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行业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从具身实践到智能嵌入媒介演进中非遗活态传
TUhjnbcbe - 2024/8/8 21:17:00
著名治疗白癜风专家 https://m-mip.39.net/czk/mipso_4283860.html

年,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界定了非遗保护的内涵:“‘保护’指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各种措施,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特别是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这一界定涵盖了非遗保护的多个不同维度,明确了开展保护的重要内容,其中“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是非遗保护重要的目的。这也说明非遗是一种不同于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文化,活态传承是其内在的发展逻辑和要求。正如祁庆富指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根本目的在于存续‘活态传承’”,宋俊华则将“活态性”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然形态和生命线。非遗的活态传承和活态保护已经得到学界的普遍认可,也在保护中得到了践行。但存续“活态传承”的基本理论和实现路径一直处于不断的探讨中,并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在我国的非遗保护体系中,非遗分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十大类别。目前,国务院已公布了5批共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门类众多、内涵丰富的各项非遗均有其发展规律和独特性,在活态传承的具体路径上也千差万别。当前,随着非遗保护实践的深入,非遗的宣传、弘扬工作已经非常深入而广泛,不但有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这样的专属节日,非遗更是频频见诸报纸、电视及各类博览会、节庆活动、文化活动,相关机构、传承人依托抖音、小红书、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具身实践到智能嵌入媒介演进中非遗活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