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4/6/30 21:13:00
原标题: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政元素创新思政教育实践模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内在的灵魂和血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一脉相承。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承担着立德树人、以文化人的重要使命,需要思政教育工作者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立德树人智慧,而这也是思政教育工作适应新形势的现实要求。现阶段,面对文化软实力的竞争,中国需要保持自己的思想独立性与文化主体性,不能跟随他人标准亦步亦趋。因此,高校加强思政实践育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任务更加迫切。思政课既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得以落实的关键课程,也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而思政教育融合传统文化阐释马克思主义精髓,有利于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创新性发展。因此,高校思政教师应将以人为本理念贯穿在教育实践中,并在丰富思政教育内容、创新思政教育方式、拓展思政实践平台等方面下功夫。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强化文化教育创新思政教育实践模式需要强化文化教育、提升学生道德修养与文化素养。思政教师应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爱国、诚信、友善、敬业等价值元素,厚植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正向引导学生的人生理想信念和道德信仰,重视中华礼仪之邦形象构建,依托思政教育实践开展“全民学做人”等主题的再教育实践,构建共有的精神家园。其一,思政教师应明确,思政教育实践需要进一步完善教育理念,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仁、义、礼、智、信”等重要思想理念的挖掘,激活思政教育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具体而言,思政教师应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明确学生价值观念的差异性,不断加强文化教育,重点讲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人”为核心的特点,将“人”作为传承知识和真理的主体,引导学生明确“德”与“乐”在精神和心理方面的重要性,将此作为思政教育模式创新的一个重要方向。其二,思政教师应始终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对学生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理想人格的教育,将修齐治平的家国情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以及崇德向善的道德追求等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筑牢学生文化自信与价值观自信。融合优秀案例,丰富思政实践育人内容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政元素,将其运用于思政教育实践,需要思政教师立足新时代社会发展情况和现实需求,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案例作为思政教育内容的有效补充。一方面,高校应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思政教育中的融入,在思政专业课程体系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以进一步完善思政实践育人内容,切实以思政教育为载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张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融入学生学习内容和认知体系中,以更好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切实为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思政教师应结合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案例,将与思政教育密切相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材作为教育内容,引导学生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主动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习惯。例如,思政教师可以选择历史文化名人的生平事迹、历史文化遗产等资料作为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思政教师可以通过引用或解读《论语》《道德经》等典籍中的内容,启发学生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价值观、思想道德等,进一步办好思政课这门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发挥主旋律引领作用,整合多元化思政实践育人方式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政元素,创新思政教育实践,需要思政教师解决思政课程形式单一、思政教育资源局限等问题,结合大学生生活与学习网络化,以及网络数据容量大的现状,加强网络思政教育,积极创新线上思政教育实践方式。其一,思政教师可以提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等校本课程,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影视作品、经典书籍、思政教育最新政策等上传至线上教学系统中,使学生根据学习进度自由选择学习模块,并运用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