。基本上不再依赖于个体的那种工匠的技艺,在某种意义上,现代的创造变成了一种理论的品格。那么,一个领域里的发展最主要首先是理论上的突破,而不是实际那种技能。那么,今天的人们所要选择的,首先也不再是手艺,而是专业。当然。好多专业有一些行当,还不能离开手艺。比如说是理发。理发就是无论你将来这个理发工具怎么发展,你不可能一坐在那儿就说拿个工具,那个机器一开你那个发型就出来,因为每个人的这个每个人,他这个长相,他这个发型,他所要求的他的他的个人的爱好,他的要求的东西都是个体化的,不能够量化。永远不能量化,所以对于一个好的理发师来说,他的个体性的那个创造始终是非常重要。

可是传统并非已经死去了或者只存在于博物馆之中,相反,以儒家为代表的文化传统仍然有强大的生命力。无论是今天还是将来,中国人仍然是中国人。这里的中国人不仅仅是一个政治的和地域的观念,而且是一个文化的观念。我们祖先遗留下来的那些古老的教训,仍然影响着我的生活。人们当然不会把制鞋厂的工人等同于传统的鞋架。也不会把纺织女工等同于传统的纺纱女。大工业发展是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多的行业告别了手艺时代。那么,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原则上一切都在改变,不只是工作,职业外在的环境。还有家庭结构,人事关系是非尺度等等。

那么,什么是变中之不变呢,什么是传统与现代之间一以贯之的东西,又是如何表现出来,如何影响到我们的生活?关键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是不是还保留着传统的影响?保留着中国人的特色。差不多是饮食对我们中国人来说是更私人性的东西。像我们说的是饮食男女吃穿用,吃喝玩乐等等。吃是排在首位,这在不同民族的那个文化中,可以说是一个特例。中国人的吃法和活法有很大的关联性,非常内在的关联性,那么就现代而言,吃什么已经改变的比较大了,当然美食都在变化。但是怎么吃?有没有变化?我想谈怎么吃?不讲烹调,我们讲吃的方式有什么变化?中国人比世界上任何地方和任何民族都更为开放的方式。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西餐的任何形式,都不可能根本改变中国人的用餐的方式。

那么传统对于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呢?影响我们的传统思想或者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什么呢?儒家说,给予我们的最基本的教训是什么呢?

首先儒家传统并不是什么玄妙高不可攀的东西。恰恰相反,儒学在本来的意义上是最贴近生活,最大众化,最人民性的。自多年前的孔子开始,历代儒者都在努力的告诉人们他们所讲的只是生活中最普通的道理,是我们每时每刻都能够遇到的道理。儒家所强调的就是尊重生活,尊重常识,就是脚踏实地从你身边的一件件小事,去体会人生的道理和意义。儒家讲君子,为道也不远人,就是不远于普通的人的普通的生活。不远于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持续着的普通的生活。最重要的就是普通的生活,就是普通人的普通的生活,达到生活的最高境界的人,儒家称之为圣人。儒家的圣人与释迦牟尼和耶稣基督不同。圣人并不具有什么非凡的法力,圣人不能够创造奇迹,圣人也不需要创造奇迹。圣人仍然是普通的人,所不同的是,圣人在平凡的生活中体会到了生活中不平凡的意义。你能够在与家人的相聚中感受到一种美满与和谐吗?那么,你是一位儒者。你能够在与邻里和同事的相处中感受到一种关怀与欢乐那么你是一位儒者。儒家告诉人们,要尊重这种生活。也告诉人们,要尊重自己的生活。要认真的始终如一的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像有一个故事,说一个人决定走遍天下,是寻求真佛,后来碰到高人,他告诉他说你家中炕头的老母就是真佛。于是有些人诠释这说这是让他回去孝顺母亲,实际上他讲的道理更重要。更深的道理是说,一切都必须从你身边的那个人开始,都必须从你身边的那个人开始。这就是儒家传统所要告诉人们的最重要的道理。

1
查看完整版本: 传统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