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中国教育报
湖州学院设计学院
扎根优秀传统文化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其蕴含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及人文精神对构筑我国文化向心力、增强民族自信心具有重要作用。在教育领域,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课程思政教育资源,是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魂育人功能,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系统化、长效化、制度化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湖州学院设计学院秉承立德树人理念,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着力推进课程思政内涵建设,构建“四为并举”的课程思政教育框架,打造“三业融合”的课程思政育人团队,创新“设计思维”形成多维度创意作品,全方位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教育资源与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合,有效提升了课程思政育人质量,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设计类专业课程思政改革创新之路。
构建“四为并举”课程思政教育框架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横渠四句”,深刻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湖州学院设计学院从设计类专业属性出发,结合新时代社会发展需要与学生的成长需求,以“横渠四句”为课程思政的理论依据,为教育框架赋予思政内涵,即构建“四为并举”课程思政教育框架。
“为天地立心”的道德系统。“立心”即立仁心,确立善的道德本心。湖州学院设计学院注重培养学生设计向善的专业精神,建立“为天地立心”的道德系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专业市场意识与竞争意识,明确需具备诚信、平等、公正的道德本心,并以“伦理规范、公平正义、知识产权”为课程思政落脚点,全员、全过程将其渗透到设计类专业全课程的知识传授中。
“为生民立命”的实践方向。学院坚守“设计为民”的立院根本,开设“为村民而设计”“为老人而设计”和“为儿童而设计”三个设计实践方向,针对不同群体需求打造设计类专业实践课程,围绕这三个方向展开实践教学,强化学生“以人为本”的设计职业素养。
“为往圣继绝学”的创新意识。非遗手工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坐落于有着“丝绸之府、鱼米之乡、文化之邦”美誉的湖州市,湖州学院设计学院扎根地方,将湖州非遗手工艺融入设计类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利用暑期开展社会实践。专业教师分批带领学生深入梳理调查湖州市国家、省级与市级非遗手工艺传承人群体,听其口述非遗手工艺“绝学”,指导学生通过设计语言继承和创新非遗手工艺,引导学生策划非遗手工艺创新作品暑期社会实践展,扩大非遗文化的社会影响力。
“为万世开太平”的责任宗旨。湖州学院设计学院的责任和目的不仅是教书育人,传授学生在社会立足所需的设计技能与知识,更强调引导学生