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4/7/6 4:59:00
一、商誉本质三元论,它将商誉本质分为三方面:好感价值论、超额收益论和总计账户论(Hendriksen,)[1] 。我国对于商誉的定义为:商誉是是企业总体价值与单个可辨认净资产的差额,可以为企业带来超额利润,并且该利润价值可以进行可靠计量(葛家澍、杜兴强,) [2] 。商誉本身的特点:价值性、稀缺性、不完全替代性(徐文丽,张敏,) [3] 。关于商誉有不同角度的探讨:超额盈利的现值观和总计账户论两个观点是从计量角度衡量商誉,超额盈利现值观,认为商誉本质是折现值,来自于预期企业未来超额利润(Leake,) [4] 。总计价账户论则认为商誉本质是一个“总计账户”,用来计量企业并购后总体价值账面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部分(Canning,)[5] 。“好感价值论”、“协同效应观”、“超额盈利能力观”等是从商誉内在构成要素的角度界定商誉的观点。在“好感价值论”中,相关利益者比如顾客、员工等对企业的好感是商誉本质中的隐藏因素(杨汝梅,)[6] 。协同效应观认为商誉产生于并购后企业共同发展超过单个个体发展效能部分(Miller,)[7] 。企业产生超过纵向横向相关企业的超额利润能力是超额盈利能力观认为的商誉本质(于长春,)[8] 。二、商誉的确认与计量商誉初始确认和计量的研究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