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4/8/16 23:43:00
12月3日,青岛理工大学“筑梦之光·光耀井冈”团队实践成果《马源村红色文旅夜游IP设计》主要成员林安琦在该校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举办的成果分享会上分享了该项目的选题、调研、分析、设计过程。该项目在“年第九届全国大学生暑期实践展示活动”中荣获全国大学生暑期实践成果TOP,项目设计将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融于一体,两者交相辉映,让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近年来,青岛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三融入”构建浸润式传统文化育人模式,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引导广大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融入日常教育,增强文化引领力该校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通过打造富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色彩的校园文化、建筑馆文化、“一站式”社区文化,开设院史展、师生木作展、建筑大师长廊等形式多样的展陈,营造“浸润式”育人环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文化素养。学院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在学生中深入开展“传承的印记,我们的节日”系列主题实践教育活动。从年开始,学院着力打造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以二十四节气为主线的传统节日活动,中秋节包月饼、端午节包粽子,重阳节制作五谷杂粮画等,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润物无声浸润心灵。在建校七十周年舞台上,学院话剧团以学校七十年光辉历史为主题,原创《永铭礼贤艰路,争做奋进青年》校史情景剧,在历史沉淀中厚植理想信念。“然仍有人前赴后继,至死不屈,是为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演员们铿锵有力的表演收获阵阵掌声,师生文化自信进一步提升。融入课堂教学,增强文化渗透力运用课堂教学主渠道,该校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通过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破传统文化教育、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孤岛效应”,以通识课、技能课等形式列入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了立体式、特色化的传统文化课程体系。依托国家级一流课程《中国建筑史》,将“讲好传统文化,传承优秀文脉”的基调融入专业建设和课堂实践,培养学生“读懂中国建筑”,激发家国情怀。依托山东省一流课程《营造实验》,全面打造具有工匠文化的传统木作文化“一站式”供给体系,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魅力,在榫卯、鲁班锁等传统木构中领悟中华智慧。此外,学院将工匠精神培育作为铸魂育人的突破口,从“师徒制”历史传统中挖掘育人元素,以导师组模式教学,整合“专业、思政、行业、学业、朋辈”五类导师资源,建立“组织-内容-评价”全面协同的运行机制,不断创新培养方式、培养资源和培养过程,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全方位提升,教学成果荣获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多名学生获以“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奖学金为代表的国家、省、市级奖项余项。融入社会实践,增强文化影响力该校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搭建立体多元化实践平台,打造“‘青’心‘筑’梦”实践育人品牌,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特色内涵,让学生通过“学中做”“做中传”积极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学院依托团中央暑期社会实践专项、“青鸟计划”等实践活动,到实地寻访、开展体验式学习,学院社会实践团队连续9次入选“井冈情·中国梦”全国青少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专项活动,获全国社会实践优秀调研报告2项,全国大学生暑期实践成果Top2项,《光影赋能乡村,点亮红色记忆——革命老区红文旅夜游现状及模式研究》获第十八届“挑战杯”“红色专项”山东省特等奖。学院将取得的优秀成果通过开展专题报告、读书分享、进街镇社区实地宣讲等形式进行推广,让学生从“倾听者”变为“讲述者”,唱响青年之声,在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增长文化知识、增进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青年传播者。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坚持把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重要工作,纳入学院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明确目标任务,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一体化”工作格局,围绕课堂、实践“两翼”,让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融入日常、做在经常,构建文化育人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的工作格局,全力推进“三全育人”落地落实,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助力学生拓宽知识视野、厚植家国情怀,培养孝悌忠信、恭俭礼让、知书达礼、勤朴敦厚的优秀品质。该校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将持续加强文化育人,形成学生整体向上向善、励志进取、仁爱包容、乐于奉献的良好氛围,激励师生努力成长为新时代经世致用的人才。(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薄克国通讯员杨霈宣范晓光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